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走出新“稻”路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7-07 语音:播放

  编者按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鄂州视察。从东港良种基地,到峒山新社区,总书记在视察行程中的一个个细节,一句句话语,深深激励着百万吴都儿女。9年来,鄂州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凝心聚力,推动鄂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为展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鄂州的生动实践,5月以来,本报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展开回顾式采访,多角度、多层面聚焦鄂州在坚守粮食安全、推进种业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本报今起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向总书记汇报》系列报道,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种子既不能在泥土里太深,也不能太浅。”初夏,鄂城区东港水稻育种基地试验田正在播种,两名技术员一前一后合作,将一粒粒种子均匀撒下后,再用刮板仔细将秧田轻轻抹平。

  “这是做研究的做法,大田育秧插秧都可以机械化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章志宏介绍,眼前这几亩试验田里有2万余个水稻品系。数十年如一日的单调试验,让一颗小小的种子,拥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时刻放心底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来到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他感谢朱英国院士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留下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谆谆教导。

  近9年的时间过去,回忆当时的情景,章志宏仍然激动,“冒着酷暑,习近平总书记走上田埂,拔起一株稻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很壮实。高度评价‘红莲型’杂交稻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红莲型’杂交稻来说,种质资源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章志宏介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在杂交稻领域,朱英国院士团队的“红莲型”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美称。

  “总书记一看到水稻种子的粒型,立刻认了出来,这是籼稻。”章志宏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的熟悉和对土地的热爱,是对我们莫大的鞭策与鼓励,大大激发了研究团队的热情与信心。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句话是引领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也向我们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不断创新的要求。”章志宏说,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要用科技手段不断减少粮食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现代农业发展尽心尽力。

  “双高”水稻,向总书记报喜

  近5年来,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在水稻基础研究、水稻基因克隆、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发表科学研究论文5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植物新品种权25个、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

  “红莲型”杂交稻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和适应性广的特点。近年,在国家863、973计划以及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武大团队在“红莲型”杂交稻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当前,团队培育出国际首个抗褐飞虱的“红莲型”优良不育系“珞红3A”和超级稻“珞优8号”等新品种13个,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累计种植面积超4亿亩。2018年,“珞优8号”被越南农业部授予粮食安全金奖。

  “我们的‘双高’水稻新品种,将在近3年进入大田试验。”章志宏介绍,全国水稻平均单产已由1949年每亩126公斤提高到2019年每亩470公斤。为了探索我国未来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新途径,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在稻谷高产、资源高效(双高)水稻育种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上已取得原创性进展,未来3年有望取得突破。该项技术成功后,有望使水稻单产再提高10%以上,水稻光能利用率提高20%,化肥等资源节省20%以上,为我国未来水稻产业实现高产、低耗和环境友好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稻田产业”,走出新“稻”路

  “6月15日秧苗移栽,7月彩色艺术稻田就可以看到效果。”基地稻田产业部主任邵军华介绍,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杜山镇东港基地开辟了一片彩色艺术稻田,5个水稻品系将用五彩颜色在稻田里绘出美丽图案。

  “明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十周年,目前试种的‘禾梦园’巨型稻,到时候正好可以向公众展示。”邵军华说道,“禾梦园”取自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园内栽种的水稻株高约1.6米,游客可以在稻田里乘凉,还可以捕鱼、捉鸭,体验农事乐趣。

  武汉大学鄂州水稻研究基地落户杜山镇东港村已有12年,研究团队一直在努力,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当地水稻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近年,团队特别勉励80后、90后的年轻教授和新进学生,要注重科研和产业相结合。

  “我们的试验田,不仅用来进行科研种植,还将成为稻田产业的科普基地和‘展示厅’。”章志宏介绍,基地将创新稻田产业发展模式,以“稻”为媒,展示“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发挥综合社会效益,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不仅要研发农民喜爱的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还要做水稻经营模式的引路人,让本地农民在基地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章志宏说,去年底,在鄂州市、鄂城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鄂州特色种业艺术研究院。“经过调研,我们提出,3年内成立鄂州稻田产业协会,带动鄂州稻田相关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创建鄂州现代稻田产业体系,上接科创源头、下联产业主体,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为鄂州的稻田产业注入新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全媒体记者 曹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