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奋力推进鄂州科学跨越发展

——市长叶贤林在市委六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3-04 语音:播放
刚才,李兵同志就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鄂州建设的实施意见》作了说明,下午还要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和做好其它各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就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2014年经济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咬定发展不放松,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农业增加值4个重要的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我们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速度的换挡期,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的内在素质也发生了积极变化,经济发展的韧性明显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这些内在积极的变化比数字本身更为重要。回顾今年的工作,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稳定增长,总体实力跨上新台阶。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不等不靠,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重点产业倍增计划,筹措了5.7亿元财政间歇资金,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和频次,着力解决企业企业用工、用地等制约难题,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推动了经济的逆势奋进。预计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万美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增长22.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67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13.2%。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落实到产业升级和具体项目上。整合财政结余资金3亿元,设立了生态农业、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在竞争中提升,鄂钢紧盯市场降成本、调结构、强管理,宽厚板产量超过100万吨,效益显现,鄂钢全年实现利润4500多万元。鄂州电厂实现利润、税收创历史最好水平。大批传统企业通过技改升级,竞争力明显增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2.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明显快于一般工业。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唯品会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上交税收过亿元,创造了鄂州速度、鄂州效率。网络消费兴起,全市限上企业通过网络销售实现零售额38亿元,占全省限上网络消费零售总额的24.6%。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6%,新增家庭农场210家、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4家,新增有机农产品认证11个、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一批生态农业品牌兴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水产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三是新区开放开发加快,发展后劲更加充足。我们始终注重建设大平台,谋划大项目,培植大产业,打牢发展基础。一个新区引进一个战略投资者的开发建设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制定了支持新区发展的13条政策,赋予新区市级管理权限。八大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4亿元,新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多点支撑、多点发力的格局初步形成。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力谋划发展航空产业,与顺丰集团、北汽通航公司正在进行深度对接,一批对转型升级有带动意义的重大项目,如总投资74亿元的鄂州电厂三期、20亿元的南山集团临港新城、16亿元的南都新能源和分别投资超过10亿元的依讯北斗、物联网启动建设;彤翰电子、华中数控等48个亿元项目建成。竣工技术改造项目81个,完成技改投资64.5亿元,增长28%。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吴楚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鄂州大道南互通、三江港铁路货运站主体工程竣工,火车站广场投入使用,城际铁路开通运营。
  四是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将改革作为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加快发展的突破口,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精简至92项,审减率达73%,18类39个行政审批项目实行零收费。推进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制度改革,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归集。在全省率先完成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和“先照后证”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年新增私营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5%、62%。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取得突破,有13家企业在“新三板”和武汉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216个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我市被列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电子政务进新区入社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立医院改革以及承担的国家和省各种改革试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五是“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思路,坚持建管并重,将重心和着力点放到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上。主城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西山广场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加块,桔园生态公园即将开园。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对明堂市场等地段和背街小巷开展了重点整治,改造升级15个集贸市场。各项创建都取得阶段性成效,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检查验收,第六次蝉联省级文明城市;通过了除“四害”先进城区省级考评;国家园林城复查考评全省排名第三;正式入围第三批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顺利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中级评估。广大市民普遍感觉到城市变得更为干净舒适。
  六是生态建设卓有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突出工业污染整治,实施球团厂烟气脱硫、电厂一号机组脱硝、世纪新峰脱硝等重点工程,关停小水泥、小粉磨、小铸造企业74家,淘汰德胜钢铁等落后产能136万吨。强化农业点源污染防治,完成31家规模养殖场排污处理工程。开展环保部综合督查试点工作,完善了机构,建立了环保监管长效机制。在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实施涂镇湖破堤还湖、洋澜湖综合治理、主城雨污分流等工程。推进环梁子湖生态景观林带、“三边植树”建设,新增造林面积7万亩。推进城乡垃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体系建设。全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编制完成32个美丽乡村规划,涂家垴镇万秀村等6个村获评全省“绿色示范乡村”。
  七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安定和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统筹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在10%以上,高于GDP增幅。调整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企业退休人员连续十年调资。对全市五类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兜底保障,受益群众达到1.8万人。在全省率先实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1.86万名60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月发放养老金240元。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校中村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拆迁安置历史遗留问题。教育、文体、计生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成效。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和谐安定。
  一年来,我们能够在逆势中奋进,在困难中取得良好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拼搏,得益于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见事早、行动快,应对有力。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投资拉动作用发挥不够,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土地、资金、环境等资源要素保障偏紧,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大,产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财政收支大力大,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弱;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要谋划和做好明年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好这个大势,找准着力点,寻求新突破。
  (一)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和特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科学判断。要把握好新常态的规律特征:一是要把握中高速增长的新特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不仅资源要素难以支撑,而且现在的经济体量和基数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长期2位数的高速增长不可能再延续下去,经济从过去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向7%—8%的中高速增长将成为常态。二是要把握外部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市场供给总体大于需求,竞争更加激烈,“一货难求”的现象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新消费热点尚未形成,企业投资扩张意愿减弱。三是要把握依靠深化改革的关键点。一些隐藏性、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新常态下日益显现,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更加依靠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不断解放生产力,释放发展活力。四是要把握创新驱动的主旋律。在新常态下,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依靠大投入、大消耗带来的大产出、高增长,要素驱动能力减弱,必须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依靠产品、质量、结构、业态、模式和管理创新,来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是要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不能忽视和代替市场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高效服务激发企业活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六是要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结构调整不仅要调优存量,还要做大增量。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落实到产业上,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这是我们鄂州爬坡过坎,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善于利用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新常态下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我市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只要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就能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一是善于把握宏观政策带来的重大机遇。中央为应对新常态采取了一系列“稳、促、调、惠”政策措施,在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出台了微刺激政策。这些政策组合拳将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积极捕捉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机遇。随着明年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战略各项政策、项目的落实推进,我市区位优势将更加凸现,承接产业转移、新区开放开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更优,步伐将加快。三是“一改两化”为加快发展积蓄了力量。几年来我们坚持“一改两化”不动摇,一些领域先行先试,改革红利的释放,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坚持不懈的转方式调结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电厂三期、南山临港新城、南都新能源、北斗导航、物联网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推进,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转型发展提供后劲和潜能。
  (三)勇于担当新常态下竞进提质的发展之责。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务实。一是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新常态下,尽管增长的速度换挡,但我们加快发展、做大底盘、提档升级、转变方式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责任担当没有改变。抓发展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必须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昂扬向上的工作作风。二是要自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更要脚踏实地。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想方设法为市场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增强预见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培育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三是要准确抓住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更加注重发展的结构、质量、效益和协调性;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改革攻坚;更加注重平台建设;更加注重破解资源要素等各种制约“瓶颈”。四是要注重应急与谋远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化解矛盾和困难,实现稳增长,为长远发展赢得主动,更要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在培增量、壮底盘、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上发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
  三、关于2015年经济工作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一改两化”不动摇,始终不渝抓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积极进取抓创新,竭尽全力保民生,打造鄂州经济升级版,努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作贡献、打头阵,凸显鄂州担当,展示鄂州作为。
  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外贸出口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
  对于明年的预期目标,是按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今年工作实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要求进行安排的,是从我市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是经过扎实努力可以达到的。关于明年的经济工作,重点要抓好八个方面:
  (一)抓项目、扩投资,形成加快发展强大气场。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型高端产业,离不开实实在在的项目作支撑,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驾辕之马”,始终是我们抓经济工作的第一任务。省政府把明年确定为项目建设竞进年、项目储备提质年、社会投资促进年。我们必须要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在建设大项目、培植增长点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全力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争取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明年将进入集中建设期,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些项目全力搞好服务。对已经进入开工阶段的鄂州电厂三期、南都新能源、南山临港新城等重大项目,要大员上阵,明确领导,组成专班,实行全天候服务,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对已经落地或即将签约的依迅北斗、物联网、苏宁易购、易商、迪卡侬、金牛二期、特种车辆、滨湖电子、彤诺电脑、潮团冷链、北大天合等项目,要加快推进选址、审批、用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力争一季度全面开工。项目承接地的主要领导要切实把这些项目放在心里、抓在手上、摆上日程。二是谋划推动一批高端产业项目。明年要编制完成“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抓什么、主攻方向在哪里,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战略问题。要增强前瞻性谋划和高端化引领,围绕未来成长最快、潜力最大的领域和行业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让鄂州发展跟上时代节奏。要立足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在基因工程、智能制造、新能源等行业谋划发展一批支撑性项目,同时要主动跟进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芯片、3D制造、消费电子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大力引进推动一批项目实现产业化。目前正在谋划和推动的通用航空、顺丰国际货运中心、凯迪电力、港中旅、智慧鄂州大数据中心、中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等项目,要用钉钉子精神,加快推进。与此同时,要研究国家投资方向、支持领域和产业政策,组织项目申报对接,千方百计争取进入中央、省计划“笼子”,争切项目资金“蛋糕”。三是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明年要启动鄂咸高速、凤凰大桥、主城区客运枢纽站等重点工程。吴楚大道西段要建成通车。推进三国吴都风光带五期、天龙山综合公园、吴都中央生态廊道、火车站商圈等工程建设,寒溪生态广场要建成向市民开放。启动市民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建设。推动华师大梧桐湖校区、恒大足球学校、鄂城新区大学城、葛店职教园落地并开工建设。加快鄂州大学校中村、朱家垴、水泥厂等旧城区、棚户区改造。努力扩大社会投资规模。
  (二)抓增量、调结构,培育转型发展新优势。我市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再造新优势的关键阶段。要坚持调优存量、做大增量并举,依靠创新驱动来调结构、强支撑,增强鄂州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持久活力。一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对现有传统产业要分类指导、市场取舍,充分聚合政府引导、市场倒逼、企业主体、科技引领作用,对冶金、建材、服装、机械等传统产业抓紧实施一批技改升级项目,推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要提升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和工艺装备水平,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00个以上、投资增长20%以上。围绕提高骨干企业素质和行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整合,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做强做优,引导中小企业投大靠强。发挥好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明确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产业。坚持招商、招智、招人并举,充分发挥孵化器、加速器、创意产业园等平台作用,培育、吸纳一批高新项目入驻。制定政策措施,完善产学研合作引导机制,扶持吸引高新项目和新兴业态项目在我市转化落户,实现产业化和集群化。明年国家和省分别设立1200亿和1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要加紧研究,筹划项目,积极争取。用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做实与省高新投合作的高新技术产业资金。三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第三产业倍增工程,推动电商、物流、仓储、大健康、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商基地”建设,构建大仓储、大物流、大市场、大智慧支撑大电商的格局,争取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获批,把鄂州建成全国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城市。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大通关”机遇,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充分发挥三江港铁路货运港航枢纽的独特优势,推进标准化作业设施和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引进有实力、有运作能力的物流企业,把三江港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开放型经济的高地。用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三产业发展。
  (三)抓平台、建新区,拓展多极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新区建设,要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竞相发展的格局,形成比着干的发展氛围。把新区作为我市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机遇的结合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点,加快鄂州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引爆点。一是提升新区承载力。八大新区要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要求,迅速拉开路网骨架,提升服务配套功能,统筹推进交通、供电、供水、排水、商贸、拆迁安置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承载力。要加强与省联投、省交投、鄂旅投、中核建等战略合作企业的协调和沟通,明年八大新区投资要超过300亿元。二是加快培育特色产业。葛店开发区要把电力、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鄂州开发区要聚焦新型建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产业;鄂城新区和花湖开发区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文化体育产业等方面有更大作为;三江港区和红莲湖新区要在仓储物流、电子信息、特种汽车、城市旅游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梧桐湖新区和梁子湖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发展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在项目引进上,各新区要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把投资和税收强度作为招商引资的门坎。三是进一步激发新区活力。新区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主战场,要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在新区落地生根。要赋予新区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和市级管理权限。认真落实新区对市级审批权限的承接工作,加强市级审批权限下放后的监管与服务。探索推动新区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要运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采取多种合作模式,聚合各种力量,加快新区建设。
  (四)抓改革、转机制,激发内生发展新动力。以理清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为突破口,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行政府部门职责清单、投资负面清单、收费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条件,激发全民创业活力,推行工商、公安、质监、国(地)税联合办证和“多证合一”试点。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沿江滨湖新区开发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创新PPP合作模式,探索“一区多园”建设模式。实行工业备案项目承诺审批制,推进投资便利化。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引进各类产业股权基金、并购基金、风投基金,开拓直接融资渠道。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实行零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收付,进一步理顺市、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把农村土地经营权等“五权”流转交易全部纳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四级联网的交易信息系统。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质押融资行为,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化、便捷化。五是深化科学发展推进机制改革。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监管职责权益,完善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试点和抵押融资。
  (五)抓基础、强“三农”,打造农业发展新亮点。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在均衡城乡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保障能力、群众期待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理念,村镇联动,建设美丽乡村。实施“田园宜居、乡村文化、通畅路网、环境治理、乡村绿化”五大工程,注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将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相结合,彰显乡村特色。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组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工厂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以规模化促进集约经营。在尊重群众意愿,保障农户利益,不改变生产属性的前提下,探索“带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经营权向新型主体、生产大户集中。三是巩固提升生态农业。抓好梁子湖区500平方公里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和10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大优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板块。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电子认证,培植有机农产品品牌。大力借助网上销售、订单生产、农超对接等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推进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发展有机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2∶1。用好生态农业发展资金,充分发挥农发投公司作用,扶持和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抓管理、提功能,展现城乡发展新面貌。立足鄂州实际,城市发展不搞“摊大饼”式扩张,要按照组群式理念,形成主城与新区共振互动、组群发展的格局。一是统筹主城区与新区建设。八大新区都应当按照“独立成篇”的要求,不仅要建设路网骨架、产业园区,还要加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活服务功能,还要实现与主城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通主城区、各个新区、新区内部之间的交通节点,使各新区与主城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融合。二是完善城市功能。要调整主城区建设管理思路,从拉骨架、铺摊子转变到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实施精致管理上来,着力打造具有襟江滨湖特色的宜居宜业城市。完善城市交通、停车场、保洁、物业、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绿化、游园、景观小品、集贸市场、卫生饮食摊点等公共等功能项目建设,提高宜居度和吸引力。完善管护各种地下管网配套设施。三是全域推进“五城同创”。巩固“五城同创”成果,把“五城同创”工作引向各区、新区、乡镇,实现全域城镇管理工作精细化、常态化。主城区各项治理工作要从主干道、商业大街向背街小巷延伸;从中心区域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延伸;从有人管理小区向无人管理的死角延伸。各区和中心镇要集中力量建设停车场、菜市场、小商品市场等疏导场所,改变占道为市、沿街停靠的脏乱差现状。
  (七)抓生态、优环境,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牢牢把握“绿色决定生死”的深刻内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一是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突出主体功能分区,严格湖泊、水库、山体、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梁子湖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推进梁子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洪一期、三山湖至洋澜湖生态补水等工程,以涂镇湖“破堤还湖”为新起点,加快退田还湖、退圩还湖等工作。大力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创建林业生态示范区,推进环梁子湖景观林带和高速公路、城市干道沿线绿化带建设,完成4.5万亩造林目标。二是狠抓环境综合整治。继续采取工程减排和管理控排措施,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实时在线监管,实施鄂州电厂二期机组脱硝、球团厂脱硝和粉尘治理、华新水泥粉尘治理工程,关停鄂钢544米3高炉,淘汰落后炼铁产能51万吨。淘汰一批污染重的小粉磨、小窑炉、小铸造小企业。开展机动车尾气强制性检测治理,推进建筑施工扬尘、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建设一批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点面源治污设施。实施主城区锅炉“煤改气”和水上运输“油改气”工程,在建成城乡一体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城乡一体污水处理体系建设。
  (八)抓保障、惠民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要强化政府托底责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进一步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确保全年新增就业1.8万人。逐步提高养老、医保、低保水平和“三无”对象供养标准。做实被征地农民就业保障和“五类”特困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加强市、区、乡镇、社区救助服务网络建设,做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促进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经费保障等“五个均衡”。加快鄂州市职教中心、城南幼儿园和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统一规划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政府补助、社会支持的方式,选择有条件的乡镇推进“村村文化广场”工程建设。四是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沉,加大基层卫生室经费保障力度,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市中心医院综合大楼、二医院新院、三医院门诊大楼、市精神卫生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食品药品日常监管。五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高度重视生产安全、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措施,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信访工作,保持社会和谐安定。
  同志们,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心,振奋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奋力推进鄂州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2014年12月30日
  ※ 标题为编者所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