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9-08 语音:播放
各区人民政府,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鄂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鄂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7日 
  鄂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鄂州市深入实施“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战略部署、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先手棋,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发〔2021〕28号)和我市“十四五”总体规划,结合鄂州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规划引领、着力优化结构、强化政策落实、突出试点示范、完善工作机制,实现了服务业持续高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鄂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71亿元,比2015年增长187亿元,年均增长率10.6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三大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8:51.6:37.6调整为2020年的9.9:43.3:46.8,服务业占比提高了9.2个百分点,比重首次超过工业。202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16%。服务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图1-1 2015-2020年我市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示意图
  重点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全市服务业各行业竞相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向宽领域、多层次延伸,形成了以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为主要支撑,文化旅游、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房地产业等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服务业的水平和层次有了显著提高。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华中冷链港、唯品会、富春网营物联鄂东南供应链运营中心、三江港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佛罗伦萨小镇等重点项目相继投入运营。文化旅游业突飞猛进,华润城市综合体、吾悦广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四峰山乡村风情体验园、台湾杏福生态园、湖北泉天牡丹园等田园综合体带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90.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
  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全市新增服务业市场主体11046户,占全市新增市场主体的83.69%,服务业市场主体总数达到96177户,比“十二五”末增加39789户。服务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平台快速搭建,科创物流大数据产业园项目落户,红莲湖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华容区获批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区,传统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按下快进键。积极承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延伸,武汉创新要素进驻步伐加快,鄂州跻身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百强。
  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服务业要素加快聚集,我市获评国家空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中国快递示范城市。鄂州花湖机场成为全国第一个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空港物流枢纽平台载体逐步成型。葛店经开区获批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吸引了铂华基因医学检验实验室、奥测世纪技术有限公司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检验检测等项目落户,汇聚了唯品会、万吨冷链物流、赤湾东方物流等电商物流企业100余家。2020年底,全市网络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80%。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探索建立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结合我市实际,相继研究出台了《鄂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条例》《鄂州市促进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关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鄂州市互联网+服务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构建服务业用地、用电、用水、融资等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商事制度改革被国务院点名表扬。
  “十三五”时期,我市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主要包括:服务业发展规模、结构、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优质服务供给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仍然偏低,低于全省平均4.5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主体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和“叫得响”的鄂州本土品牌;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服务功能亟待增强;平台经济发展不充分;与机场相配套的航空维修服务、离岸金融、供应链管理等临空服务产业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及农业的融合不够深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偏少,生产性服务业偏弱,没有形成“市场—产业—市场”的良性循环;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面临重大机遇。
  一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强大市场。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发挥鄂州花湖机场国际货运、国内中转核心枢纽价值,深挖国际国内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能,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质量。同时,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的历史机遇,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使鄂州成为支撑湖北打造“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平台。
  二是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演进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契机。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向纵深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扩,武汉鄂州在交通、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加速同城化,为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优质生活性服务业,引领公共服务提质扩面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是鄂州花湖机场投入运营加快行业变革。围绕空港、服务空港,将推动航空服务、现代物流、车船维保、供应链服务、标签认证、保险理赔、数字创意、商贸会展等一系列围绕临空产业提供配套服务和增值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促进我市加快构建多层次、高效率、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四是数字经济为服务业提质升级赋能。在“1+6”智慧应用场景以及城市大脑建设中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将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同时,数字经济强势崛起,引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一大批服务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带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兴起,创造新的服务需求空间。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持续释放服务业发展政策红利。以花湖机场为依托,积极申报鄂州空港综合保税区,主动融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与天河机场合作打造航空客货“双枢纽”,形成全球化物流集散网络重要节点,深化开放型经济管理制度突破创新,推进产业链互补及延伸和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构建服务业对外开放新通道、新市场、新格局。
  与此同时,全市服务业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新冠疫情加剧经济全球化逆流,各国经济合作面临新的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安全遭遇新的危机,对全球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加强对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和增加优质生活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消费增长点、培育服务业新动能刻不容缓。同时,疫后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受到制约,居民购买渠道进一步向线上转移,再加上我市服务业整体规模小、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现代服务业人才不足、周边城市虹吸效应严重,对我市留住人才,做大做强企业等方面均造成不利影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融合、协同、集聚、开放”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发展,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突破性发展,激发服务业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努力打造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增长极,为建设服务业强省当先锋作贡献。
  (二)基本原则
  战略谋划,整体推进。积极融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强服务业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围绕加快建成“两区一枢纽”的奋斗目标,统筹区域及城乡服务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全力构建“鄂州服务”品牌新形象。
  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口发展与服务业发展有机结合,增进人民福祉,扩大有效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人才作为发展服务业的核心资源,持续开展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提高职业素养,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催生创造新的服务需求,激发强大市场活力。
  前瞻布局,特色发展。适应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提质增效,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立足临空、临港特色,强化重点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高各类服务业载体的承载力和集聚发展水平。
  创新驱动,跨界融合。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服务业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依托数字城市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渗透。把握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间的融合创新,实现跨行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系统集成。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领域改革,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潜力。鼓励服务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明显提升,产业集聚成效显著,新兴业态繁荣发展,服务业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加速器、扩大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增加收入的活水泉。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文旅康养目的地,吸引服务业高端要素集聚,为加快建成“两区一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规模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6亿元。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力争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5年,服务业总量规模达到900亿,占GDP比重达到55%左右。
  ——贡献增加。服务业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创业就业、释放消费新动力、提供可持续财力支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例超过60%。
  ——结构优化。培育壮大航空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文旅康养、数字创意等7个百亿服务业产业集群。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快速成长,增速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功能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培育和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服务业企业、品牌、示范园区,服务业成为鄂州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打造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增长极。
表2-1 “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基数)

2025

(目标值)

指标属性

总体指标

1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471

900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

10.66

15

预期性

3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6.85

55左右

预期性

4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5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服务业

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

预期性

6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45.16

50

预期性

7

服务业投资年平均增速(%

11

预期性

8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

16

预期性

七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9

航空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100

预期性

10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57.20

150

预期性

11

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100

预期性

12

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50.95

100

预期性

13

商贸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62.84

150

预期性

14

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亿元)

61.09*

100

预期性

15

数字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100

预期性

注:*为 2019 年数据。
  三、聚焦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积极服务和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锚定“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发展定位,坚持“一核两极多点支撑”发展格局,主动承接武汉市优质服务资源,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推动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统筹发展城乡服务业,着力优化形成“一城两极两带三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织密全市协同发展新纽带。
  (一)“一城”深度融合
  一城:即围绕“武鄂同城”推动鄂州武汉服务业深度融合。
  围绕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集聚服务业发展要素,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链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和武汉城市圈“两枢纽一产业带”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重点发展航空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利用武汉市优质的商贸、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康养服务、家政服务、智慧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共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生活服务圈。
  (二)“两极”创新驱动
  两极:即临空经济区、葛店经开区。
  临空经济区要依托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积极申报全国唯一的“水港+空港”综合保税区,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推进与武汉天河机场的客货协同发展,共建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航空客货“双枢纽”。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突破性发展保税商贸、供应链管理、离岸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促进跨境电商、智慧物流、临空医疗、检验维修、创意设计等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补齐卫生健康、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短板,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中部地区临空经济高地,为建设鄂州未来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提供支撑。
  葛店经开区要围绕建设武鄂同城化发展“桥头堡”,全面对接武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承接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葛店南部生态岛科学城和南站特色科技小镇,完善双创基地孵化功能和科技企业成长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区。全力打造中国中部最大的电子商务基地,积极布局顺丰供应链科技基地。以增强武鄂同城化体验为抓手,完善商贸、科教文卫体、居住等功能,积极发展体验式、休闲式消费方式,鼓励传统零售向新型零售转型。
  (三)“两带”拓展联动
  两带:即沿江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带、生态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带。
  构建沿江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带:以高新大道、吴楚大道等主干道为发展轴带,串联临空经济区、花湖开发区、中心城区、三江港、葛店经开区等区域,依托鄂州花湖机场、三江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部电商基地、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综保区、长江黄金水道,高起点布局开放型现代服务业。围绕空港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导入国际贸易、现代金融、节点增值等新兴服务业态,汇聚人流、数据流、资金流,逐步形成枢纽与平台中心的功能。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构建生态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带:以创业大道、红莲湖大道、G316国道为发展轴带,串联葛店经开区、红莲湖、梧桐湖等区域,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国家存储器基地,大力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重点打造红莲湖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强化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承载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度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科技创新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以数字创意、体育运动、生态休闲为主的文旅融合新业态。
  (四)“三区”协同支撑
  三区:即东部航空服务业集聚发展片区、西部服务业同城化创新发展片区、南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片区。
  东部航空服务业集聚发展片区:围绕鄂城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发展定位,发挥中心城区对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中心城区政治、文化、教育、金融中心地位,以街道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康养服务、家政育幼、影视娱乐、网络视听、智慧医疗、中介咨询、租赁维修等生活性服务业。发挥中心城区生活性服务业集聚优势,提高住宿餐饮、文化娱乐质量、档次、水平。协同联动临空经济区和花湖开发区,发挥空港枢纽优势,构建多元化物流网络,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航空配套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航空服务业集聚区。
  西部服务业同城化创新发展片区:围绕华容区武鄂同城化发展“加速器”发展定位,充分发挥“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优势,推进建设“水港、陆港、空港”三港联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葛店经开区、红莲湖新区、梧桐湖等区域纳入武汉东湖科学城规划范围。围绕“双枢纽”大通道,扶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双创孵化平台等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合作,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跨境电商、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数字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建设服务业同城化创新发展区。
  南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片区:围绕梁子湖区武汉城市圈“后花园”发展定位,以梁子湖(梁子岛)为中心,协同联动红莲湖、三山湖、南迹湖等美丽湖泊,打造鄂州秀水乡愁民宿康养旅游产业带,打响“山水乡愁”旅游品牌。活化利用古铜镜、雕花剪纸之乡、书法之乡等文化资源,依托万秀、茅圻、官田等村的田园、农庄、美丽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一批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点,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武汉城市圈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利用开发好山水资源,发展山地和水上运动、户外体育运动、户外拓展、养生运动、徒步旅行等户外康体养生项目。
 
图3-1 “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布局示意图
  四、聚焦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
  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大突破。
  (一)航空服务业
  1.发展目标。
  以鄂州花湖机场为核心建立全球航线,建成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构建国际贸易服务体系,突破性发展空港经济,打造中部货运“空中出海口”。到2025年,力争航空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2.发展重点。
  全面提升核心枢纽服务能级。大力发展空港物流,着力提升机场航空货运仓储与货物处理能力,建设鄂州花湖机场国内一流专业航空货运枢纽、全球重要航空物流节点。结合生物医药和生鲜农贸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航空物流服务。加强与顺丰、京东、阿里等物流龙头企业合作,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航空物流基地建设。发展保税物流,开展保税仓储、保税加工、转口贸易等业务。加快建设传统零售、医药、快递等综合仓储物流及分拨中心。提升机场货运服务兼顾客运需求,积极发展公务飞行、飞行保障等业务。提升航空配套保障能力,面向航空公司、物流企业、飞机维修企业等主体开展所需业务,提供航空咨询、航油供给、航食配餐等机场配套服务,飞机维修、技术支持、后期保障等客户支援服务,信息共享、仓储管理等物流综合服务。
  全面提升产业集群服务能级。重点关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侧重于半导体、芯片、存储和小微型化设备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服务业配套,以及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器官移植配送、高性能医疗机械等运输服务。大力发展全过程供应链物流,围绕生物制药、疫苗、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领域打造中部医疗供应链中心。探索引进第三方营运商,建设空港跨境邮政快递监管中心、药品疫苗医械配送中心、检验检测服务中心,增强专业物流、特种物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顺丰物流产业基地设施建设和产业引进。
  全面提升空港城市服务能级。依托鄂州花湖机场对外交流的窗口功能,建设集城市客厅、文化创意、会议、展览、商务、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和会展中心,重点承接国内外高端论坛、行业知名会展、博览会,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性机构、会展项目和会展企业,打造区域性会展中心。建设时尚消费服务中心,发挥机场周边航空物流和保税优势,发展快时尚零售业,重点引进时尚消费品牌和企业,打造内陆地区集时尚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生产、消费体验、时装展销为一体的综合性时尚消费体验基地。积极发展免税行业,推动设置免税旅游区,支持引入全球免税零售商,建设进口商品交易中心。针对发展临空产业巨量的人才需求市场,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及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培训,重点建设科研院所分部、职业大学分校、高校院所科研产业化平台、创业孵化中心在内的科教聚集区。
  (二)现代物流业
  1.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额超过5600亿元,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245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基本建成运营,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物流网络、国际陆海物流网络基本形成,以鄂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综合立体快速联运物流网络基本形成,物流组织运作效率、供应链集成服务水平显著增强,物流创新发展动力、可持续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枢纽经济初见成效。
  2.发展重点。
  夯实物流基础设施支撑。加快空港物流集群建设,合理规划利用物流用地,重点建设冷链物流中心、电商仓储中心、医药物流中心、陆空联运中心等航空导向物流设施。完善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充分发挥鄂州花湖机场、三江港、武九铁路、武鄂高速等“四路协同、米字互通”的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优势,构建“一核引领、两区驱动、多点支撑”的物流节点体系新格局,形成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物流园区,实现对国内外市场物流服务的全要素支撑和保障。以三江港为核心,整合五丈港、航油码头、杨叶港等港口资源,以智慧物流为切入点,加快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大宗商品物流基地等功能区建设,依托三江港综合码头建设集装箱物流服务区,着力打造中部大通道、大枢纽。加快电商物流集群建设,以葛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核心,加快完善快运物流集配基地、电商物流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汇聚产业发展要素,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延伸,打造以电子商务物流、公路货运、智慧物流为主体的物流集群。完善城乡物流服务网络,建立市区镇(乡)三级物流运营网络,构建覆盖全市、通达镇村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对各区现有物流配送整合力度,引导快递、城乡配送、落地配等企业进驻园区经营,形成集聚效应。依托蒲团乡、长港镇、东沟镇、沼山镇、涂家垴镇、太和镇、庙岭镇、段店镇、汀祖镇等9个乡镇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物流配送节点,促进现代物流服务向乡镇进一步延伸,全面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
  健全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设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有序推进三江港集装箱铁路专用线建设,重点打造鄂州花湖机场、鄂州港、三江港、武九铁路、武鄂高速等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支持铁路专线进港口码头,打通公铁水空联运衔接“最后一公里”,实现机场、铁路货运站与港口码头、前方堆场等的无缝衔接。建设多式联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式联运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建立跨区域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广“一单制”、快速换装设施设备,提高货物运输中转便捷性和效率。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支持龙头物流企业建设网络货运平台,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数据互联共享。建设现代物流联盟示范产业,强化与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合作,全力支持顺丰速运主导建立国内航空货运联盟。引导鼓励组建鄂州货运联盟,推广集装箱运输和甩挂运输等集约化配送模式。大力扶持本土大型龙头物流企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示范企业的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协会作用,带动全市物流企业健康发展。加强物流服务标准化建设,探索引进国外物流先进标准,制修订多式联运标准化,实现设施设备与信息资源、服务规范、作业流程等的有效对接,简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对接流程,提高联运效率。加强钢材、水泥、矿石、粮食等重点物资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提升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强化空港专业物流网络,依托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联合打造航空客货“双枢纽”。全面发展直运、中转、集散等航空物流服务和空铁、空公多式联运服务。全力申报开放第五及以上航权,打造全国畅通、全球连通的航线网络。创新实现“高速货运动车组+航空货机”货运发展模式,扩宽航空物流集散辐射范围,构建连接全国的空高联运网络。强化机场集疏运能力,加快建立卡车航班与公铁水班列的联运物流通道,构建一张公铁水空联运物流通道网。建设覆盖全域的应急能力,依托长江现代物流园、五丈港物流中心、三江港铁路物流基地等物流中心,建设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针对社区和村组,规划末端的临时接收存放设施,实现末端物资的存储分发功能。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业,实现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培育网络货运骨干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网络货运平台和物流仓储智能化服务平台,推动传统物流活动向信息化、数据化方向发展,通过电子化、数据化方式采集物流交易和物流活动信息。依托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整合航空物流数据资源,逐步构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支持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北斗等新技术,建设物流配送云服务平台,做好精准对接,大幅提高配送效率。
  构建高效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构建强大供应链服务网络,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促进跨区域物流活动组织化、规模化运行,吸引国际供应链服务巨头落户鄂州,支持开展战略采购、生产外包、风险管理、供应链协作,实现供应链核心业务本土化运营。支持物流企业向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转型,鼓励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鄂州供应链资源配置能力。增强物流对供应链整合组织能力,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推动发展网络物流,鼓励在生产、流通、仓储等单元推广应用自动化设备、智能设备以及智能终端,全面提升全市物流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大数据及供应链管理中心。推进物流服务向贸易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增值环节延伸,鼓励以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拓展金融贸易服务功能,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及临港产业园为主体,探索发展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期货、现货交割业务,打造全球资源要素配置重要节点。
  (三)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
  1.发展目标。
  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加快建成支撑临空产业发展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和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市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2.发展重点。
  搭建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设国家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物联网、智慧交通、无人配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引进、整合高层次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合作,聚焦光电信息、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积极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鼓励国有企业探索以子公司形式设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一流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推进中科院科学观测设施建设。参与光谷实验室、长江实验室筹建,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依托临空经济区、葛店经开区、花湖开发区等区域产业孵化器、专业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平台,提升双创平台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梧桐湖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创基地、光谷联合科技城、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和检验检测。鼓励国家级产业园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集聚区,推动研发机构面向我市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构建集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技术咨询等配套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依托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培育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企业。
  (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发展目标。
  依托红莲湖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悦科(湖北)数据中心、光谷软件园,实施关键设计软件迭代、数字经济跃升工程,加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产品研发和应用,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产业的支撑能力。到2025年,力争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2.发展重点。
  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抢抓新基建先机,科学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中心、AI超算中心、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应用。推动建立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提升大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开放共享能力,构建数据接入、治理、管理、服务、可视五大功能区,打造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撑。推动鄂州移动5G公共大数据中心、鄂州公安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信息支撑能力。积极引进超算中心,建立数据资产交易中心,做好数据资源开发、保护、利用。
  打造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区。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咨询、设计和运维服务。支持企业、职业院校、研究机构举办5G创新应用大赛,培育一批经济效益高、社会影响大、产业带动强的5G创新应用示范项目。鼓励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红莲湖新区和梧桐湖新区围绕5G相关产业,布局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和工业互联网体系,鼓励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类载体积极培育5G产业创新项目建设。依托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和悦科(湖北)数据中心、移动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一批云计算领域基础性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引进大数据基础技术、通用计算引擎、交互感知、智能数据分析应用等一批关键领域重点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带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相关行业细分领域发展。
  培育一批示范标杆企业。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转型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软件技术提升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以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为重点,打造一批面向不同行业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广柔性化定制。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渗透,鼓励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发展服务衍生制造。
  (五)现代金融业
  1.发展目标。
  进一步增强金融创新力和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建成创新活跃、功能齐备、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到2025年,全市现代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2.发展重点。
  扩大金融业规模和业态。持续加大金融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主体,吸引外地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在我市设立证券公司营业部、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引导各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鼓励金融机构在临空经济区设立结算中心、票据中心、资产管理中心、数据中心等功能机构。发展金融新兴业态,积极发展民营银行、互联网保险、网络小额贷款、汽车金融、资产管理、财务公司、产业基金、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跨境结算以及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发展装备融资租赁服务。深化普惠金融,支持鄂州农商行完善网点布局和业务拓展,大力发展小微金融和农村金融业务,服务小微企业。
  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功能。推进企业信贷产品创新,探索基础设施REITs、ABS等融资模式。扩大担保范围,大力发展无抵押贷款,满足多元化需求。盘活信贷存量,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强与省联投、省交投、鄂旅投等省投融资平台战略合作。加快基金聚集,设立智慧物流大基金、航空产业发展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完善鄂州临空产业发展基金。继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大力实施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市内更多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做优。畅通服务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绿色通道”制度,鼓励第三方机构指导企业上市,对上市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支持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境内外上市、“新三板”、四板挂牌,实现直接融资。
  深化绿色金融创新。以生态价值工程为突破口,发挥金融资本引导作用,创新开展排污权、碳排放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拓宽绿色投融资渠道,推动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开展直接融资,推动绿色保险发展,形成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模式。试点“生态银行”,探索开展生态资产收益权融资等方式,切实将生态环境价值转换为生态经济价值。深化生态价值工程改革,推进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工作,建立生态指标配额、交易、融资制度,加快形成破坏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发行绿色债券,创新发展碳质押、碳托管、碳债券、碳保险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六)商务服务业
  1.发展目标。
  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商务服务品牌,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竞争有序、发展均衡、专业化程度高的商务服务体系。
  2.发展重点。
  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坚持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激发服务业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完善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经营性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吸引临空偏好型“高精尖缺”产业人才,打造临空经济人才洼地。深入实施“新鄂州人”计划,推进“333”、“121”、产业领军人才、千名引硕等重大引才工程,积极探索“招商+招才”、“人才+项目”、“人才+成果”等招才引智模式。鼓励用人单位采取项目合作、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周末工程师”、“院士专家鄂州行”等多种灵活方式引才。发挥武鄂同城优势,广泛开展“春风行动”“专家企业行”等各类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活动,促进市场化人才有序流动。开展武鄂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开展学术交流、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教育、卫健智库建设,共同开展多中心基础与临床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突破性发展广告会展。推进广告产业数字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集创意策划、营销策划、媒介代理、信息咨询、品牌塑造为一体,功能齐全、链条完整的综合服务型广告产业集群。以“鄂州品牌”为载体,将广告产业与地方发展、城乡融合、改革示范、城市创建等有机结合,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地区重要的广告策划创意基地、发布传播高地和广告会展中心,逐步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广告营运中心城市之一。加快鄂州会展中心、航空会展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会展新业态。以提高外资项目引进质量和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为目标,积极承办和参与国际高端会议和论坛活动,广泛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朋友圈。实施“会展+”战略,推动会展与商贸、旅游、招商引资融合发展。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临空生产服务、消费服务、商事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商务服务机构入驻,引导商务咨询机构大力开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服务,构建国际集货、跨境货代、国际保理、国际结算、贸易金融、证单服务、仓储管理、信息咨询等国际化、专业化、一体化商事服务能力。培育发展应急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应急管理支撑服务、应急专业技术服务和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积极拓展区域商贸合作,以扩大经贸投资为重点,深化人文交流为纽带,推动与世界主要航空枢纽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航空、大健康、物流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集团总部、区域性总部,以及国内外大型企业管理、研发、制造、采购、财务、投资和结算等职能性总部落户鄂州。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控制总量、优化布局、统筹全市楼宇招商工作,引导全市楼宇经济向集聚、高端、标准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五、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生活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培育和挖掘新消费增长点。
  (一)商贸服务业
  1.发展目标。
  深入挖掘市场潜力,培育商贸服务业新业态,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商圈,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打造武汉城市圈区域消费中心。到2025年,全市商贸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
  2.发展重点。
  建设商品交易基地。推动中心城区大宗商品交易、建材市场等商业体改造升级,培育商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动鄂钢钢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健全进口贸易便利化体制,建设进口商品保税仓储、展览展示和交易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进口商品销售体系。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各类市场拓展标准制定、价格指数发布等功能,增强市场影响力。推动有条件的市场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成空港综合保税区,推动鄂州花湖机场片区、三江港片区、葛店片区纳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强化服务功能,打造高端商贸服务集聚区,引进知名国际贸易服务商和涉外综合服务企业,开展国际化业务。创新推进“保税+新零售”、“保税+总部贸易及转口贸易”、“保税+融资租赁”等多种业态集聚发展。
  培育消费增长点。探索打造文旅康养消费为特色的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支持“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加快吾悦广场商业综合体、驰恒国际广场商业综合体、华润城市综合体、居然之家新零售城市综合体建设,引进五星级酒店。推进文化民俗街、商业步行街、小吃娱乐街改造升级,推动武汉东、火车站等商圈建设。完善葛店地铁站功能,探索地铁商业圈模式。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培育壮大楚菜产业,加强鄂州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围绕庾亮楼、十字街、文星塔、吴都古肆、江滩公园等特色街,培育夜间经济圈。扩大节假日消费,繁荣夜间经济,支持餐饮、特色小店、商场、老字号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培育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开设乡村便民连锁经营网点。探索推进小城镇商业综合体建设。推动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乡村,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将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纳入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综合体系,支持家电品牌搭建第三方售后服务平台,开展家电信息咨询、售后服务、以旧换新、以旧抵新等活动,促进家电更新消费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做大做强葛店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商贸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指导开展“互联网+”等线上线下促销活动。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推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支持培育一批无接触配送示范项目,大力发展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加强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电商企业与物流快递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以唯品会、苏宁易购为代表的“仓储一体化”新型配送模式进一步发展,为电商提供仓储、包装、分销、配送一条龙服务。重点推进物流资源共享,搭建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开展城市共同配送,支持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新零售模式。
  (二)文旅康养业
  1.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武鄂文化旅游资源合作机制,共同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市场,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山地、水体、江河、湖泊等自然资源,推动康养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成生态、文化、康养、休闲、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擦亮园林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名片。到2025年,全市年接待旅游人数1000万人次以上,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
  2.发展重点。
  优化文化旅游业空间布局。鄂城区定位为历史人文片区,强化中心城区文化中心地位,依托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大剧院、西山公园、葛山风景区、莲花山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展现城市特色风貌。华容区定位为休闲娱乐片区,加快推进红莲湖旅游城、台湾杏福生态园等文旅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武汉城市圈休闲娱乐旅游胜地。梁子湖区定位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梁子湖“山水乡愁”旅游品牌,培育一批重点乡村旅游景点、特色村和田园综合体,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武汉城市圈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葛店经开区定位为新兴文旅产业片区,借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工业旅游产业。临空经济区定位为商贸会展旅游片区,充分发挥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辐射带动作用,以鄂州花湖机场综合保税区、中央商务片区、三大中心等为核心,打造集购物、商贸、旅游、会展为一体的商贸会展旅游区。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升级。活化利用古铜镜、雕花剪纸之乡、书法之乡、三国吴王故都等历史文化资源,再现凤台烟树、龙蟠晓渡、寒溪漱玉、书堂夜雨、吴王古刹、苏子遗亭、西山积翠、南湖映月等“古武昌八景”。利用好贺龙军部旧址、麻羊垴、夏家榜等红色资源,强化红色教育基地功能。统筹推进古楼、西山等地延续历史文脉,发掘历史人文景观,留住城市记忆。加强鄂州地方特色菜的传承与创新,重点对鄂州武昌鱼、梁子湖大闸蟹、湘莲、太和千张等烹饪工艺深入研发,打造鄂州舌尖旅游卖点。增加夜间娱乐产品供给,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探索开发具有鄂州特色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建设。推进梁子岛景区、台湾杏福生态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鄂钢为核心,以工业遗址为载体,打造工业文旅小镇。加快长港旅游示范带建设,打造峒山红色旅游核心区。推进文化节庆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举办梁子蓝莓节、沼山胡柚节、太和谢埠豆腐节、泉天牡丹花节、长港农垦节、东沟荷花节、蒲团荷花节、泽林旱龙舟节等具有鲜明鄂州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培育多样化康养旅游服务。发展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体育医疗康复等,建设一批高水平森林康养基地、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区。依托葛店“中国药谷”品牌优势,积极对接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与环梁子湖生态健康产业,以“健康中国”建设为指引,聚焦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医养融合和体育健身等领域,革新康养模式和产品,优化康养产业结构。
  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重点抓好鄂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钓鱼大师明星赛、中国环梁子湖自行车、鄂州国际铁人三项挑战、鄂州国际龙舟赛、中国民间乒乓球球王争霸赛等六大品牌赛事。持续推进“百千万”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示范基地和产业带。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生态鄂州·环洋澜湖健步走”活动。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以数字赋能为保障,构建“10分钟健身圈”。推进职业体育发展,促进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所和设施。
  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云购物等文化和旅游消费新模式,推进旅游演艺、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主题公园、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等业态提质升级,加大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文化和旅游项目设计开发。创新“旅游+”模式,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依托湖北旅游年卡和武汉城市圈旅游一卡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培育大型旅行社集团进入全国同类企业发展前列,指导中小旅行社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招引国际、国内知名酒店落户鄂州,推进主题文化酒店发展。
  (三)数字创意产业
  1.发展目标。
  推动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和跨界融合,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化发展,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产品、引领新消费。到2025年,全市数字创意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数字创意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2.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推动葛店动漫小镇建设,培育较大影响力的优质动漫品牌、动漫形象和动漫作品,推动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特征的动漫产业发展。促进电竞赛事、电竞直播等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举办“网红主播”创业培训班,支持网络直播业发展,规范发展“网红”直播、游戏直播、公益直播等新兴业态。支持举办鄂州电商直播年货节、湖北省电子竞技大赛等重大节会活动。加快数字创意产业园、数字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数字骨干企业。
  提升数字文化装备实力。抢抓沉浸体验、智能交互、软硬件结合发展机遇,推动数字文化装备产业发展,加强标准、内容和技术装备的协同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加强以产品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创新。研发智能化舞台演艺设备和高端音视频产品,提升艺术展演效果,满足高端消费需求。支持文物和艺术品展陈、保护、修复设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
  建设文化产业数字化平台。依托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加快对鄂州特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创造一批具有鄂州地方特色的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
  发展新型文化消费业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数字创意、电子竞技、网络娱乐、数字阅读、文博创意、视频娱乐等新型文化消费业态。开发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对旅游景区、传统文物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多维呈现,营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环境。
  (四)健康服务业
  1.发展目标。
  结合临空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扩大医疗及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初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到2025年,建立1个区域性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和1个中医服务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示范点。
  2.发展重点。
  打造临空健康服务业新体系,依托葛店“中国药谷”品牌优势,重点发展精准诊疗、疾病早期发现以及易感人群的早期筛查、评估和疾病预防等。引进健康保健、血液制品、疫苗、干细胞提取生物技术、高端医学检验检测设备生产等项目,以及国际高端医疗机构,重点发展器官组织移植储备、生物医药研发、生物制剂、检验检测试剂为主的医疗健康服务业,谋划打造中部国际医学中心。积极推进智慧健康服务,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区域健康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个性化、智慧化的远程健康管理和移动健康服务。加快开发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研发数字医疗系统,研制保健康复产品。大力发展健康咨询服务业,围绕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体检、健康干预、慢性病管理等健康咨询服务,构建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服务下基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妇幼健康检测、母婴照料、疾病康复等机构科学发展,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
  推动养老服务健康发展,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完善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对老旧小区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深化社区互助式养老,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探索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积极申报全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制定实施居家养老对象经费补贴制度。到2025年,全面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政策体系完善、社会主体作用显现、设施数量充足、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一体的“鄂州养老模式”。提升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打造“一刻钟”托育服务圈。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
  (五)家政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加快补齐短板,开展质量提升、服务升级、品牌培育行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政服务市场,实现家政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建成惠及城乡居民的家政服务体系,提升家政服务发展水平。
  2.发展重点。
  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探索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推动家政进社区,支持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促进居民就近享有便捷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家政龙头企业,打造家政服务业知名品牌。建设家政服务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社会评价互动系统,优化家政服务信用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推动家政服务业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重点建设鄂州市智慧社区平台。
  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发展。健全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估与认证,建立家政服务纠纷常态化多元化调节机制。推进家政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建立“市域+社区+乡镇”家政服务平台,引导家政服务公司、家政服务人员网络化认证,菜单式标准化服务。支持家政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平台化发展。实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才专项培训计划,开展“巾帼家政服务员专项培训工程”,持续举办组织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做大做强一批家政服务企业。
  六、聚焦服务业创新发展,推进新业态新模式突破性发展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助推产业提升、绿色发展和消费升级。
  (一)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1.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业”。
  以数据为核心推进“互联网+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服务业”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深入实施“互联网+生产服务”高端化工程、“互联网+流通服务”高效化工程、“互联网+生活服务”高品质化工程、“互联网+新兴服务”规模化工程,推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人力资源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智能设计、直播推广、科技金融、在线医疗等新业态。建立健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服务业数字化采集集成体系、互联网大数据安全体系等三大支撑体系,加速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鄂城区加速推动“产业上云、数据赋能”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2.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
  推动互联网与智能产品应用服务深度融合,以智能手机、家电、新型终端等为重点,丰富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服务内容及形态。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新型数字生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诊疗、智能居家养老、智慧出行、沉浸式文旅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智能服务体系。优化线上经济发展生态,大力发展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远程医疗、在线教育、一站式出行、在线办公、智慧广电等新业态,实施无人仓建设等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动,支持网络直播、电竞等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网络知名IP,形成一批线上经济知名品牌。
  3.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促进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规范健康发展,培育一批示范直播项目。支持发展一批国家级共享经济示范平台,鼓励制造业企业探索共享制造的商业模式和适用场景,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法人主体生产资料共享。引导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鼓励以区域、行业、园区为整体,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打造产业共享平台,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1.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围绕“稳链、强链、补链”,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葛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载体,系统构建信息、营销、售后等个性化服务体系,柔性制造、智慧工厂等智能化生产体系,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社会化协同体系。依托临空经济区和葛店经开区,加快发展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生产共享平台、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现代供应链、融资租赁、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模式,建设一批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支撑平台,打造一批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构建全产业链区域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两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并给予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支持工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航空货运大数据处理中心和应用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化应用,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重点支持宝武集团鄂钢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2.推进制造服务业提档升级。
  大力推广定制化、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及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重点设计突破工程,探索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设计赋能机制,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探索实施制造业供应链竞争力提升工程,逐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服务配套体系,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环节竞争力,提高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水平。以服装、家居为重点,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以智能手机、家电、新型终端等为重点,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以医学影像、远程诊疗等高端医疗设备及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为重点,开展健康管理、运动向导、精准照护等增值服务。加快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钢铁、水泥等企业发展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处理、热力供应等服务。以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为重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废旧产品回收拆解体系,促进消费更新。
  3.推进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
  鼓励大型服务企业(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自有品牌、营销渠道、创意设计等优势,以产需互动为导向,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反向整合,打造柔性化制造、智慧工厂等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新型云制造服务,实现服务产品化。
  (三)推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围绕乡村振兴,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1.大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推进为农服务“两中心一站”(区有运营中心、乡有服务中心、村有服务站)网络建设工程,推进托管服务“六统一”(统一供种、育秧、机插、供肥、机防、收储)综合服务扩面提质工程,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菜单式”托管服务。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养老、体育等领域的服务平台,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生活服务。支持华容区继续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探索“电子商务+旅游+扶贫+农产品”的发展模式,建设区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分中心,完善镇级和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积极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推广“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重点打造以涂家垴镇白龙蓝莓园、台湾杏福生态园为主的联合企业。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体作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拓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人文价值,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发展创意农业等。
  2.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健全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和销地营销体系,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发展,探索实施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供销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重点推进蟠龙农产品贸易市场、博恒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提档升级,支持涉农物流园区开发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聚焦鲜活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全面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工业品下乡入村、农产品进城入市的双向流通网络,建设区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分中心,完善镇级和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探索“电子商务+旅游+扶贫+农产品”的发展模式,培育农村电商供应链、促进产销对接,引导农产品生鲜直销、网络销售、连锁配送等新业态发展。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着力打造富有鄂州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电商品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业态。推动特色和品牌农产品产地建仓、全网销售,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模式。
  3.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业。
  打造优质乡村旅游景区。推进以台湾农创园、峒山循环农业示范园、四峰山旅游综合体、前海湖渔猎主题农业公园、千秀谷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支持台湾农创园积极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轴线。依托全市丰富的名镇名村和现代特色种养业,打造以涂家垴镇为重点的环梁子湖绿道南线、桃花山-东方山-四峰山-白雉山段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轴线、段店镇江滩油菜花海至葛店武城古村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轴线、沼山至龙山段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轴线、梧桐湖新区至沼山森林公园村湾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轴线共五条乡村旅游发展轴线,形成区域乡村旅游新标杆。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游。以乡村民俗游为主题,打造牌子锣、旱龙舟、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依托梁子湖南岸乡村民宿发展基础,打造民宿群落。鼓励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宅基地整理、收储具有保留利用价值的传统民居和闲置农房等手段盘活乡村闲置土地和房屋,支持发展乡村民宿经济。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打造三国风、乡愁地、乡村季等旅游板块,做大乡行、乡味、乡音、乡居等“乡愁四韵”旅游品牌。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2家、湖北省旅游名村4个。
  (四)促进节能环保服务加快发展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建立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综合运营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节能技术改造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融资、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咨询、管理、投融资等多领域、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鼓励湖北能源集团鄂州发电有限公司、鄂城钢铁公司等开展节能低碳认证、碳审计核查、自愿减排咨询、碳排放权交易咨询等服务。推进环保技术咨询、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编制等服务发展,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等新型环保服务业。
  七、聚焦改革开放深化发展,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聚焦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破解服务业发展堵点问题,激发服务业市场活力,提升竞争力。
  (一)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
  1.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
  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精简行政审批流程,优化行政服务中心能级,完善“并联审批”制度,实现“一窗受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高商事登记效率,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好差评”系统,全面汇集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评价信息,建立差评办件反馈、整改、监督和复核、追评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
  2.构建现代监管体系。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在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推进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健全市场主体守信激励和失惩戒机制,完善服务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大力宣传弘扬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信用良好的服务业企业,优先给予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信贷支持,健全完善行政、市场、社会综合性信用奖惩机制,充分发挥信用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构建诚信透明、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3.强化服务业发展人才支撑。
  建立市级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库,将重点服务业企业法人代表、高层管理人员纳入清单,予以重点培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实施本地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训计划,打造一支视野开拓、敢于创新、业务精湛的服务业人才队伍。支持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探索建立网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健全完善租售并举的人才住房制度体系,多渠道、多方式满足人才多样化住房需求,吸引高端服务业人才在鄂州建功立业、安居乐业。
  (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1.促进市场主体竞相发展。
  有效推进国家、省、市级各项惠企政策落地实施,加大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奖励力度。清理取消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限制性、障碍性、歧视性政策,最大限度为服务业发展“松绑”。鼓励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力度。反对地方保护,防止和惩处各类违法实施优惠政策的行为,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加快教育、文化、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市场化领域的开放进程,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领域。
  2.加大服务业重点企业引育力度。
  加大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为服务业发展增添新动能。鼓励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加大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促进服务业市场主体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两业融合”为牵引,重点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竞争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形成服务业领域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3.深化重点领域事业单位改革。
  指导公办医疗、公证、养老等机构全面落实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全市医疗资源,按照网格化布局思路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市、区医联体建设,抓好医联体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落实分级诊疗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
  (三)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1.强化服务业质量提升。
  深入推进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开展第三方认证。支持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售后服务和服务质量监测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检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加快构建模型统一、方法一致、结果可比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督促引导社会各方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管协同处置机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重大服务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
  2.强化服务标准化水平。
  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设施管理等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树立一批服务业行业标杆,以点带面,提升全市服务业整体质量。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
  3.强化服务业品牌提升。
  集中资源要素打造鄂州服务业的本土优质品牌,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业企业争创“中华老字号”“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湖北省服务业重点品牌”等,重点培育住宿餐饮、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品牌,支持湖北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重点品牌企业开展品牌提升工程,创建一批有良好口碑的高价值服务业鄂州品牌。引导服务业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认可度和品牌价值,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
  4.强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引导企业尊重、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企业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等创新的保护,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进一步保护创新创业积极性。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完善政企合作、社会监管、协同保护等措施,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渠道,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和服务业企业遭遇市场准入不公问题直接投诉和协调处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机制。
  (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1.全面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RCEP、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湖北自贸区扩容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推进服务领域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快构筑开放、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在跨境电商通关、保税、结算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枢纽支撑电子商务物流一体化服务的能力。强化鄂州花湖机场开放功能,推动机场、枢纽、口岸、保税、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链接。推动鄂州花湖机场片区、三江港片区、葛店片区纳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构建更加开放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体系。积极申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拓展开放平台优势。推动武鄂综保区互利合作,加强双方在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领域的协作,建立武汉经开区综保区与我市临空经济区综保区协同合作机制。推动三江港一类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强化口岸功能,加快机场口岸和三江港口岸规划建设,争取设立水果、冰鲜水产品、药品、植物种苗等全品类功能口岸。
  2.深化服务业领域经贸合作。
  围绕关键短板和战略需求,支持服务企业以跨国并购、绿地投资、联合投资等方式,高效配置全球人才、技术、品牌等核心资源。积极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生产基地和地区总部,支持外资金融保险担保等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货代、快递、冷链和电商等物流企业的业务、资本合作。鼓励技术服务“走出去”,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建设营运一体化模式,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和经贸合作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海进口博览会,做好展览展示及服务贸易项目推介、企业对接洽谈工作。试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八、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疫情防控和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配套机制,加大项目谋划和引进力度,完善服务业统计监测分析,进一步完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联动机制,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发改统筹、部门联动、地方落实”的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开展指导、监督、评价、考核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司其职,抓好各自领域行业发展。各区(含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要认真履行属地责任,要加强属地管理协调,共同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大服务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巩固亲清政商关系,提高社会各界对服务业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市民政局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工作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二)强化政策配套
  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地方政策配套。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支持从制造企业剥离的制造服务业企业按规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支持。用好鄂州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鄂州市扶持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等各项资金,奖励入库服务业企业,优选培育推广服务业品牌,支持服务业改革试点区和示范区、产业园及总部经济发展,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三)突出项目支撑
  坚持“项目为王”工作方针,突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目标,建立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争取一批带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布局。加强项目推进和实施,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用足用好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支持政策。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依托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三库”管理平台,及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加强跟踪服务。
  (四)优化统计监测
  进一步完善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统计监测,优化完善服务业相关重点领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服务业相关重点领域发展态势的监测分析,发挥统计数据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五)落实执行评估
  做好本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与鄂州市总体发展规划、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总体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互相协调、建设时序等方面科学有序。同时,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的规划衔接,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及合作共赢。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将服务业相关指标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内容,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和责任部门,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确保规划执行效果。依法依规对规划执行情况开展决策后评估和中期评估工作,并视评估情况,进行动态修订调整。
  (六)强化安全保障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安全与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做好安全保障。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完善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预防预警和处置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平台和机制建设。积极稳妥做好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