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鄂州行动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011217651/2016-17784 文      号: 鄂州政发〔2016〕5号
发布机构 : 鄂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 2016年05月19日
信息分类 : 鄂州政发 有效性: 有效
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中国制造2025鄂州行动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鄂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5日

                 中国制造2025鄂州行动方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鄂州制造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增强竞争新优势,结合鄂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使先进制造业成为推动鄂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努力将鄂州打造成长江经济带临空产业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工业基地、华中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基地、湖北省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和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的"双创"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基础提升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夯实制造基础,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3.创新引领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抢抓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带来的对外开放机遇,加大对外产业合作,实现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位嫁接。
4.绿色发展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坚持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制造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5.整体优化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制造业转型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基本建成基于创新创造、智能智慧、可持续的制造新模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力争打造形成2-3个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立起规模聚集、结构优化、产品创新、业态丰富、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类别

指  标

2014

2017

2020

2025

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26.8%

(全省35.2%)

35%

40%

50%

六大典型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①

15%

25%

50%

70%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3%

(全省1.2%)

0.6%

1.26%

(全省1.8%)

2%

(全省2%)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0.13

(全省0.4)

0.4

0.7

(全省0.8)

1.2(全省1.2)

质量品牌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②

-

-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7.5左右(全省7.5)

“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7左右(全省6.5)

制造业增加值率

25.60%

(全省25.8%)

27%

27.8%

(全省27.8%)

29.8%

(全省29.8%)

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个)

43

51

57

67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完成省下达的目标

完成省下达的目标

完成省下达的目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0%

位居全省前列

位居全省前列

(全省73%)

位居全省前列(全省79%)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23%(全省23%)

比2015年下降41%(全省41%)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

完成省下达的目标

完成省下达的目标

两化融合

宽带普及率

62.7%

(全省48%)

位居全省前列

位居全省前列(全省70%)

位居全省前列(全省9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供销财管理集成覆盖率

2%

6%

11%

20%

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

45%

65%

85%

(全省85%)

90%

(全省90%)

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

30%

40%

65%

(全省65%)

75%

(全省75%)

  ①六大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电商、仓储物流。
②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三、行动方向和典型载体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鄂州现有产业基础和项目储备,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6大类(20个重点领域),明确主攻方向,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
1.信息通信设备
行动方向:重点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物联网装备、移动互联网装备,按照微型化、特色化、高精度、集成化的发展方向,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芯片、智能传感器、新型显示设备、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和关键仪器仪表等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加强研发投入,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力争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行动载体:在近期,支持灿光光电三期、富晶电子四期、亿乔光电、格力浦电子等新项目,研发新一代通讯基站激光发射接收器和光电通讯元器件、精密接插件,研发5G配套产品及产业化;依托彤诺电子三期发展差异化高端显示终端及LCM背光模组,加快产业化进程,建设百万台自动化DIY电脑生产基地;支持军品产业化,发展雷达装备、雷达检测平台。在中远期,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建设20-14纳米葛店集成电路产业园;对接武汉"中国光谷",推进协同配套,建设芯片制造、生物活体指纹芯片基地;把握细分行业差异化特点,发展LED芯片、封装和应用技术类企业。
2.健康物联网
行动方向:依托梧桐湖新区推进健康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成果产业化,形成集健康服务、远程诊疗、可穿戴智能健康设备和高端医疗器械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在健康服务、养老照护、食品和药械管理等领域形成一批符合国情的健康物联网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健康物联网服务水平、核心技术、产业体系和规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行动载体:引进北京空军第四研究所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建设梧桐湖健康物联网项目,开展健康物联网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发展健康监测、远程医疗,推进物联网芯片设计、元器件制造、信息系统服务、诊疗服务等,实现产业化,引进适合个人穿戴及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建设中部大健康产业基地。
3.工业物联网
行动方向:重点发展以RFID和传感器为主的传感、传输和处理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向装备制造领域延伸。依托传感技术整合物流装备、环保、安全、食品检测监测装备等产业,形成以工业物联网为纽带的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检测、智能监控产业集群,推动中部工业物联网基地建设。
行动载体: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技术力量,支持华威科大力发展RFID传感设备、传输设备和处理设备,推进二维条码、RFID在智能装备制造、食品药品可追溯管理、车辆管理、智能物流包装等生产流通中各个环节的应用,将智能制造引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建设中部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基地;支持新南方煤机等市内机械企业新上智能物流装备项目;支持北京金埃谱科技等企业建设智能检测中心;支持招商局集团建设集装箱智能物流基地。
4.北斗应用
行动方向:推动北斗导航产业发展,通过"引进-孵化-加速"等模式,形成北斗、地球空间信息、汽车电子及应用服务产业集群效应,建成湖北北斗产业发展基地。
行动载体:依托武汉大学启动依讯北斗项目,推动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支持湖北天福星科技建设北斗汽车电子产业园,实施产业链招商,高效集聚全国北斗、地球空间信息、汽车电子及应用服务相关产业企业,形成北斗应用产业集群。
5.智慧城市示范
行动方向:加强信息通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光网鄂州、无线鄂州,打造"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推动下一代互联网(IPv6)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全面应用。
行动载体:对接"楚天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城市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灵活高效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依托武汉大学的研发能力,在梧桐湖、红莲湖开发建设"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健康、生态、安全"的智慧社区,推动中部大数据备灾中心和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
(二)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
充分发挥葛店经济开发区"中国药谷"的品牌效应,探索与武汉生物城共享品牌、协同发展,与武汉大学合作建设生命科学产业园。与省中医院、华中师范大学共建研发孵化基地,发展国内领先的抗肿瘤抗体、心血管系列药物、消化系统药物、靶向药物、治疗性疫苗、多肽药物、生物试剂等;加快蛋白药物分离纯化介质技术成果、酶法合成医学产品及中间体技术成果、生物提取药物及中间体产品升级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化学原料药领域的微生物大规模发酵及分离纯化、生物合成、晶型制备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绿色酶法生产技术、生物活性酶综合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等技术,改进和提高现有原料药的生产工艺。
1.生物药
行动方向:突破性发展基因药物、血液制品等产业。支持保健品企业将产业触角向大健康领域延伸。依托鄂州已有的氨基酸、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基础,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引进科研项目,开发生产新产品。
行动载体:支持拜耳集团、美国强生集团、武汉两江飞龙生物等国内外知名生物制药企业建设葛店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支持嘉必优、泛亚理光、远大弘元、强森魔芋等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加工各类天然香精、食品添加剂、保健品和药品;支持武汉中南疫苗等项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进传统疫苗生产工艺,从事婴儿和儿童用多联疫苗、流感和新发传染病等疫苗开发和研制,发展以病毒性传染病、性病和肿瘤早期检测试剂为主的诊断试剂研发创新及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支持上海莱士等项目建设葛店血液制品制备项目,从血液蛋白质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
2.中药
行动方向:依托湖北省天然组分药物工程技术中心、李时珍药物研究院和武大药学院、华师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医院研究院,鼓励企业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七叶皂苷钠、铁皮石斛等名优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支持应用先进提取、纯化、分离技术,改造中药的汤剂、水剂和"膏、丹、丸、散"剂型,加快发展中药片剂、胶囊和针剂。促进益生菌和其他天然组分药物等成熟药物研究成果在鄂州落地和产业化。
行动载体:支持爱民制药建设自动化控制的罐组逆流动态提取-纳滤浓缩-大孔吸附树脂-工业色谱分离-工业结晶系统集成成套数字化生产示范线;依托武汉大学开发建设菌类下游产品产业园;依托康源药业发展药膏、阿胶等高端保健中药和保健品;支持虎泉药业等项目建设天然植物提取药物产业化项目;引进对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病等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特色鲜明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天然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产业化项目。
3.化学药
行动方向:加快发展新型医药制剂,着力对多发性疾病的创新药物、临床用量大、专利保护期到期的国外名药以及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罕见病用药、儿童用药进行研发仿制,加快实现产业化。
行动载体:依托葛店人福药业壮大复方左炔诺孕酮、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复方孕二烯酮、黄体酮胶囊等优势制剂;依托中有制药建设出口导向型高端药用原料生产基地,启动年产5吨替格瑞洛项目建设;支持葛店人福药业年产1万吨新型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建设;建设华诺森生物医药中间体定制合成生产项目、明和药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唯森药业格列齐特缓释片项目;建设葛店华中现代医药产业园,发展高端原料药、药用制剂、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以及药品、医疗耗材的物流配送。
4.高端医疗服务及器械
行动方向:鼓励企业把握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落户和医疗应急服务产业发展机遇,大力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积极引进发展血液制品检测、器官移植、整容整形及临床检验设备、生物基因检测试剂及器具、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超声诊断仪器、激光治疗仪、无创伤或微创手术器械等新型医疗器械等项目。
行动载体:依托湖北锐世数字影像科技公司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PET-CT 、临床检验设备、先进医疗设备,建设梧桐湖PET-CT产业园;承接国际TED演讲,创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湖边谈话"演讲发布展示地;依托湖北嘉祥上善药业发展太空舱光疗机;支持康杰公司开发失能人员全自动护理医疗设备;支持同诚医疗科技发展生物医疗器械;引进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等智能康复辅助设备、骨科内植物、腔道吻合器、血液透析器、人工关节、生殖健康用品制备及服务、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数字化微创或无创的诊疗设备和医用材料等项目。
(三)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
对接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工业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力量,加快推进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应用,推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制造业技术的结合,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
1.机器人
行动方向: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档伺服系统、高精度液压传动系统、智能数控系统、在线远程诊断等具有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大智能控制与智能机器人的示范应用,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
行动载体:近期,依托华中数控鄂州有限公司、艾瑞博特机器人、慧杰机器人规模化生产冲压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桁架机械手和配置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单元等机器人产品;支持武汉优创数控设备开发广泛应用于压缩机行业和汽车钣金行业的机器人;支持新南方对接武汉大学研发电商、港口物流、航空物流行业服务的AGV(自动导引)智能码垛、搬运机器人和智能式运输系统;支持工程管材企业对接武汉大学研发管道巡检机器人;支持开明高科对接武汉大学研发光纤遥控激光熔敷机器人。中长期,瞄准国际国内工业机器人本体领域的龙头企业,引进投资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机器人产业基地,发展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多自由度机器人。
2.高档数控机床
行动方向:发展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激光机床、柔性制造单元、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推进精密智能仪器仪表、伺服电机等智能化关键部件产业化。
行动载体:打造以启科数控为龙头,以华中数控数字化装备园、华顶工业园为依托的数控机床板块;以华工法利普纳泽、团结激光、爱邦辐照、鸿镭激光为带动的激光装备板块,力争在自动化控制、光电技术、激光加工、数控系统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依托富升智能装备开发永磁同步伺服直线驱动智能螺旋压力机,推进永磁同步伺服技术应用于智能停车设备以及传统机械动力装置,推进传统机械行业的升级改造。
3.先进重型装备
行动方向: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矿山机械和桥梁建设产业,突破发展重型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形成核心竞争力。
行动载体:依托华中重机开发替代美国进口的大型球团矿生产中的关键设备链篦机;支持安捷路桥开发智能移动式改性沥青成套装备;依托恒基矿机开发概率等厚筛矿山机械;依托国铁轨道交通器材设备工业园项目、时代奥通年产22万套铁路基础配件项目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产业。
4.智能电力装备
行动方向:紧盯国家特高压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升电力设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强智能电网产业链。
行动载体:支持晨风轨道装备等企业积极对接武汉大学高压无线传输技术,发展电动汽车高压无线充电项目;依托华章电气、湖北拓能电力科技、盛隆电力、诚锐电气、裕发电气、东谷电力、瑞铁电气、华隆鑫港铁路电气等项目,开发自动编程控制柜、电气设备制造、机电一体化与工业电气自动化新型智能成套设备;引进投资建设鄂州开发区智能电网设备产业化项目。
5.节能环保装备 
行动方向:积极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能源监测、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具有国内领先的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度及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等技术装备,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处理等成套设备。
行动载体:依托吴城环保科技开发石油化工、油漆喷涂、电子印刷等行业有机废气回收治理设备;依托楚天蓝环保公司发展VOCs(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成套设备,延伸环保工程服务;依托百富环保发展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回收设备;依托中节能博实(湖北)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发展国际先进水平的污泥热解碳化、垃圾收集压缩转运、有毒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等多类环保设备;依托鄂美环保发展农村和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生态治理的工程设计及整套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制造;依托方元环保产业园、武汉宇虹环境监测装备制造、海湾环保等项目,发展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PM2.5等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切割监测器、以及水体修复治理成套系统。
(四)航空航天装备
行动方向:依托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资源优势,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开放低空空域和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契机,引进龙头企业,推进航空航天技术、装备、材料、系统和关键零部件工艺、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引进航空偏好型龙头企业,发展高端生物医药、高端通讯产品、可穿戴电子产品、智慧家庭电子产品、智能物流运输检测装备、智能印刷包装、高品质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和快速时尚产业。
行动载体:积极支持中航工业通用飞机公司爱飞客综合体、北汽通航中南交付中心和三和管桩通用航空产业园、中航通飞、翔宇航空科技、深圳汉莎技术、昂际航电等项目建设,发展民用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飞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着力构建以航空制造业为核心,以航空配套产业为支撑,集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物流以及航空租赁、通航运营和培训一体化的航空产业园,建设国内一流的FBO(设在机场为通用航空服务的企业);依托多佳科技产业园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发展快速时尚时装及高端礼服设计生产、展示交易;依托鄂信钻石发展大颗粒人造钻石,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引进国内知名的饰品生产、珠宝生产和玉雕协会发展个性化高档饰品、珠宝设计鉴定、展示交易、制造及再制造等产业。
(五)新材料
1.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行动方向:以国家重点支持的替代进口的钢铁新材料为方向,发展长寿命齿轮钢、弹簧钢、轴承钢和高速钢等零件用钢,发展核电大型锻件、特厚钢板、换热管、堆内构件及配套焊接材料;发展超临界锅炉用钢及高温高压转子材料、特种耐腐蚀油井管及造船板、建筑桥梁用高强钢筋和钢板,推广钢结构住宅。积极鼓励模具钢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真空精炼,发展替代进口的长寿命高端模具材料。发展铸造高温合金(高温母合金及精铸件),变形高温合金(板材、棒材等)和新型高温合金(粉末高温合金、ODS高温合金)等。发展高温合金、高强结构钢、钛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航空材料。
行动载体:支持现有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建设50万吨高性能钢项目;引进投资建设特种耐蚀合金材料和航空材料生产项目;引进投资建设高温合金生产项目;支持兴冶特钢特种钢材加工,发展铁路、3D打印、军工钢、轴承生产个性需求的精品材,研发石墨烯强化轴承表面性能处理技术和钢材表面改性技术,开发石墨烯耐磨导轨材料和耐磨活塞缸材料建设石墨烯产业园;支持开明高科研发高强度低应力复合梯度具有军工特种用途的功能材料;支持上大模具、时力模具材料发展工业铝型材、汽车零部件、液晶电视等高端家电产品的模具材料;依托武汉镁里镁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现代化镁合金材料、镁合金非晶粉末成形产品。
2.先进高分子材料
行动方向: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发展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加快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和光学聚酯膜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鼓励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等品种。
行动载体:依托武大有机硅无氯法直接合成烷氧基硅烷生产技术专利,发展烷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有机硅交联剂、有机硅消泡剂、文物建筑保护材料、硅橡胶等;依托铁神化工、赫斯特工业涂层新材料、昊夫科技100%固含量结构聚氨酯防腐材料等项目,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防腐蚀、导静电、抗辐射、光固化等特种高分子涂料基地和化学助剂基地;支持和谐新材料发展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防弹、防切割材料;依托华烁科技建设新型煤化工催化剂、高分子材料、环保低温脱硝等系列催化剂项目。
3.超硬材料
行动方向:制定超硬材料及工具行业标准,引导发展高端刀具产品,开拓医疗和日用消费应用领域,机械工业应用领域,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推进金刚石刀具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成为中国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行动载体:支持鄂信三期项目、银天超精细切割装饰板材锯片、鄂燕金刚石产业园年产2万吨人造金刚石及制品生产线、人造大颗粒钻石和金刚石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引进资本开发超高硬度磨具、100万次以上精度不变的机械切削刀具,以及钻石半导体、晶园加工、发光三极体、热敏电阻、滤波器等电子产品;支持开明高科研发盾构机长寿命刀具,联合机械行业发展盾构机配套产业。
4.特种功能材料
行动方向:依托现有特种功能材料基础,加快研发先进熔炼、高效合成等太阳能电池、印刷制备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提高产品附加值。
行动载体:支持虹润新能源、盐光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用高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支持汉衍新材料拓展微米级铁粉材料;引进发展石墨烯新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印刷材料以及多晶硅替代材料等前沿项目。
(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1.新能源汽车
行动方向: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新机遇,引进资本开发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建设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实现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充电设施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
行动载体:引进武汉国创高科实业,发展新能源客车和军用特种车、小轿车,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依托虹润新能源和盐光科技动力汽车锂电池前驱体正极材料,重点发展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部件;加快推进南都新能源电池项目建设;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能源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加快氢能的开发与利用。
2.智能网联汽车
行动方向:围绕摄像头、雷达、导航定位、射频芯片、无线通讯终端及控制器等进行研发和产业化,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及智慧城市协同推进机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规模化。
行动载体:引进新宇特种汽车和国际互联网企业智能汽车开发项目,研发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内网、车外网、车际网的无缝链接,开发生产具备信息共享、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协同等控制功能,与智能公路和辅助设施组成智能出行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
四、主要任务
(一)增强创新创造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突出创新导向。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建立技术研发体系。重点围绕工业物联网、大健康物联网、数字PET-CT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引进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与武大、华科大、地大、华师大等知名高校共建工业研究院和科技孵化基地。依托行业核心企业建设区域共性实验室,实行行业开放共享,推进企业协同创新。每年对接高校院所,选择一批能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加速产品换代,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建立公共检测服务体系。整合地方高校、企业、质监、药监、环保等部门的先进科研设备和科技人力资源,在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超硬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健康物联网、工业物联网、有机农产品等领域建立公共技术检测中心、开展检测咨询等相关服务。三是建设一批中试基地、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联合建设一批小型实验性生产示范流水线,建设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四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研究制定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加大"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力度,每年选择50家以上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支撑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65%以上大中型企业实施数字化制造;到2025年,机械加工数控化率达到75%,高档数控装备应用率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五是提升"四基"发展水平。通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引进优质企业,推进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提升四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带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整体发展,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在某些细分领域赶上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在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细分市场占有绝对话语权的"独角兽"。在产业链条较长、带动力较强的领域,培育一批面向大众消费市场提供终端产品的产业带动型的骨干"领头羊"。促进传统产品由笨大傻粗、加工型向灵小智细、终端型迈进,实现价值链的高端化。六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快建设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适合智能制造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引导鼓励我市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鼓励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支持我市企业开发创新性产品,培育一批代表鄂州工业的精品名牌。到2020年和2025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比2015年分别提高1个和2个百分点以上,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骨干企业和领先企业的质量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人社局、八大新区)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优化八大新区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实现产城互动。葛店开发区主要发展信息通信设备、北斗应用、物联网应用、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和物流等产业。鄂州开发区主要发展环保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智能电力装备、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航空材料、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主要发展临港制造业、临空制造业、智能家居、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非金属超硬材料、航空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和金融、科技服务业。三江港新区立足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加强码头和泊位建设,形成长江经济带航运物流重要节点。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梧桐湖新区、红莲湖新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健康物联网应用、高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北斗应用、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和现代服务业。同时,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利机遇,依托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沿江港口优势和新区产业基础,积极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百亿级、千亿级产业规模的形成。(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经信委、市农委、八大新区)
(三)推进绿色生产制造
加大对资源要素的硬约束力度,提升全要素产出效率,加快推进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试点。以"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梁子湖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工程等七大工程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领域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和产品。严格把握增量入口,对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的企业建立退出机制,"腾笼换鸟",为优势企业和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引导钢铁、水泥企业对标国家环保政策,实施环保改造,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在余热余压利用、工业锅炉(窑炉)、电机系统、高效节能变压器、智能电网、工业化建筑等领域,推广节能技术及产品。提升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废渣、矿山尾矿、尾渣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机床、冶金、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和在线制造。到2020年,实现钢铁、水泥、铸造等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约5%,2025年下降8%;烟粉尘、SO2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红莲湖新区)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落户的重大机遇,按建设国际城市的要求,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变走街串巷为走校进所,大力引智、引才、引资。着力策划一批绿色、集约、高端产业支撑的大项目;着力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定期收集研发、制造、服务方面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产业技术人才,实施梦圆吴都人才工程。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向海外转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程机械、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等优势产能率先"走出去",发展微型跨国公司,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商务局、市侨联、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八大新区)
(五)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动服务型制造,全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引导企业加大整合力度,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和专业化集成方案。支持企业立足品牌和核心技术优势,外包产品加工环节,专注于产品设计、运营维护、零售分销、品牌管理等高附加值业务。基于互联网开展服务业态和实业模式创新,发展产品检测检验、定制试制、品牌推广等服务业态。促进产业集群企业间紧密融合,协同发展,打造地域特色产业品牌,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六大典型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网络化的生产性服务产业体系,支撑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提升制造业整体效益水平。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到2020年,六大典型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0%;2025年达到70%。(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八大新区)
五、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理顺市、区(新区)、乡镇(街道)职能,推动市级职权下放。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运用"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加快项目审批效率,推行多证合一和多证联办,为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立项、评估、审批、建设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鼓励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运营;支持用电大户参与电力体制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责任单位:市改革办、市编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科技局)
(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
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落实和完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和优先使用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促进工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做好税务咨询和服务,引导企业充分享受税收扶持政策。继续实施精品名牌和上市奖励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三)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重点投向"四基"发展、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大方向的建设项目以及"首台套"、"机器换人"、节能减排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提高担保公司融资担保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通过政府增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开展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对接,引进一批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入驻或开展合作,用引进资本机构的新理念、新思维激活本地金融和资本存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市内工业企业探索通过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融资。制定企业上市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展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社会资本以PPP、BOT、BT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支持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积极争取湖北省2000亿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及湖北省"四六十"产业项目专项资金向鄂州投放。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吸纳国有和社会资本,建立不低于200亿元市级工业产业投资基金。(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人行、市银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昌达公司)
(四)加快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建立完善企业家、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制造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海外、国内高端人才,助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坚持自力更生培养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的方针,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继续推进"招硕引博"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通过政策引导,以项目为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管理人才来鄂州发展。培育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支持华师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支持华科大、中国地大兴办工业研究院,支持省团校兴办青年人才培育基地,支持腾讯公司建设中德合作互联网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建设工业4.0体系"现代学徒制"培训基地,为鄂州发展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产业人才。(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
(五)营造良好环境
继续加大宜居宜业建设力度,加强各开发区、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配套和商住、就医、就学、娱乐文化等生活配套服务,建设一批拎包入住的高端人才公寓。进一步健全交通网络、信息网络、能源网络,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推动八大新区交通与武汉紧密对接。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新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聚集区。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平台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律、管理咨询、资产评估、技术推广等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每年评选表彰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企业,对优秀企业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形成全社会激励创新、做强做大、争作贡献的良好氛围。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产业上下游的联络机制,加强产销对接、上下游配套对接;加强整机厂商、集成企业、用户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产品改进。搭建企业互动平台,促进产业链之间的创新研讨、交流与合作。(责任单位:各新区、市经信委、市建委、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质监局、市供电公司)
(六)加强组织实施
成立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开展日常工作。探索建立"中国制造2025"我市对应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制度。引进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阶段性评估工作,根据实施进展,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根据计划预期目标、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和考核指标,并纳入市年度目标任务评估考核体系。(责任单位:市目标办、市政务督查室、市经信委、市统计局)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