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鄂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解读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

信息来源:鄂州日报 日期:2023-09-13 语音:播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头等大事。9月9日,我市召开全市教师大会暨庆祝第39个教师节大会,公布了《推进鄂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简称《教育十条》)。

  作为提升鄂州基础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教育十条》的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鄂州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市基础教育办学质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一、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投入8000万元,新建改扩建1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3000个;投入2亿元,改造50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投入12亿元,新建改扩建20所城镇中小学,新增学位12000个,全面消除城镇大班额;投入5亿元,实施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其中投入2.8亿元,完成鄂州高中教育集团鄂高校区改扩建工程;投入3亿元,推进智慧校园项目建设;投入1.2亿元,完成市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工程;投入2000万元,加强学校食堂和“微厨房”建设;投入1000万元,完善全市中小学平安校园建设基础设施。

  二、净化教育生态,着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整顿

  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禁止进入教育行业;落实师德负面清单,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对违规补课等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严处理”;落实“双减”政策,重拳整治校外违规培训行为;切实加强教师出勤管理,严格落实教师工作时间坐班制度。

  三、提高教师能力,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确保配足教职工编制,建立名师名校长引进机制,对引进高中紧缺学科名师给予资金保障;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清理整治,消减临聘人员;投入2000万元,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校长(实现教联体内核心学校都有优秀校长)和各学段教育领军人才;完善教师发展体系,以“青蓝工程、双导师制、师徒制、名师工作室”四线及“国培、省培、市培、区培、校培”五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建立“1+5+N”教师培训基地(1个市级教师培训基地、5个区级教师培训基地、与N个高等师范院校和全国名优中小学共建教师培训基地),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

  实施“533511”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50名鄂州名师、30名鄂州名校长、300名鄂州名班主任,选树5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骨干教师、1000名教育新秀,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加快教联体建设,构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格局

  全域推进教联体建设,教联体实行内部管理、编制统筹、经费使用、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文化建设“七统一”;2023年底前,各区全面落实“区管校聘”,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达100%,重点建设5个省级示范性教联体;推进教师双向交流轮岗,建立教师走教制度,实行“打通使用、排课走校、多点执教”的新模式,解决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健全教师交流长效激励保障机制,设立教师交流轮岗专项经费,落实生活补助、交通补助和教师周转房保障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2027年底前全域顺利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

  五、提升教学质量,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美好期盼

  发挥鄂州高中教育集团的“头雁效应”,组建全市高中教育联盟,建立高中“教、研、训、考、评”一体化管理平台和机制,实现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明显进位;实行高中校园封闭管理;每年设置10—15个专门岗位,聘请退休名师充实鄂州高中教育集团教师队伍;深化中考及招生制度改革,实行高中、初中联考联研,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探索分类办学改革,创办1—2所省级特色高中,鼓励普通高中在科技、体育、艺术、人文、外语等方面办出特色。

  六、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德育为先,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大力推介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事迹;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水平;强化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建立“进口看出口、起点看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学业质量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落实每日校内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要求;补齐学校科学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办学特色;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辅导服务站建设,实现家长、学校全覆盖;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重点破解手机管理难题;确保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室和校医(专职保健教师)配备率达100%。

  七、完善教研体系,强化教育教学专业支撑

  健全教育科研机构,共享武汉都市圈优质教育资源,每年投入200万元经费开展教学教研;分学科、分学段配足配齐配强市、区两级专职教研员,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及教研资源库,构建市区校联动、城乡一体的教研体系;建设全市中小学统一集体教研备课平台,强化分学科集体备课;加强基础教育各学段衔接教育,建立学段互通、内容接续的联合教研机制;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推行教研员季度述绩考核制度,实行优秀教研员入库管理,培养一批学科教研领军人物;建立教研员联系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制度,为城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提供教研支撑。

  八、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中小学固定宽带网络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多媒体教室和校园5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教师数字化终端实现人手一台,学生学习终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力争建设1—2个示范性智慧教育试点区、20所智慧校园试点校,打造20所中小学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标杆学校。

  建立10个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线上工作团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普及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九、改革教育评价,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

  出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各学段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办法,建立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机制,每年通报监测评价结果;每年投入300万元,对提高教育质量成效显著的学校奖励30万元,对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突出的学校奖励10万元;对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排名靠后的学校校长进行履职谈话,对教育质量严重下滑或连续两年排名靠后的学校校长予以调整工作岗位。

  中小学教师单列核定绩效工资按当地事业单位标准执行;坚决打破 “一碗水端平”思想,改革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重点向教学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提高班主任岗位津贴标准,探索配备副班主任制度;教师工作量未达到岗位标准的,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

  实行教师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对绩效考核居于末位的待岗学习,对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调整岗位。

  十、加强党的领导,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市、区党(工)委、政府(管委会)每学期至少听取一次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健全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中小学生讲思政课机制;把落实教育责任、提升教育质量纳入市级年度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的内容,对履行教育职责不到位、出现教育重大问题的区级党政负责同志进行约谈、问责;建立“进校园”事项负面清单,切实减轻学校负担,让教师静心从教,让学生安心学习;加强教育宣传,建设教育融媒体矩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和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