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鄂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3-12-30 语音:播放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示范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全省综合改革示范区,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经济科学发展,更有效地促进“五个鄂州”建设?笔者在此谈点浅见。
一、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新兴产业取得较快发展
根据时代要求和本地实际,鄂州集中力量,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业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为主导,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逐步兴起,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格局。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分布领域不断拓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数控系统、自动化控制、精密成型、激光加工、数字化设计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开始崛起,节能环保设备生产及专业化服务业逐渐形成,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开始起步。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循环综合利用在各产业不断拓展,形成了“工业固体废弃物—新型建材—建筑业”的循环综合利用产业链。2012年,全市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29.2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71个百分点;占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0.5%。完成工业增加值65.5亿元,同比增长27.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1.6%。2012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6、78、63和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5%、35.7%、27.7%和22.5%;完成工业增加值5.1、25.85、21.5、10.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9%、34.6%、26.6%和21.4%。
     (二)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05家,亿元企业达45家。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领域。通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进力度,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嫁接改造,我市新兴产业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华工数控、华烁科技代表了国家制造水平,鄂重重型宽厚板卷板机水平全国领先。顾地科技于2012年成功上市,金牛管业、鄂信钻石、爱民制药、人福药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快速崛起。
(三)发展平台逐步完善,集群态势初步形成。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软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金刚石产业园、信息产业园、数字化装备园等专业化基地提升了产业聚集发展的承载能力。金刚石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等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材料产业形成了工程塑胶管业、金刚石刀具两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进一步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生物医药、金刚石刀具、重型机械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省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
(四)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创新能力逐渐提高。我市坚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推动产业走创新、高端、品牌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省级校企研发中心7家,其他技术研发机构30家。2012年,启动了湖北葛店科技企业加速器项目,省科技厅批准了我市金刚石刀具、金属成型装备、梧桐湖创意研发等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企业31家;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3.6%,提高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18个百分点。
(五)在建项目明显增多,产业发展后劲增强。围绕突破性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招商,积极引进新型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在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增加,建设速度加快。
一是项目数量多、投资占比大。2012年,在建的100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8个,投资额257亿元,占58.9%。
二是大项目多、支撑力强。投资8.5亿元的顾地塑胶总部基地、投资5.8亿元的金牛管业鄂州基地,即将全部建成投产。投资3.8亿元的镁里镁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产品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将年产镁合金板型材20万吨,年产镁合金高端自行车20万辆。投资5亿元的鄂信3期,建成后年产人造金刚石及制品原材料5000吨。投资30亿元的光谷联合科技城建成后,将吸纳至少500家中小科技企业,形成年产值约60亿元的产业规模。
三是新项目挺进新领域。华中数控数字化装备园项目建设数字装备组装中心、数控技术发展中心、机器人产业化示范中心及光电子产品生产中心,将进一步拓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领域;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红莲湖显示器电源制造项目,将开拓我市导航与位置服务设备生产、物联网系统的研发和组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天普太阳能项目、生物质移动床热解联产示范项目、峒山现代农业光伏大棚科技示范园发电项目将填补我市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的空白。中再生鄂州金属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工业金属废料的综合利用水平。东湖高新梧桐湖创新科技园将打造一个发展科研、光电子、软件、创意、会展产业的工业园区。
二、认真调查,细致研析,科学客观地正视不足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新情况、新问题还会不断出现。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重点突破,切实加以解决。
(一)产业规模不大,各领域发展不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还不足以承载本市转型发展、结构升级。虽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很多领域没有“破冰”。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骨干企业带动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科学、完整、统一的发展规划,园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布局分散。各领域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关联度较低,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强、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不多。华工数控、鄂重重型等拥有高技术含量、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还没形成市场规模效应。
(三)高端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支撑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沟通协调机制,从而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目前,我市还未形成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企业、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
(四)扶持政策不系统,政策措施有待完善。我市还没有出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系统、完整的配套政策。虽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呼声很高,但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不多,推进力度有待增强。要素环境上,土地等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供不应求。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产生。
三、规划引导,政策倾斜,推进新兴产业聚集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我市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发展水平。立足现有基础、资源优势和区域条件,按照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新材料基地、“两型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有发展优势、有市场前景、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70亿元,年均增长26%;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3.5%,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增加值130亿元,年均增长26%;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4.6%,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以光机电一体化、数控系统、自动化控制、精密成型、激光加工、数字化设计为重点,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新材料:以塑胶管材、镁合金、人造金刚石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积极开发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信息功能材料。
生物医药:以药用辅料为发展重点,打造中国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化学合成药,突破性发展医疗器械和医药包装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葛店“中国药谷”的品牌效应。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物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设备、汽车电子、计算机芯片及配套件、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新型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显示及光通信材料、激光等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业。
节能环保:加快发展循环产业、再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
新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实现新能源产业突破式发展。
(二)强化龙头带动,促进聚集发展。突出产业特色,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优化集群发展载体。以产业层次的战略性提升为主攻方向,以延伸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培育聚集发展载体,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园区软硬件建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聚集力。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葛华科技新城、鄂州开发区、鄂城新区、梧桐湖新区等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集聚,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培育生物医药基地、金刚石刀具城、塑胶管材生产基地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打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库。对重点企业实行政策倾斜、集中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兼并重组、引资嫁接等方式,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建设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技术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发展壮大以顾地科技、金牛管业为龙头的工程塑胶管业集群;以鄂信钻石、昌利超硬材料为龙头的金刚石刀具产业集群;以爱民制药、远大弘元、人福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华工科技、启科数控、鄂重重型等技术领先企业为依托,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华烁科技、恒颖超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三)强化项目支撑,壮大产业规模。突出开放合作,扩建招商平台,策划、储备、引进有发展潜力、科技含量高、能够形成显著增长点的重大项目。建立战略性新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土地、规划、环评、融资等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抓紧续建新建一批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提升新兴产业总量规模。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华中数控数字化装备园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建设数字装备组装中心、数字技术发展中心、机器人产业化示范中心。
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产品产业化项目为依托,打造华中地区镁合金生产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金泰得生物制剂、人福药业药用辅料和甾体激素药物GMP改造、绿金子工业园、康源三期等项目建设。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为重点,着力打造北斗导航芯片开发、模块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重点支持天普太阳能项目、生物质移动床热解联产示范项目、峒山现代农业光伏大棚科技示范园发电等项目建设。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支持中再生鄂州金属综合利用基地、清源华羽环保水处理等项目建设。
   (四)强化创新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借助武汉科教优势,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武汉高校院所加强联合,整合提高创新资源,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检验检测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等新兴产业公共服务设施。
二是加强优势领域科技攻关。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造金刚石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金企”紧密结合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加快实施人才战略。继续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启动“六个一百”人才项目,完善创新人才奖励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培养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强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集聚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是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五)强化政策扶持,提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产业牵头部门认真履职,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作机制。
   一是实施政策倾斜。把握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和政策支持。研究制定促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财税、土地、信贷融资、人才、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整合支持工业发展的各类扶持资金,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布局调整、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重大技术改造、品牌创建等。
二是实施要素倾斜。着力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类稀缺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集。优先保障土地供给,在土地出让价格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医药企业药号质押、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支持以企业上市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业务。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保障融资需求。
三是实施服务倾斜。突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步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上,加大服务协调力度,保障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顺利进行。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胡长柳 作者系市经信委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