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重点任务 凝聚奋进力量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7-30 语音:播放

  本网讯(记者刘学文 实习生单嘉伟)7月29日,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市委办相关负责人围绕《关于加快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总体框架、重点任务、具体路径、重点问题进行解读,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围绕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报告内容回答记者提问。

  “《实施意见》科学回答了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征程中,鄂州在哪里、鄂州怎么做等重大问题。”

  发布会介绍,《实施意见》全面对标中央精神,坚决落实省委部署,紧密联系鄂州实际,对照省委书记应勇强调的七个重点问题,安排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即:着力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着力促进九江、黄石、鄂州、黄冈跨区域合作,着力抓好长江、梁子湖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推进鄂州——黄冈——黄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融入武汉枢纽布局,着力建设鄂州花湖机场国内一流专业航空货运枢纽、全球主要航空物流节点,着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着力加快鄂州综合保税区申报。

  “‘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是省委赋予鄂州的重大使命,对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立足鄂州所处的历史方位,全会提出的“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发展定位,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体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的工作作风。

  “市委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鄂州锚定‘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发展定位,关键是着力构建‘一核两极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一核”,即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两极”,即葛店开发区、临空经济区两大增长极。“多点支撑”,就是要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将鄂城区打造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将华容区打造成武鄂同城发展“传动轴”,将梁子湖区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后花园”,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同联动的支撑点,加快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湖北“建成支点”出力、“走在前列”出新、“谱写新篇”出彩。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 叶雁翅 王亦晨 摄

 

  7月28日,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鄂州市委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鄂州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决议》等重要文件。为加强信息披露,回应社会关切,市委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发布主题

  解读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及地点

  发布时间: 7月29日15:00

  发布地点: 市融媒体中心一楼新闻发布厅

  参加人员

  主持人:

  邵立春 市委副秘书长

  嘉 宾:

  游惠民 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邵元林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吴宏发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万福尧 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

 

构建“一核两极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加快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

记者 刘学文

  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于7月28日在市会议中心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游惠民就《实施意见》的有关情况及主要特点、总体框架、两个重点作简要介绍。

  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游惠民介绍了《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实施意见》起草工作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先后八易其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回答了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征程中,鄂州在哪里、鄂州怎么做等重大问题。

  《实施意见》对涉及鄂州的“八项重点工作”一一回应,详细作答。“八个着力”,即着力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着力促进九江、黄石、鄂州、黄冈跨区域合作,着力抓好长江、梁子湖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推进鄂州——黄冈——黄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融入武汉枢纽布局,着力建设鄂州花湖机场国内一流专业航空货运枢纽、全球主要航空物流节点,着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着力加快鄂州综合保税区申报。

  游惠民说,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赋予鄂州“武鄂同城、城乡融合”的发展定位,主动嵌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构建“一核两极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鄂州比较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游惠民介绍,《实施意见》还阐述了加快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的七大具体路径。七大具体路径为:聚力科技创新驱动,催生高质量发展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加强区域协同联动,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实施绿色崛起战略,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坚持改革开放先导,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是鄂州的重大使命

  在新闻发布会上,游惠民就《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格局,作简要说明。

  近年来,省委明确提出,以武汉、鄂州为核心区,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以武汉鄂州同城化为突破口,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多年来,作为湖北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我市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也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是省委赋予鄂州的重大使命,对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施意见》提出“武鄂同城、城乡融合”的发展定位,立足鄂州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一张蓝图干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

  构建“一核两极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游惠民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委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鄂州锚定“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发展定位,关键是着力构建“一核两极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两极”,即葛店开发区、临空经济区两大增长极。“多点支撑”,就是要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将鄂城区打造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将华容区打造成武鄂同城发展“传动轴”,将梁子湖区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后花园”,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同联动的支撑点。

  下一步,全市上下将按照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全力把《实施意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加快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湖北“建成支点”出力、“走在前列”出新、“谱写新篇”出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城市

记者 刘学文

  7月28日,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审议了《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宏发介绍,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有关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我市商事制度改革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税收退库纳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复制推广经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四个一”模式由国家发改委向全国宣传推广;18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中有11项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3项获全省第一、1项获第三;在省政府召开的“高效办成一件事”经验交流视频会上作经验交流。“十三五”期间,主要围绕“打造一流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落实机制”等五个方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打造一流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创新,清理政策文件,强化学习宣传。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6条”“48条”,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推行惠企政策“免审即享”改革,制定“好差评”“投诉联动处理”等制度性文件,制作政策文件电子书并广泛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各区各部门公开承诺。

  做好精简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精简申报材料、优化审批流程、跨城跨省联办,聚焦解决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围绕“审批事项最少、审批速度最快、审批流程最优、群众反映最好”目标,以更高标准推进政务环境持续优化。

  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

  提高企业开办效率、搭建企业服务平台、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集约集成”式服务,搭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连心桥”,切实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诉求,有效缓解融资难题,减轻经营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

  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推行涉企行政检查审批制和涉企行政处罚预警制,对于涉企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调、快结,建立法官“一对一”包保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发放服务企业联系卡,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

  努力打造企业获得感最强城市

  以领导高位推进、强化整体联动、突出问题整改为核心,各区各部门党政“一把手”挂帅,落实本地本部门优化营商环境主体责任。人大、政协、纪委监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督考办整体联动,市优化办加强月体验、季测评、年评价问题督促整改,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建立健全抓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吴宏发介绍,下一步,将紧紧围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目标,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努力把鄂州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

 

织牢织密防护网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鄂州样板”

记者 刘学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平战结合能力

  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万福尧介绍,我市强力推进市级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计划投资20亿元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已争取抗疫特别国债4.095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0.5亿元、新开行贷款0.5亿元。改扩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已完成市三医院传染病楼改造,计划投资2.4亿元建设市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投资1.57亿元建设市中心医院健康教育体验管理中心,投资940万元建设全市电子健康卡互联网就医便民服务系统,预计今年10月建成。

  加快区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各区(葛店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在利用抗疫特别国债资金2亿元的基础上,自筹近6亿元,建设区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所有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

  高标准改造发热门诊。19家乡镇卫生院完成发热门诊建设(改造),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发热门诊总量达30个,实现了全市全覆盖。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级负责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

  健全医防一体的工作体系。市卫健委主任兼任市疾控中心主任,市卫健委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市疾控中心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加强疾控工作的领导。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建立防控工作一体化制度,推进工作对接、措施协同。

  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市疾控中心和市血防所进行实质化合并,各区(葛店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分别组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公共卫生科专业人员配置,“四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已基本形成。

  优化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整合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三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医疗资源,成立鄂州市医疗集团。建立以区级人民医院或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龙头,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级医共体。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

  健全监测预警网络。完善涵盖卫生健康、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触点覆盖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单位、重点场所,冷冻冷藏海鲜等水产品及肉类产品生产、加工、处理、储存、冷链物流各环节的监测网络。

  建立核酸筛查检测网络。在全市建成8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日单管检测能力达2万份。全市共设核酸采样点310个,配备人员746名,采购信息录入设备300套,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可在4至6小时内开展工作,2日内完成全民核酸采样任务。

  完善疫情医疗救治网络。明确市中心医院、市三医院、鄂钢医院、优抚医院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雷山医院保持常备状态,组建应急医疗救治团队8支共240人,一旦需要可迅速进驻,做到“即开即用,无缝衔接”。

  健全急救转运网络。完善院前急救站点布局,共设立13个急救站,配备35辆救护车,依托云平台升级“120”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远程指导机制,为危重患者赢得“黄金救治时间”。目前,“120”主城区平均到达时间为15分钟,农村地区平均到达时间为30分钟。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镇村一体化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已有11家乡镇卫生院实现“六统一两独立”一体化管理。3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回归公益性,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政府指导价和医保报销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拓展远程诊疗机制。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配备数字化X光机29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9台、数字化彩超4台、数字化心电图机31台。集中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建立远程诊疗服务中心,为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影像、心电、病理、检验、B超、会诊及带教服务。

  完善中医医共体机制。市中医医院成功申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现有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1个、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中医医共体已有12家成员单位,全市28家国医堂被省卫健委正式命名,覆盖率达到100%。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多途径招录人才92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市通过免费定向培养等方式,累计招收440名大学生村医,已有129人完成委培即将上岗。目前,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和市疾控中心高级岗位提升至30%。

 

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刘学文

  刚刚召开的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邵元林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全市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搭架子、明职责、建机制、增效能,党建引领做强街道、夯实社区、建强队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四梁八柱”已经搭建,改革梯次层层推进,重点难点集中突破,工作推进成效明显,鲜明树立了大抓党建、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明显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为下一步深化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13”制度体系

  “围绕答好‘必答题’,市委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一号课题’,超前谋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市委‘一号文件’,形成我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13’制度体系。”邵元林介绍,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领衔的领导小组和6个工作专班,高位推进各项工作。实行“月调度”制度,召开专题协调会、调度会和现场拉练30余次。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作风建设“电视问效”范围和人大政协“一号提(议)案”,形成了强大合力。

  街道由“市管”回归“区管”

  围绕街道“明责、赋权、减负、增效”,制发“1+13”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办法。全面理顺街道由“市管”回归“区管”的管理体制。按照“一党三公”街道职能,落实“两清单一目录”,统一设置街道6个内设机构和3个事业单位。向街道调剂下划行政和事业编制102个,街道编制增加56%。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

  27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报到

  围绕党组织和党员下沉社区,搭建平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深化区域化党建“五级组织架构”。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召开联席会议236次,签订共建协议153份,制定“三张清单”1537份,落实共建项目750余个。全面推行“双报到、双报告”,30多名市级领导带头蹲点社区,沉入网格、认领任务。27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3241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搭建“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平台,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社区(居民)评单“四单”模式。万名党员参与“楼道革命”“敲门行动”,为我市疫情防控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管理

  围绕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层治理骨干队伍。严格社区工作者员额管理,核定员额620名,平均一个社区19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113人。落实“四岗18级”岗位薪酬待遇,人均年报酬5.7万元,比之前翻了近一番。落实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在全省率先为5名在疫情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落实事业编,对2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管理。常态化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提能“一月一训”,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到浙江等地外训,举办网格党支部书记“微培训”60多场(次),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明显提升。

  社区服务场地平均达到2200平方米

  围绕“为民、便民、安民”,强化“微治理”“微服务”。通过机关办公用房腾退、改扩建、小区配建等方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按“1+9”功能全面提档升级,社区服务场地平均建筑面积达到2200平方米。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向网格、小区延伸,建成红色网格驿站136个,覆盖网格238个,推行“一员七队”服务模式。推动物业管理扩面提质,将物业服务企业党员纳入网格小区综合党组织,符合组建条件的小区业委会覆盖率达到99.5%,采取“专业化管理、自助管理、社区托管”三种模式,主城区物业服务管理实现全覆盖。

  “下一步,将进一步突出体系化建设、全周期管理,进一步巩固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成果,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向网格小区下沉,进一步在精细服务和群众参与上‘双向发力’,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邵元林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