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雁阵”撑起产业“矩阵”——鄂州推动产才深度融合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1-20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11月9日,葛店经开区东湖高新智慧城一幢实验室里,卢然同记者分享了最新喜悦:他所在团队研发的可用于骨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自组装肽RADA16完成小试,即将进入中试阶段。

  卢然是湖北强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两年前,强耀生物布局鄂州,卢然跟随而来。工作期间,卢然率团队在多肽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今年“7·22鄂州人才周”期间,他被评为“新鄂州人”,名列“产业领军人才榜”。

  才以产聚,产因才兴。近两年,随着中国首座航空货运枢纽——花湖机场建成投运,以及武汉新城机遇叠加,各路人才紧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汇聚鄂州经济发展主战场。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2.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超20%。

  75%人才补贴流向新兴产业

  湖北葛店人福药用辅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已逾十年,至今仍不遗余力招揽人才。今年,该公司一口气引入各类紧缺人才10余人。

  “目前全公司享受市级人才补贴的本、硕、博、专类人才共计35人。”公司总经理曹金介绍,葛店人福辅料现有大专以上学历员工百余人,公司销售收入从8年前的1000万元增至亿元以上。

  “人才强企工程”是“新鄂州人”系列人才新政的组成部分,旨在面向市内企业引进大学生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为支持人才入企,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向每名人才发放为期3年的租房和生活补贴,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月度补贴标准从700元至4000元不等。

  从发放的补贴资金数额,很容易看出鄂州企业人才量的变化。2022年,“人才强企工程”发放补贴366.09万元,惠及608名人才。今年,补贴资金将达到1456.25万元,1657名人才享受该项政策,一年新增企业人才1049人,同比增长172.53%。

  除了量的积累,从补贴资金流向看,也有质的变化。今年,全市共向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人才发放补贴1083万元,占资金总额近75%。

  人才的“浓度”和“高度”决定产业进程。近年来,鄂州产业结构由“重”向“轻”趋势十分明显。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20.7%,创历史新高。

  “聚焦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关键行业引才育才,以人才‘雁阵’撑起产业‘矩阵’,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比翼齐飞。”市委书记孙兵说。

  人才引育不唯学历重能力

  大专学历的李华尹,是湖北瑞华光电有限公司触控产品中心产品课课长,日常负责新开发产品导入量产工作。2022年入职后,他率团队在半年内,搭建起全新的触控显示生产线,工作能力得到公司一致认可。

  瑞华光电投产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人才需求快速递增阶段,对生产一线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2022年以来,该公司依托“人才强企工程”先后引进各类人才22名,其中大专学历人才19人。

  “政策将人才认定标准下探至大专学历、高级工,覆盖面很广,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瑞华光电人力资源负责人熊飞说。

  招才引智,是一味追求“高才”“洋才”,还是立足产业实际,招引适合的人才,答案显而易见。

  10月19日,2023年招才引智 “鄂州校园日”(武汉站)活动走进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工程大学,60家鄂州重点企业携岗揽才。

  “之所以选择这两所高校,主要是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和学校相关专业的匹配度,确保招到能用、好用之才。”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程宾玲介绍,因为目标明确,供需匹配度高,活动现场意向签约270余人。

  引才不唯学历重能力,育才同样如此。近年来,在三安光电、华工法利莱、容百锂电等龙头企业带动下,鄂州新兴产业快速壮大,人才需求旺盛。

  去年开始,市级人才专项经费按人均2000元的补贴标准,鼓励相关校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目前,鄂州职业大学已面向市内4家重点企业,设置对应专业招生开班,在校生规模140人。明后两年,这批学生将陆续毕业,走上企业岗位。

  “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

  人才引进到岗,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往往紧迫。花湖机场启建后,一大批临空人才齐聚鄂州。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市教育部门提前介入,主动对接,在办理转学手续等方面帮忙“跑腿”。

  “截至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共计113名机场建设与工作人员随迁子女得到妥善安置。”市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李晓涛说。

  2018年来,鄂州相继出台“梧桐计划”“产业领军人才计划”“人才池计划”“人才强企工程”“才聚荆楚·智汇鄂州”大学生工程等,构建“新鄂州人”系列人才新政。数年来,累计投入经费1.38亿元用于招才引才。市委还进一步明确,市级财政每年面向人才和科技的投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长。

  推出人才新政“硬举措”之余,鄂州同步成立“人才服务联盟”,为人才提供住房、教育、医疗、婚姻、文化等16项暖心服务,营造人才乐业无忧的 “软环境”。前不久,这一举措获评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奖。

  “全市将继续围绕 ‘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将服务融入到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各个环节,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龚慎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