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点亮阳光校园——鄂州构建校园体育新样态纪略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4-22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郭爱兵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心智,是贯彻落实“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特色幼儿园35所,8所学校获评湖北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和体育传统学校……40年栉风沐雨,40年砥砺前行。40年来,鄂州秉持“以体健身、以体促智、以体育人”的理念,着力深化体教融合,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市40周年之际,由我市承办的湖北省第十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将于7月在市校外活动中心、明堂体育场、鄂州高中教育集团等13个场馆举行,鄂州“以体育人”事业翻开新篇章。

  传承发扬

  回顾近年来鄂州体育发展,那些拥有坚定信念与超凡毅力的运动员,以青春肩负起一座城市的荣誉,又在“以体育人”事业中选择了选拔、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之路。

  1983年,鄂州市成立。1984年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青少年业余体校挂牌。从依托市一中、新民街小学开设篮球、武术两个运动项目,发展到如今开设举重、拳击、摔跤、武术、田径、篮球、跆拳道、游泳等8个训练项目,成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是一代代体育人用热血书写的无悔青春,更是我市青少年体育事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最好注解。

  曹双妹,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举重铜牌得主,现任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副校长,弟子纪静多次蝉联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冠军,并先后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举重冠军、世界举重锦标赛季军。

  刘海霞,1989年第四届亚洲锦标赛皮划艇冠军,现任鄂州中专体育老师。

  吴琦望,从鄂州走出的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冠军,现任湖北省举重专业队教练员。

  市足球协会8名教练员,都曾在省、市绿茵场上拼搏,退役后反哺青少年足球事业……

  正是一代代体育人的守望相助,才有了今天青少年体育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市紧扣省重点项目进行布局,紧跟形势拓宽人才培养路径,紧靠上级支持和部门配合开展青训工作,紧抓硬软件建设夯实基础。同时,坚持“四个依托”开展青训工作,合力按下体育强市“快进键”,即依托特色项目学校,发展田径、篮球、武术等项目;依托专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发展跆拳道、游泳、乒乓球等项目;依托红莲湖水上基地,开展水上训练及运动员的引进交流;依托国家、省、市级赛事,以及省体育局各运动管理中心、专业团队和武汉体院等资源,培养我市体育运动员。

  建市以来,仅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就先后有10余人在国家级、世界级赛事中获奖;在省运会、省锦标赛上获金牌400多块,向省专业队输送100多名优秀运动员,向上级运动队、高等院校输送体育后备苗子100余人。

  百花齐放

  让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落脚点。

  校园里,一支支运动队相继破土、萌芽、绽放。市一中的田径队、足球队、健美操队,鄂州高中教育集团的田径队,市三中、四中的篮球队,吴都小学的足球队、跆拳道队……“老牌”运动队在求新,新生力量也当仁不让。市一中的健美操队多次参加省级赛事,曾获初中技巧组冠军、全民健身操冠军、女子单人操冠军等多项佳绩。

  百花齐放,离不开市、区、学校对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视。

  坚持“健康第一”理念,我市将体育美育活动纳入《鄂州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紧盯体育锻炼,让学生拥有强健体魄。

  印发《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项目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定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为目标,坚持班、校、区、市四级体育联赛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阳光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

  百花齐放,离不开全市校园体育氛围的“拉满”。

  各区街、学校“花式”推进,让体育锻炼融入校园生活,实现中小学阳光体育“人人参与全员练”。湖北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市实验小学创编跳绳、足球融合等特色课程,明塘小学、新民街小学每学期举办足球班级联赛,段店镇骆李小学推广旱地龙舟,花湖镇新建小学将空竹“抖”进了校园……

  依托体育课、阳光大课间、课后延时服务,不少学校推广“班级活动+广播体操+特色自编操”的“两操一活动”模式。节假日,通过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和推广亲子运动项目,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在校园里,校长们成为各类体育课的“常客”,班主任、年级主任帮助体育教师落实大课间训练,这成为一道风景。

  体育美育节、足球联赛、广播体操比赛、运动会等赛事贯穿全年,实现市区校班四级联动、小初高全学段全覆盖。“校校有队,项项有团”,完善的校内竞赛体系在培育高水平运动员的同时,也让校园体育辐射到更多学生。

  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优秀率不断提高,是校园体育百花齐放结出的硕果之一。近年来,全市学校体育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体育课程不断“加量”,升学中的体育考试不断“加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受到各方重视,体教融合,“五育”并举,阳光校园更有力量、更有温度。

  成果亮眼

  每周4节足球课,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足球队,班班有球队、周周有球课、年年有比赛……作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市一中坚持育人和学习第一位、足球运动第二位的理念,把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训练管理连在一起,自2017年起连续多年揽获市级联赛冠军,每年有近10人被输送到省级重点高中及省队、省级专业俱乐部。

  以足球为龙头,打造各类特色项目,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让校园体育更有品质,是我市近年来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的人才观日趋多元。”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程晓平介绍,近年来,我市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适应新课程改革,通过教育政策的引领,全方位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未来之星”。

  得益于中考、高考艺体特长生政策改革,我市每年有数百名艺体特长生进入心仪的高中和大学。

  事实上,这种激励的作用施于微处,显于多处。在采访优秀班主任时,“老班”们也说,“以体育人”是班级管理的抓手,他们带着学生打篮球、跑步、玩快闪……在强身健体中,师生间的心靠得更近了。

  有好的政策,有教育的需求,校园体育的发展,最终受益人是每一位学子。操场上,学生运动的身影更多了,笑声、欢呼声、呐喊声成为课余时间的主旋律。

  “孩子变化很大,这两年个头长高了,身体素质也好了。”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声,也是对体教融合的肯定。日前,官方通报的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结果,用权威数据证明“小胖墩、小眼镜少了”不止是一种感性感知。

  活力体育,正在吴都大地点亮阳光校园。

  全省青少年体育健将们,7月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