索  引  号: 文      号: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 2007年02月06日
信息分类 : 历史规划 有效性: 有效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07-02-06

各区、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鄂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十月十七日

 

  鄂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武汉城市圈、加速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加快鄂州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先导和动力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使鄂州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最快城市、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鄂州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旗帜,贯彻“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十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91项,开发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创新奖成果1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

  1、科技创新体系初具雏形:“十五”期间,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鄂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快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一批科研院所成功改制,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二是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社会R&D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批企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三是科技计划项目实行专家评审制度,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的作用,促进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管理。四是加大对孵化器、创业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力度,科技咨询、科技信息以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发展,初步建立起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共申报专利211件。目前,全市有国家级CAD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家,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提升。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五”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6家,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从2000年的15.4亿元和5.5亿元分别增长到2005年的31.5亿元和12.17亿元,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25.8%,其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和新材料两大产业是推动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3、以葛店高新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园区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葛店高新区、小桥工业园、花湖开发区和燕矶金刚石刀具城等高新技术园区已经成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各园区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初步显示出产业集聚的效应,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葛店高新区根据自身优势和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几年来,开发区抓住契机,全力打造“葛店·中国药谷”品牌,同时加大了新材料、光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力度,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为主体,以新材料和光电子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2005年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值的81.8%);完成增加值10.2亿元(占全市高新产业增加值的83.8%),分别比上年增长29.7%和27.3%,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火炬项目14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0多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6项,省市级科技项目80多项。

  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以攻关、星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计划为纽带,农村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推动经济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十五”以来,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15项,科技攻关21项,产业化项目9项,引进新品种45个,推广农业新技术近40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建立水产、畜禽、林果、花卉、蔬菜等农业特色科技示范基地170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围绕冶金、建材、机械、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进行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鄂钢集团实施开发与调整并举的战略,大力研制开发“双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使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达到了20多种,有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高新技术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每年高速增长。鄂重、合强机械公司等机械制造企业由于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品中,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生产的大型卷板机、矫平机等机械设备在全国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了产业品牌效应,占领了同类产品较大的市场份额。另外,一批重点企业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从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控化等方面提升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鄂丰、晨光、多佳、华工陶瓷等公司以华中科技大学、瑞得软件公司等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推广应用CAD、CAM、CIMS、ERP等信息技术,大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鄂州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未来五年,鄂州科技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中部崛起的决定以及加强自主创新的决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构建“1+8”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城市,喜逢难得的发展机遇。武汉的科技、资金、人才、信息、市场资源,是鄂州经济、科技发展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三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需求,民间科技需求十分迫切。四是经济迅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五是国内外技术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鄂州科技发展孕育了新的跨越发展机会和实现产业技术能力跃升的契机。

  同时,我市的科技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市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关键技术缺乏,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新技术人才少且流失严重;五是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六是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不优。这些都给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鄂州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科技开发投入,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农业和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努力把鄂州建设成为科教优先发展、特色优势明显、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科技发展面向人,依靠人,为了人。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知识生产率,加快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二,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技术市场培育,不断提升市场对科技活动的配置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发展由行政推动、官本主导向市场主导、企业主导、民本主导的转变。强化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第三,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既要面对鄂州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现实,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大力引进和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鄂州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又要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上下狠功夫,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水平,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第四,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的方针,突出优势产业、特色资源,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突出重大产品、重点区域,进行集中突破,跨越发展,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全市科技综合竞争实力进入全省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突破性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取得全面进展,公民的科学素质得到大步提升,科技进步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占全市GDP的15%。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5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5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2-3家产值过5亿元,10-15家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全力打造“葛店·中国药谷”品牌,建成人才汇聚、产业优势明显、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鄂州开发区的建材、冶金、机械类高新技术改造,逐步形成葛店高新区和鄂州开发区的"双核"发展模式。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标。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工业主要行业的重点企业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水平,少数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CAD/CAM/CAE/CAPP/EPR等信息化技术在重点行业中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工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要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钢铁产业综合配套的集成创新,突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与产品升级。

  ——科技兴农目标。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畜牧水产品名特优率达90%,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60%;力争取得重大农业科技成果30项,引进优良农业新品种30个;加快杜山农科园、华容镇星火密集区和5大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建设水稻种子基地1.9万亩;培训农业科技带头人2万人次。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创新水平较大提高;大力发展科技信息、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加快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创造条件。

  ——科技创新投入目标。全市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2%、5%以上;风险投资机制逐步确立,社会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初步形成。

  三、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突出重点,加快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十五”以来,我市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定规模,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要继续以这些产业为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促进这些前景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

  ——生物医药产业:全力支持葛店开发区建成名符其实的“中国药谷”。以趋势科技、人福科技、春天药业、科益药业、武大弘元、浩信药业、康源药业等10个生物医药科技园区为重点,建设若干个品种创新药物制剂生产基地。建成以更昔洛韦、咪喹莫特乳膏及其它抗病毒药为主的抗病毒药基地,以抗癌原料药压莫斯订、绿金子系列药为主的抗癌药物基地,以咳喘片、益母草、龟鹿二仙膏为主的中药创新基地,以及以氨基酸生产基地、其它生物药品和生物产品生产基地。力争2010年产值达到30亿元。

  ——新材料产业:支持以纳米晶化增强剂、纳米蒙脱石、纳米氧化锆、纳米建筑材料等为主的纳米技术项目,支持以葡萄糖酸盐系列、光通讯化学材料、高精细电路连接材料、乙烯化工下游产品等为主的精细化工材料项目,以及有机硅、热塑弹性体材料、低硬度高品级热塑性弹性体、特种铝合金焊接材料、光学玻璃、高性能耐火材料、金刚石延伸材料及制品、非金属材料、光信息记录用高分子材料等项目,抓好产业化工作,力争2010年产值达到2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以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软件、视觉芯片(VPU)、计算机外部设备、PTC元器件、热敏陶瓷、数字微机保护监控装置、通讯设备、三维电视、储存硬盘、非接触式IC卡、软件开发等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水平和质量,力争2010年产值达到15亿元。

  ——机电一体化产业:以激光加工设备、数控机床、锻压设备、建材设备、自动贴标机、火车轮对压装机、红外探伤等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2010年产值达到20亿元。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嘉禾粮油、武昌鱼集团、振源科技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科技示范企业,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力争2010年产值达到5亿元。

  (二)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市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与世界经济接轨难,工艺、设备及技术落后,能耗大,污染严重,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提升我市传统产业竞争力、改善产品结构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从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控化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采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机械、冶金、建材行业领域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率先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力争“十一五”末,CAD/CAM/CAE/CAPP/EPR等信息化技术在重点行业中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加强不同行业适用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市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

  ——积极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促进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冶金、建材、机械、纺织等支柱产业中,推广应用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集成创新,进一步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数控压力机、大型数控卷板机、数控矫平机、火车轮对分解机、新型钢铁产品、新型建材等产品,提高其产业化水平。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和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集聚产业效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壮大支柱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链。燕矶金刚石刀具、白浒镇铸造业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面临着产品档次低、产业集成度低等问题,“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加强产业内的分工、合作,增强产业凝聚力,形成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特色优势产业。梁子湖区非金属资源丰富、品级较高,要通过采用资源深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保温覆盖剂、白炭黑、多功能烯烃脱除剂等品级较高的非金属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三)实施农业六大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十一五”将实施六大工程,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先进适用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完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探索推广农村科技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培养一批农村科技带头人队伍,造就一支农村科技服务大军;转化和应用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乡一品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建立起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坚持多元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加强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构建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工程。大力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促进新品种的育、繁、推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双低油菜”的推广普及,不断更新“双低油菜”品种,不断提高全市油菜种植“双低”化水平。大力支持蔬菜、水果、西甜瓜、茶叶等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与改良。支持林木种苗、花卉、食用菌等良种选育、繁育及引种工作。

  ——实施绿色高效养殖科技工程。依托我市淡水资源和畜禽养殖业优势,突破性地发展绿色养殖业,进一步提高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突出加强名优水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强绿色水产品质量保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名优水产品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以武昌鱼、鳜鱼、甲鱼等名特水产品为主的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以河蟹、珍珠、青虾、银鱼等名优水产品为主的湖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大力支持瘦肉猪规模化养殖,推广优质高效瘦肉猪专门化品系、配套系,实现种猪产业化。加强肉牛、奶牛、肉羊的引种与改良工作,建立专业生产基地。加强梁子湖“野鸭”、段店“绿壳蛋鸡”等地方稀有水产品和珍禽品种的改良,发展沿湖地区的优质高效水禽养殖业。

  ——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工程。加强水产品加工技术开发,依托武昌鱼集团,研制开发系列武昌鱼、红尾鱼制品及风味食品,建设名优品牌。加强蔬菜的保鲜、储运、加工,开发特色蔬菜生产技术,重点开发梁子湖茭头、临江香蒜、燕矶红菜苔、葛店白花菜等地方特产,促进产品出口创汇。开发油菜籽深加工技术,研究脱皮冷榨天然保健油品的生产技术,开发饼粕及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实现双低油菜粕加工增值,拓展双低油菜综合利用的产业链。

  ——农业信息化工程。以鄂州星火网为基础,继续完善市级信息平台,增强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全市乡镇及重点产业的农技“110”服务网站。全部乡镇、龙头企业都要建立信息站点,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上经营、网上招商、远程培训、网上技术传播和成果转移。建立全市农业专用数据库,开发和引进能覆盖我市主要种养殖业的专家咨询系统。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整合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整体创新能力服务。

  一是重点确立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产权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研发机制,重点加快三大产业基地(莲花山软件产业基地、葛店生物医药基地、信息产业园)的建设。加强企业与高校、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鼓励大中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中心,鼓励民营科技中小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加快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实现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与我市产业优势对接互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到2010年全市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研发机构,重点建设一批行业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中间试验基地。充分发挥鄂州大学的知识创新作用,发挥莲花山计算机视觉和信息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学术优势,推动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孵化基地,重点建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葛店开发区创业中心。着眼创业需求,鼓励、促进孵化器的多样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孵化器的运行质量,促进企业孵化器的企业化、市场化。加快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步伐,把孵化器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科技企业家的摇篮,科技招商引资的载体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积极引入风险资金和中介机构,推进“一站式”服务和标准化服务,鼓励联合科技咨询、情报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力量,发挥行业和专业社团组织在创新创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多层次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创立与发展。

  三是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大力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对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环境建设,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疏通投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指导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推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完善科教兴市工作的领导机制

  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把推进技术创新工作作为考核市、区、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党委、政府一把手每年至少主持召开两次常委会或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解决技术创新中的实际问题,推行联系科技专家和科技企业制度。进一步强化市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对科教兴市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形成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以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项目实施为纽带,大力加强科技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科技部门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合作,探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区、乡镇科技工作,各区、乡镇党委、政府要全力支持科技部门的工作,强化其职能,从人员配置、经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二)健全科技优惠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科技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激励政策的落实力度。以激励企业引进消化再创新、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科技创新机构、构筑科技创新平台为重点,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市实际的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决策机制和科技宏观调控机制,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多层次科技奖励体系,对在自主创新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市政府定期给予重奖。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葛店高新区、鄂州开发区、花湖开发区和红莲湖旅游区等特色园区已经成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依托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重点支持高新区加速产业集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将葛店高新区打造成享誉全国的“药谷”,将燕矶建成全国知名的金刚石城。特别是要加快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药谷)的建设,加快“药谷”与“光谷”的对接,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按照“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建设最快、人才最优”的发展方针,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壮大与促小活小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国家级品牌。

  (四)以人为本,建立一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把注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与造就一批企业家结合起来,建立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促进高新技术开发经营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要突破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善于“融智”,将人才的“硬件”和“软件”分离,不刻意追求拥有人才的所有权,注重谋求人才的使用权,利用外地人才的“软件”为我所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帮助在职科技人员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整体素质,造就一批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懂技术、懂外语、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要加强鄂州大学的建设,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五)建设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强化科技进步的投入支撑

  完善科技投资机制,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形成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社会募集等多层次、多渠道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新格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持。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投资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谋划一批国家鼓励干、外商想开发的高新技术项目。强化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起到“十一五”末,市、区二级科技三项经费应分别达到财政支出的1.3%、1.1%;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建立鄂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扶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设立由政府牵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对高新产业的投入,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创新的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应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其它企业不得低于1%。

  (六)围绕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切实加强科普工作

  一是切实增加科普投入,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确保科普经费逐年增长,并达到规定的标准。二是以“科学素质工程”为核心,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三是加强企业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厂矿科协、职工技协、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作用,大力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建立企业科普工作制度。四是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推广培训。五是加强城市社区科普工作,大力宣传、普及身边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文明,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六是加强青少年科普工作,鼓励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七是以市科技馆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社区科普宣传长廊。

  主题词:科技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有关部门,鄂州军分区,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

  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中央、省、外市驻鄂州企业。      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6年 10月 17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