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市司法行政系统成功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综述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11-22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黎俊荣 通讯员刘义兵

  日前,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通报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名单,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主导的2项改革事项榜上有名,分别是:鄂城区申报的“扩大包容审慎监管范围,建立不予实施行政强制综合负面清单”、华容区申报的“探索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创建成功率为100%。

  据了解,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标准,推动更多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省营商办于今年初启动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工作。

  法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根本最稳定的保障。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坚持将先行区创建作为司法行政系统服务全市营商环境大局的重要抓手,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对标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按照“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原则,以创促建、以点带面、率先突破,召开专题会部署推进,开展指导督办,一对一精心辅导,在全系统营造了浓厚的创先争优氛围。鄂城区、华容区高度重视,主动对标对表,多措并举,不断攻坚克难,以“小切口”突破推动营商环境“大变化”,全力推进改革事项落地见效,积极争当改革“领跑者”,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擦亮法治底色,得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包容审慎监管让执法更有“温度”

  “谢谢你们!今后,我们一定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发生。”近日,某物业公司负责人向执法人员频频致谢。

  原来,鄂城区消防救援大队对某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小区消火栓泵、喷淋泵被停用。该物业公司积极配合调查,及时整改。考虑到该物业公司属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认错态度好,按照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执法部门决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这是鄂城区适用包容审慎监管“1+X+N”模式的一个案例。今年以来,鄂城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扩大包容审慎监管范围,建立不予实施行政强制综合负面清单”改革先行区试点并通过省级验收,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在创建过程中,鄂城区司法局作为牵头部门,积极对接市、区相关行政执法单位,创造性、针对性开展创建工作,不断扩大包容审慎监管范围,探索可借鉴复制的柔性执法“1+X+N”模式,通过批评教育、提醒告诫、约谈指导、责令改正、行政建议等柔性监管与服务措施,帮助市场主体纠错减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的认可度、信任度和满意度。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执法模式

  所谓包容,就是对新的事物,要允许它发展,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所谓审慎,就是严守安全底线,坚守法治精神。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行政执法的人性化。如果监管缺乏包容和审慎,不能做到宽严相济,就会让小微企业的生存难上加难。

  为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鄂城区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度合作,组成集专家学者、专职律师、执法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团队,倾力探索“1+X+N”柔性执法模式(“1”即综合清单,“X”即行政执法部门清单,“N”即配套措施),扩大包容审慎监管范围,量化具体工作目标,使各个行政执法部门依据清单指导执法行为,严格规范行政强制自由裁量权,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科学编制综合清单(即“1”),明确方向,统一标准,夯实基础。明确适用对象为四新企业、困难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精准界定轻微违法行为,精准分解行为要素,精心设置替代性包容措施,形成柔性执法措施清单,保证实施方式上的多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细化部门个性化的“四张清单”(即“X”),实行动态调整,实时扩容。选取鄂城区范围内重点行政执法部门编制“四张清单”,进行备案后,形成包容审慎监管部门综合清单,经公示后予以执行,同步考虑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释情况和执法实际,实行动态管理;

  承接配套机制(即“N”),保证机制完善、系统推进。目前,该区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多项措施,涵盖容错纠错、行政指导、行政检查、联合执法、自由裁量、投诉举报、监管问责等方面,并进行动态调整。这些措施为全区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提供了完整的制度保障,即使行政执法机关监管履职有章可循,便于执法人员打消顾虑、大胆改革,又让市场主体明晰权利义务,更好履行企业主体责任,配套机制使执法者与市场主体良性互动、双向发力,共同推进改革落地落实。

  优化监管方式实行免扰执法

  “1+X+N模式”从执法过程到监督末端,形成了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制度体系,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监管干扰最小化,做到依法执法、精准执法、科学执法,打造宽松便利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除投诉举报、转办交办、专项整治行动等情况外,原则上不进入企业检查,尽量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扰,实行免扰执法。

  坚持规范检查。做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的原则,实行综合检查、联合检查,依托“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实施适度检查,做到预防为先,在行政检查中发现“苗头”,正确运用柔性措施,帮助企业及时“止损”。

  坚持教管结合。对符合法定从轻、减轻情形的,一律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创新推出针对行政处罚案件的“认错保证书”、针对免行政强制案件的“自愿履行承诺书”,并由行政机关督促行政相对人向受害方赔礼道歉,保护受害方利益等,突出制度的规范指引教育作用。

  转变执法方法增加执法温度

  改变强制命令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执法方式,更多地运用行政和解、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柔性执法方式,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增势。

  善用“释法普法说理”三步走。做到现场释法,案中普法,案后说理,积极转变执法理念,回应群众诉求,让行政相对人了解法律法规并深刻体会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增强自觉守法意识。

  清单依法而定,执法行为有据可依。事项清单依法而定,于法有据,行政执法部门积极引导行政相对人自我纠错,主动消除、减轻社会危害后果;创新推出执法“观察期”,“观察期”内优先采取教育提醒、警示告诫、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教育引导当事人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倒逼行政执法部门不断提升执法精细化水平。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坚守执法质量和安全底线。对涉及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关系社会公共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对风险较大、损失难以挽回,以及利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或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实施的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不得纳入“四张清单”。

  奋楫扬帆,笃行不怠。鄂城区司法局将深入宣传包容审慎监管(1+X+N)模式创新做法,积极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不断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对依法行政的满意度,借成功创建先行示范区之势,不断实现新跨越、新突破。

  经济影响评估规范涉企行政行为

  “这种积极创新的执法方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让我们在华容发展更有信心。”华容区某电子机械公司相关负责人谌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自2014年以来,该公司共欠缴税款19.4万元。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税务机关可对该类情形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经过经济影响评估认定,如果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可能对该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最终,执法人员对该企业暂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要求该企业制定分期欠税还款计划,体现了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提升了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

  “解决企业忧和苦,执法影响要评估。”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创建工作中,华容区司法局作为开展“探索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改革先行区的承办单位,认真谋划研究、精心组织实施,秉持企业生存发展优先,不断探索创新执法监管和案件处置工作机制,为行政执法人员办理案件时如何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方法指引,有效降低行政执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激励和促进企业合法经营,实现行政执法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构建“三大体系”夯实制度保障

  为保证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改革顺利推进,华容区司法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推动构建“三大体系”,为评估制度有序运行夯实制度保障。

  建立“立体式”组织体系。华容区司法局推动将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创建工作列入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从领导机构、人员组成、职能职责等方面完善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协同高效、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建立“闭环式”工作体系。围绕“评估谁”、“怎么评”、“如何处置”等问题,华容区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团队精心设计以“评估指标、适用条件和评估流程”为核心内容的《华容区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华容区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指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目的意义、评估范围、评估指标、方法步骤、结果运用等,明确了第一批10家试点单位,为具体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了方法遵循,使经济影响评估工作具有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完善督查考核机制,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翻阅案卷等形式,对该区各行政执法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将结果纳入案件质量评查考核范围。对不按规定进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的,视情况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全区通报、约谈提醒、移交纪委等处理。

  聚焦“三大举措”彰显法治温度

  华容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推出“三大举措”,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坚持“先评后办”,做企业“贴心人”。转变办案理念,规范办案流程,办案人员在办理行政执法案件时发现办理案件为涉企案件后,及时开展经济影响评估,通过对涉案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作出有效防范和处置,做到不评估不结案。

  坚持“一案一表”,做企业“知心人”。《工作指引》建立了四步评估法,在涉企案件办理过程中,对程序启动、立案和收受材料后初评、拟作决定前的复评、必要时可组织第三方(律师)评估等每一个环节,作出实行“一案一表”的决定。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办案流程及方法,确保案件评估到位,预案措施到位,优化营商环境效果到位。

  坚持“柔性执法”,做企业“暖心人”。加强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结果运用,根据不同影响程度,对企业采取从轻或减轻处罚、不予行政处罚、催告自动履行或签订执行协议等方式,防范、减少、消除较大经济影响。如,对当事人确实存在经济困难、无法按期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缴纳罚款义务的,予以暂缓或分期执行处罚;对企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不予行政处罚。

  实现“三个效应”助力经济发展

  日前,华容区中芬蔬菜批发部经营的螺丝椒被检测出农药残留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依法应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根据华容区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执法人员认定,如果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可能导致该批发部“资金严重缺乏,周转困难”。最终,对该案作出没收违法所得72.3元,处罚款1500元的决定。

  该案中,办案人员始终“以情执法”,多次与经营户进行沟通,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告知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要求,坚持罚教结合。针对经营户家庭经济困难、直系亲属患重病的实际情况,执法人员一边引导经营户守法经营,一边为经营户提供大病治疗报销政策信息,使经营户深受感动。

  据介绍,《华容区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指引(试行)》基本覆盖了执法行为对企业经济影响的各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指标情况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值、适用条件和最终结果运用,从而为行政执法单位办案人员针对涉企案件是否适用经济影响评估提供具体判断依据。

  华容区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规范了办案人员的执法行为,让行政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进一步促进了公平正义、增强了企业信心、优化了营商环境。据介绍,华容区共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54次,为企业减免180余万元。同时,组织法律服务志愿团深入80余家企业宣传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并开展“法治体检”,扩大评估制度影响力,帮助企业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并提出建议,有效规避了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