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1-12 语音:播放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是必将载入史册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鄂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议通过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意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战新冠疫情、抗夏秋连旱、上重点项目、激市场活力、扶困难企业、稳住房消费、推武鄂协同、促城乡融合,护机场开航、抓生态修复、保民生底线,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预计较好完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
  (一)毫不动摇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快速有效处置“0410”“1122”等五轮突发疫情。精准划分风险区域,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聚焦群众需求,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作用,设立基层发热诊疗站,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
  二是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经济基本盘进一步巩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4亿元左右,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好于全省,居全省第一方阵,较二季度(4.2%)、三季度(5.1%)有明显好转,人均GDP保持在全省前3位。主要经济指标自5月见底以来持续反弹、全面回升,超八成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位次陆续前移。预计全年完成情况如下表。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年度预期目标

完成情况

对标情况(市)

对标情况(省)

地区生产总值

8.5%左右

5.8%

低于预期目标2.7个百分点

预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2.5%

11.5%

低于预期目标

1个百分点

预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

17%

17%左右

达到预期目标

预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服务业增加值

8.5%

3.5%

低于预期目标

5个百分点

预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

4%

低于预期目标

6个百分点

预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进出口总额

12%

42.2%

高于预期目标30.2个百分点

预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未下达2022年目标)

15.3%

(可比增长)

-

预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6050

6164

高于预期目标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248

252

高于预期目标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3

1.81

高于预期目标

-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2.75%

好于预期目标

预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好于预期目标

预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单位GDP能源消耗

降低(%

(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

2%左右

-

-

单位GDP二氧化碳

排放降低(%

(未下达2022年目标)

-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物、氨氮、氮氧化物

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已完成

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

-

空气优良天数占比(%

84.40%

82.1%

低于预期目标

-

省考主要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71.4%

57.1%

低于预期目标

-

粮食产量(万吨)

25.28

25.17

低于预期目标

-

  三是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增强,安全发展底线进一步守牢。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编制完成《鄂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有效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排全省第五,获优秀等次。制定实施164条市级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119条接续政策,健全政府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压减财政支出1.2亿元。鄂州电厂四期扩建项目纳入全省“十四五”电力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成立鄂州市电力负荷管理中心,鄂东煤产品国际贸易中心落户,全面保障全省及华中地区能源安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保持稳定。
  (二)有力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22年计划推进的208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29.1亿元,投资完成率103.2%;其中15个省级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40.2亿元,投资完成率为137.5%。全市全年为90个项目争取到位上级资金9.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5.6亿元,创历史新高。25个项目获批国家发改委政策性基金支持,额度28亿元。精准申报2023年专项债项目(提前批)96个,债券需求153亿元,全部通过省发改委审核。
  二是招商引资选资更加精准。重点实施了“链长制”、驻外招商、“双招双引”等新机制,充实调整八大产业招商专班和派出3个驻外招商工作组。2022年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0个,同比增长35.4%,签约金额1300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三高地、两基地”项目占比95%以上。投资101.9亿元凯矜锂离子电池铝塑膜生产基地、投资50亿元浙江网驿集团智造产业港、投资21.8亿元新科宇航MRO等28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高质量项目入驻鄂州。
  三是战略新兴产业茁壮成长。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居全省第四位。沼山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设施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悦科(湖北)数据中心首批7000个机柜正式入驻,容百锂电五期建成投产,成为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光谷联合科技城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子信息及制造行业高速增长,占全市工业比重从2021年7%提升至15.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居全省前列。
  (三)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开放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机场运营功能日趋完善。累计开通7条客运航线、9个航点,开通至深圳、上海2条货运航线。顺丰国际货站即将投用,顺丰转运中心完成电控系统安装和1-3楼设备调试,国际机组人员通道即将启用,机场航空口岸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12个重点枢纽航空口岸示范工程,临时开放申请已报送国家口岸办。市人民政府、顺丰公司、新科宇航签订MRO项目建设协议,即将动工。鄂州空港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有序推进,航空货运项目获批亚投行4亿美元贷款,是全省首次且唯一入选项目,也是全省单笔最大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
  二是多式联运体系逐步构建。机场高铁联络线用地纳入“三区三线”调整范围。三江港建成钢材和矿石两条示范线路,燕矶港加大开发建设力度。花湖机场空陆联运项目列入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名单。机场北通道(吴楚大道东延线)动工建设,机场南路启动前期报批工作。武阳高速(鄂州段)全线贯通,机场高速一期正式通车、二期完成工可报告,武黄高速“四改八”扩建方案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三是进出口保持高位增长。推动存量提质和增量培育,完善鄂州市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若干措施,完成了对外贸易综合服务全覆盖(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做好跟踪式服务,枫树线业、人福药业、湖北弘元、彤诺电子等进出口大户稳步扩建、增产提额。签约亿元以上外向型市场主体46个,帮扶71家中小微企业签订出口信用保险,引导160家企业完成海关注册。2022年全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42亿元,占全省比重较年初增加0.3个百分点,逐月稳步提升。
  (四)坚定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发展定位,武鄂同城开启全新阶段
  一是高标准推进规划衔接,交通互联基础逐日完善。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领衔的鄂州市推进武汉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鄂州市全域纳入“武鄂黄黄核心区”规划建议范围,武鄂黄黄四市签订《十大重点工程合作协议》,压茬推进。武汉新城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基本完成。与武汉市对接的15条交通道路(新建高速、市政道路等)累计贯通12条,武汉新城至花湖机场一级公路(鄂州段)已经动工,与黄石5条连接路、燕矶长江大桥及连接线等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全方位加强产业融合,创新协同步伐逐渐加快。三安光电、芯映光电、瑞华光电精准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产能逐步释放。容百锂电、虹润新材料等加速发展,为武汉东风、小鹏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上游配套。冠佳新材、旭光光电等受武汉华星光电、长江存储等“链主”企业带动,成功落户鄂州。鄂城区与武汉激光之家共建青天湖“小光谷”光电产业园,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共建光电子信息和大健康产业园,临空经济区与中关村智酷共建“智能制造、光电子及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一批特色科技园区加速形成。
  三是宽领域共享同城服务,民生同保范围逐步拓展。人福辅料、枫树线业、康源药业等企业引进武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1项。《武鄂同城社保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实现武鄂两地工伤异地互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上限调整至6000元,与武汉市保持一致。武鄂黄黄四市签订住房公积金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实现第三代社保卡省内跨市通用,并免费加载“武汉通”功能。联合举办武汉都市圈“乐业同城·千企万岗”网络招聘会,提供岗位4680个。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现代农业基础持续夯实。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华中农业大学绿色超级稻鄂州育种基地提档升级,建成育种基地40个,获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建成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和长丰鲢育种基地,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申报成功。“一稻三虾”等“双水双绿”稻渔养殖面积达10万亩。世界单体面积最大“养猪楼”投用,年产猪肉10.8万吨,占全省产量3.5%。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安排乡村振兴资金5亿元,支持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江禁捕退捕、乡村产业发展等。完成1个省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村创建和18个新增建制村环境整治,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沼山镇评为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镇。峒山、百席、武圣和陈太4个村庄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市97.9%的村庄内主要道路、沟渠实现宜绿尽绿。
  三是城乡融合机制积极创新。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资金2.3亿元,实施年度项目232个。为63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企业)解决融资需求35.5亿元,实现303个行政村“整村授信”。在全省率先开启农村“六废”资源综合整治,盘点农村地区废弃厂房、农房、矿井、学校等资源利用点88处,提升废弃资源整治利用水平。安排发放1亿元市级农业奖补资金,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效益。成立鄂州市乡村振兴学院、鄂州职业大学新农人学院,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
  (六)持续深化改革,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重点改革推向深入。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积极推进城控集团、昌达集团市场化改革,市属各级出资企业全面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涉粮国有企业政策性和经营性职能有效分离。对符合条件纳税主体采用无申请模式开展退税减税和缓税缓费,累计超31.6亿元。出台《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免申即享”财政资金支持政策从15项扩展至33项,拨付流程进一步压缩。
  二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委、市政府持续打造升级版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政策举措,推出52条目标举措、154项清单任务,2022年营商环境“创新年”取得丰硕成果。鄂州市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第六,为近3年最好成绩;政务诚信度、商务诚信度、获得用气指标居全省第一。“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三零’举措力推水电气联动报装”等改革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14项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事项。“行政执法领域首违不罚”列入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经验典型案例。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精准推送,做到“政策找企业”直达快享。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以市政府1号文件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预计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66万户,累计达14.6万户,增长15%。全年注册商标量超2000件,全省唯一保持正增长地市州。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件,居全省前列,区域商标品牌发展指数居全省第3。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1.8亿元,增长36.7%,高出各类贷款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吾悦广场开业1个月实现营业额超1亿元,3轮市级消费券合计拉动消费7794万元。
  (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绿色转型步伐稳健
  一是“蓝天、净土、碧水”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1%,PM10浓度同比下降10.4%,改善幅度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三,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完成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2022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水污染物减排目标,长江燕矶国控考核断面达到Ⅱ类水质,城乡水质合格率超过98%,居全省前列。
  二是生态基础逐步筑牢。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初检,全市新增国土绿化面积超13.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7.2%。梁子湖、五四湖、花马湖等重点湖泊蓄泄能力增强,储备调配的1.5亿立方米水源有效缓解60年一遇旱灾影响。全市湿地总面积达4.5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28%,湿地率占比居全省第1,“百湖之市”实至名归。区域间生态价值工程常态化运行,生态补偿资金达2.4亿元。
  三是节能降碳成效初显。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鄂钢超高温亚临界发电、鸿泰钢铁装备升级等重大节能降耗技改项目。充分运用碳减排等政策支持工具,发放专项再贷款、绿色贷款超25亿元,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力度。全省首条以钢渣为原材料铺设的市政道路在鄂州投入使用,实现钢铁行业“废料”到“原料”转变。全市万元GDP能耗强度连续下降,2022年下降2%左右。
  (八)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蹄疾步稳
  一是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市会展中心、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即将竣工投运,市非遗馆加快装修布展,市文化中心、市综合档案馆、武汉外校临空分校推进基础施工。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成功承接湖北省第四届园博会落户,樊口江滩、青天湖湿地公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联袂凸显,成为“网红打卡地”。交通道路智能灯控实现主城区全覆盖,高空监控探头实现全市重点部位全覆盖。
  二是文体、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西山风景区杏福生态园、梁子岛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吴都生态廊道全民健身区建设加快推进,滨湖西路至黄龙路段有望提前开放。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3.5%以上,近三年提升1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8.9%、95.6%,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市中医院重点特色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9个项目争取到位中、省预算内资金1.72亿元,正在加快建设。
  三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通过供需对接、创业扶持、“零工驿站”等措施,分类开展就业精准帮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5%。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7.4万人、9.8万人、13.8万人,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医保服务实现市级统筹、区医保中心、乡镇医保窗口、村级医保经办人员“一张网”。全市5.2万脱贫人口、54.8万农村户籍人口无一例返贫致贫。全年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多,发展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一是稳增长基础仍不牢固。农业生产受极端天气影响挑战越来越大,我市因体量较小,感受更为强烈;工业增长接续不畅,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产值增速放缓,三安光电等新兴增长点增速未达预期;消费恢复较为迟缓,疫情感染潮对消费意愿和线下消费的抑制比较明显,房地产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四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预计较三季度有所下滑。二是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偏少,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仅为500家左右,新兴产业“势强力弱”;新开工项目不多,投资额仅占全省2%左右,勉强与GDP占全省比重匹配;全市可集中开发的用地面积不足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1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3亩)。三是发展现状与公共服务需求仍有差距。因人口老龄化、医疗消费升级、外来人口流入等,全市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需求明显增多。失能和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建设较为滞后;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仅2.83人;公办园学位需求强烈,“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房地产维稳压力依然存在。四是要素制约趋严趋紧。能源供需在度夏过冬期间出现“紧平衡”,能耗下降强度约束越来越紧;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梁子湖水质达标有所反复,飞机尾气排放增多压缩空气质量提升空间;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突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