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故里“雁”归来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8-02 语音:播放

  仲夏炎炎,午时的村庄一片蝉鸣鸟叫。走进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路边白墙青瓦的公共服务站及小区建筑高低错落,紫竹堂等景点分落四周,新社区与古村落掩映于绿色之间,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8年来,峒山村经过改造,变身为“乡愁”的寄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该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进阶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将“乡愁”化为发展成果的能人们。黄伟便是峒山村村民中“记住乡愁”返乡创业的能人之一。

  能人回乡正当时

  6月26日,正在基地里忙活着给水蛭喂食的黄伟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大早,他就接了一笔3万元利润的订单,“这个月靠水蛭挣个30万元没问题。”

  今年是黄伟回乡创业的第七年,说起返乡的原因,黄伟嘿嘿一笑。2013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长港镇峒山村,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同部分村民座谈。黄伟的父亲黄明山是其中一位。

  “当时,我坐在总书记的左边,我跟总书记说,我有个孩子在外面打工,我争取叫他回来创业。”回忆起8年前的座谈会,黄明山仍十分激动,“我深深地记得在会议结束时,总书记说的那句话,他说峒山村是个好地方,山也有,水也有,要大有作为。那时,我更加坚定了让儿子回乡创业的决心。现在,我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

  “把峒山的好山好水利用起来,让闲置的土地发挥更大价值,让大伙的日子好起来。”2014年,黄伟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从广东回家,合伙成立湖北忆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200多亩土地,经营大棚蔬菜、果林养鸡、水蛭养殖等。

  曾经读过大学、待过企业的他,如今裤腿一挽,毛巾往脖子上一搭,身影已与这片耕地如此和谐。

  “现在政策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含金量高的政策。”市劳动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乡村振兴的步伐也给大家回乡创业鼓足了劲,70后、80后的乡愁越发浓烈,有能力、愿意回乡的人越来越多,曾经沉寂的农村,创业热潮已经苏醒。

  将乡愁化为“生产力”

  “刚回来时,看到村里及周边许多地都荒了。”像大多数村庄一样,峒山村也曾被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困扰。“要让土地尽其用!”返乡创业第一年,干劲十足的黄伟发展土鸡养殖,谁知遇到禽流感,蛋和鸡滞销。这对踌躇满志的黄伟而言,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

  2015年,黄伟又在峒山村承包了近80亩土地,建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依托科技让种植基地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不断提高土地亩产值。几年间,黄伟尝试了多种种植模式。

  2018年,在咸宁从事水蛭养殖已2年的陶阳阳给老同学黄伟打了个电话:“你老家水资源丰富,不如我们一起做水蛭生意吧。”

  黄伟了解到,水蛭被称作“水中软黄金”,药用价值高,其体内的水蛭素可治疗跌打损伤和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但水蛭不同于其他家禽或水产,养殖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暗藏风险,技术尤其关键。

  “路是靠闯出来的,‘业’是靠‘创’出来的。”深思熟虑后,黄伟联合几位老乡、同学,开启了一条“蛭富”新路。

  黄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水蛭养殖面积9000平方米,而1平方米水面可产0.5公斤水蛭苗,市场上,活体水蛭1公斤能卖200余元。晒干的水蛭卖价更高,平均6公斤活体水蛭可晒制成1公斤干货,干货每公斤能卖1500元。

  “如果今年能赚回投资成本,那说明我们养殖水蛭的技术和模式是可行、可推广的。届时,我想带领乡亲们利用手中闲置的土地,闯出一条‘蛭富’路来。”黄伟说。

  “以前想搞点产业,确实捉襟见肘,没‘兵马’,也没‘粮草’。可喜的是,返乡群体正逐渐壮大,他们或投资、或出点子、或协调资源,将‘乡愁’化为生产力。”峒山村党总支副书记柯忠新介绍,近年来,峒山村在能人的带动下,充分做好特色生态农业“绿文章”,发展体验乡村游,建有湘莲、葡萄、苗木、农业科研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0余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13年的14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0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记住乡愁 不忘乡亲

  乡贤反哺桑梓,致富心系脱贫。在我市“能人回乡”创业兴业的热潮中,倾情回报家乡成为常态,黄伟作为其中之一,就是很好的代表。

  去年,东沟村村民游利华来黄伟的忆乡源基地打工,她的丈夫黎火林也在基地做过2年活儿。

  早年黎火林患上肺结核,做了手术后不能干重活。黄伟听闻黎火林的情况后,极力劝说其来忆乡源做工。去年,黎火林开始从事电器维修,游利华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和婆婆,接手黎火林以前的工作,来到了忆乡源。

  “以前我在服装厂上班,现在在基地做事离家近,黄老板特别好,带着我们一起学习农业技术。”游利华透露,保守估算,去年家里年收入近5万元。

  同样曾因病致贫的柯义智是忆乡源基地的老员工。2014年,柯义智与妻子先后患上癌症。此前,柯义智家有近20亩田地、鱼塘,生活虽辛劳但也美满。经过化疗和手术后,柯义智的病情得到控制,并不断好转,但身体大不如前,不能干重活,于是来到忆乡源基地干活,这一做便是6年。

  “记住乡愁,不忘乡亲。”柯忠新告诉记者,黄伟回家乡是带着感情做事的,无论何时何地,想到的都是父老乡亲。

  “归雁”还巢 乡愁生根

  如今的乡村,有越来越多像黄伟一样有想法有才能的年轻人选择回乡,他们带领村民致富,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立足家乡,将个人奋斗与家乡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共建美好家园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愿用毕生所学,为绿色发展作贡献。”抱着为家乡生态环境出一份力的海归博士吕志江,2014年1月回到家乡华容创业,成立了湖北源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7年来,吕志江通过科技手段改变农村、留住乡愁,深耕生活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土壤净化等领域,研发出有机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解决了水草、餐厨垃圾处理难题,围绕水、肥、药、土、气等,发展有机大米、蔬果、水产、猪牛鸡等种养殖基地,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

  “‘雉’是山鸡的意思,也就是锦鸡。何不养锦鸡,将此作为一个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2018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温,汀祖镇90后小伙杨旭从乡愁乡韵中找到“雉”富路,成立了鄂州市山禾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开启了通过养殖白雉山鸡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

  如今,杨旭将循环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建有20个白雉山鸡大棚,可同时养殖白雉山鸡18000余只。

  “不仅线下农家乐生意火爆,线上也很红火,需提前预订。”白雉山鸡的持续热销让杨旭信心满满,“今年,公司年产值预计可达500多万元。”

  从外出闯荡到回乡创业,沼山镇楠竹村的金恢华在乡愁里复苏了致富梦想。

  2013年,他在上海经营花店,听闻许多村民外出打工,村里大量土地抛荒,便关掉了经营3年的花店返乡创业。几经周折,金恢华流转20亩荒地,牵头成立合作社,成为我市首家以种植鲜切花为主的花卉基地,并聘请当地村民和困难户种植。

  而今,他在鄂州、黄冈、黄石等地建起花卉配送中心或直营店,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线上商家合作,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在梁子湖区、沼山镇政府的支持下,金恢华与楠竹村、丛林村、牛山村、沙湾村试点“合作”,发展非洲菊种植,为村民提供销售信息、供应种苗、种植技术等,种植面积达百余亩。

  看着大棚里盛放的花卉,金恢华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笑意:“能够带着大家致富,我也就知足了。”

  为乡愁回归,为梦想出发。市劳动就业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市回乡创业、致富乡村的青年人数成增长趋势,至今有2200多名返乡青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带动就业6502人,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为畅通“回家路”,让“乡愁”生根,在政策层面,我市制定了九条重大举措,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重点扶持航空物流、电子商务、高新科技、特色加工、生态农业、文创旅游等6大产业,共建成返乡创业园区(基地)60个,发放奖补资金630万元。

  脚下鲜花做伴、头上白云依依,漫步在鄂州绿水青山的画卷中,一处处乡村洗却满面尘埃,散发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乡韵。记住乡愁,年轻人回了,产业来了,万亩连片的果园、无污染的农田、良好的植被,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独特风景,与新兴都市的灯火阑珊交相辉映……

  全媒体记者 吕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