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1217651/2023-02560 | 文 号: | 鄂州政发〔2023〕8号 |
发布机构 : | 鄂州市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 | 2023年08月28日 |
信息分类 : | 鄂州政发 | 有效性: | 有效 |
各区人民政府,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面提高我市质量总体水平,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提高全民质量素养,为鄂州“两区一枢纽”建设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质量强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品牌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和保障更加高效,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具体指标见附件)。
到2035年,质量强市建设进入全省前列。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企业质量品牌实力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构筑产业质量竞争优势
1.夯实科技创新质量基石。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战略科技力量在鄂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武鄂跨区域产业创新联合体,与武汉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成果对接机制,推动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2.强化产业质量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参与重点基础材料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
3.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以“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完善“链长+链主+链创”三方联动机制,着力培育光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低碳冶金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集群,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4.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创新技术研发,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鼓励各区(含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创造性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争创全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建立产业集群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
(二)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5.推动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升级。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农产品管理模式。开展农产品质量等级划分,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深化“食品安全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6.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力争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加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保证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增强儿童用品和学生用品益智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每年组织50家企业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7.推动工业品质量升级。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激励政策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
(三)打造安全绿色优质建筑工程
8.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工程质量各方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立覆盖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完善质量保修、回访和投诉处理机制。
9.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推动传统建材升级换代,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应用,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使用率达到5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率达到97%以上。落实建材生产单位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加大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
10.实施精品建设工程。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完善智能建造发展政策、技术标准和产业体系。推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指标,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以上。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配合我省“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精品桥梁和“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
(四)促进服务供给扩容提质
11.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为农服务“两中心一站”建设,推广“六统一”托管综合服务。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改装、现代仓储等专业化物流仓储服务。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新业态。支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加快构建国际化、专业化、一体化商务服务体系。
12.开展生活服务满意度提升行动。健全生活服务标准,建立完善优质服务承诺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规上服务业企业做出优质服务承诺。推动临空经济区“一区四园一中心”建设。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吾悦广场、华润、居然之家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引进五星级酒店。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规范快餐、团餐、社区“共享厨房”、农村“幸福食堂”等大众餐饮服务。
13.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加快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刻钟健身圈”。提升供水、供电、供气和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教育资源、养老资源供给。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发放领取程序,提高异地就医报销便捷性。
(五)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
14.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实施“万千百”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百企千人QC小组质量提升活动。支持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发展战略,鼓励“链主”企业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纳入共同的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15.壮大质量人才队伍。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质量素质。实施“技兴荆楚”工程,培养一批“鄂州工匠”“荆楚工匠”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质量专家数据库,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
16.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对获得“中国精品”“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奖励60万元,对被认定为“湖北精品”的企业奖励20万元,对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的企业奖励10万元。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的导向作用,对获得长江质量奖的组织奖励100万元(提名奖奖励50万元),对获得市长质量奖的组织奖励50万元(提名奖奖励20万元)。
(六)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17.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标准化战略政策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量传溯源技术体系建设。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和优势机构。
18.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和“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
(七)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19.完善质量政策措施。完善市长质量奖评选表彰机制。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行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完善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机制。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渠道筹集和保障机制,落实企业质量投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20.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健全区域执法协作、联合执法、行刑衔接机制。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准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构建产品伤害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
21.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大力开展质量强市共同缔造活动。开展党政干部质量专题教育,推动各级干部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支持群团组织、一线班组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鼓励新闻媒体传播先进质量实践,曝光质量违法行为。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质量强市工作委员会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质量强市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强化区政府(含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质量发展和质量监管职责,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二)狠抓工作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将质量强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研究配套措施,统筹抓好日常推进、问题解决、政策协同和财政经费保障等工作。
(三)强化督查考核。落实质量督查制度,把质量工作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
附件:1.鄂州市质量强市建设指标
2.鄂州市质量强市建设重点任务清单
鄂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8日
附件1 鄂州市质量强市建设指标
类别 |
序号 |
主要指标 |
单位 |
2025年 |
2035年 |
质量品牌 |
1 |
新增鲁班奖等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项 |
个(次) |
1 |
1 |
2 |
湖北省长江质量奖(含提名奖) |
个 |
1 |
3 |
|
3 |
鄂州市市长质量奖(含提名奖) |
个 |
12 |
20 |
|
4 |
新增“湖北精品”认证产品 |
个 |
10 |
40 |
|
5 |
新增省级优质工程 |
项 |
10 |
20 |
|
6 |
新增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 |
个 |
5 |
10 |
|
质量竞争力 |
7 |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
分 |
≥89 |
≥92 |
8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含创新性中小企业) |
家 |
200 |
300 |
|
9 |
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 |
≥65 |
≥80 |
|
10 |
累计实施技改项目 |
个 |
≥300 |
≥1000 |
|
11 |
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
家 |
10 |
30 |
|
12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12 |
≥20 |
|
13 |
有效注册商标 |
万件 |
≥1.2 |
≥2 |
|
14 |
商标国际注册总量 |
件 |
≥22 |
≥30 |
|
质量基础 |
15 |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省级示范站 |
个 |
2 |
8 |
16 |
新增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
项 |
10 |
20 |
|
17 |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
项 |
90 |
110 |
|
18 |
新建检验检测省级中心 |
家 |
1 |
3 |
|
19 |
规上企业首席质量官覆盖率 |
% |
≥80 |
≥90 |
|
20 |
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
万人 |
≥ 3 |
≥13 |
|
质量治理 |
21 |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
% |
≥95 |
≥98 |
22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 |
≥98.5 |
≥99 |
|
23 |
食品抽检合格率 |
% |
≥98.5 |
≥99 |
|
24 |
药品(医疗器械)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 |
≥98 |
≥99 |
|
25 |
大中型工程质量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 |
% |
≥100 |
≥100 |
|
26 |
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 |
分 |
≥80 |
≥85 |
|
27 |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
分 |
≥83 |
≥85 |
序号 |
项目 |
内 容 |
责任单位 |
一 |
构筑产业质量竞争优势 |
1.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9以上。 |
市市场监管局 |
2.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战略科技力量在鄂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
市科技局 |
||
3.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武鄂跨区域产业创新联合体,与武汉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成果对接机制,推动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
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
||
4.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
市市场监管局 |
||
5.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参与重点基础材料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 |
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
||
6.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 |
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 |
||
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
市农业农村局 |
||
8.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 |
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 |
||
9.“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市经信局 |
||
10. 建立完善“链长+链主+链创”三方联动机制,着力打造“157”产业集群,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
市经信局 |
||
1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
市发改委 |
||
12.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创新技术研发,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 |
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
||
13. 鼓励各区(含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创造性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争创全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
市市场监管局、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 |
||
14.建立产业集群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 |
市市场监管局 |
||
二 |
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
15.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农产品管理模式。开展农产品质量等级划分,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 |
市农业农村局 |
16.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深化“食品安全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 |
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
||
17.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
市临空物流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
||
18.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力争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
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
||
19.增加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保证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增强儿童用品和学生用品益智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每年组织50家企业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
市市场监管局 |
||
20.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 |
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
||
21.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激励政策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 |
市市场监管局 |
||
三 |
打造安全绿色优质建筑工程 |
22.全面落实工程质量各方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立覆盖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完善质量保修、回访和投诉处理机制。 |
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 |
23.推动传统建材升级换代,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应用,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使用率达到5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率达到97%以上。 |
市住建局 |
||
24.落实建材生产单位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加大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 |
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
25.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完善智能建造发展政策、技术标准和产业体系。推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指标,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以上。 |
市住建局 |
||
26.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配合我省“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的推进实施。 |
市水利局 |
||
27. 开展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精品桥梁和“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 |
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 |
||
四 |
促进服务供给扩容提质 |
28.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为农服务“两中心一站”建设,推广 “六统一”托管综合服务。 |
市农业农村局 |
29.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改装、现代仓储等专业化物流仓储服务。 |
市临空物流中心 |
||
30.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新业态。 |
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
||
31.支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 |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
||
32.加快构建国际化、专业化、一体化商务服务体系。 |
市商务局 |
||
33.健全生活服务标准,建立完善优质服务承诺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规上服务业企业做出优质服务承诺。 |
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旅局、市临空物流中心 |
||
34.推动临空经济区“一区四园一中心”建设。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
临空经济区、市商务局 |
||
35.加快吾悦广场、华润、居然之家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引进五星级酒店。 |
市发改委 |
||
36.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规范快餐、团餐、社区“共享厨房”、农村“幸福食堂”等大众餐饮服务。 |
市市场监管局 |
||
37.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 |
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民政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交通运输局 |
||
38.加快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刻钟健身圈”。 |
市商务局、市文旅局 |
||
39.提升供水、供电、供气和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
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控集团(市水务集团) |
||
40.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
市卫生健康委 |
||
41.优化教育资源供给。 |
市教育局 |
||
42.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
市人社局 |
||
43.优化养老资源供给,优化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发放领取程序,提高异地就医报销便捷性。 |
市人社局、市医保局 |
||
五 |
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 |
44.实施“万千百”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百企千人QC小组质量提升活动。 |
市市场监管局 |
45.支持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发展战略,鼓励“链主”企业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纳入共同的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
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 |
||
46.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质量素质。实施“技兴荆楚”工程,培养一批“鄂州工匠”“荆楚工匠”等优秀高技能人才。 |
市人社局 |
||
47.建立质量专家数据库,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 |
市市场监管局 |
||
48.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对获得“中国精品”“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奖励60万元,对被认定为“湖北精品”的企业奖励20万元,对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的企业奖励10万元。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的导向作用,对获得长江质量奖的组织奖励100万元(提名奖奖励50万元),对获得市长质量奖的组织奖励50万元(提名奖奖励20万元)。 |
市财政局 |
||
六 |
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
49.完善标准化战略政策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量传溯源技术体系建设。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和优势机构。 |
市市场监管局 |
50.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和“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 |
市市场监管局 |
||
七 |
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
51.完善市长质量奖评选表彰机制。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行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 |
市市场监管局 |
52.完善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机制。 |
市财政局 |
||
53.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渠道筹集和保障机制,落实企业质量投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
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
||
54.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 |
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
||
55.健全区域执法协作、联合执法、行刑衔接机制。 |
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 |
||
56.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准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构建产品伤害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 |
市市场监管局 |
||
57.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 |
鄂州海关 |
||
58.开展质量强市共同缔造活动。 |
市市场监管局 |
||
59.开展党政干部质量专题教育,推动各级干部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 |
市委组织部、市市场监管局 |
||
60.支持群团组织、一线班组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 |
市市场监管局 |
||
61.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 |
市市场监管局 |
||
62.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 |
市市场监管局 |
||
63.鼓励新闻媒体传播先进质量实践,曝光质量违法行为。 |
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