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中国之治”愿景、彰显“中国之治”优势、部署“中国之治”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省域治理的支撑在市域,市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治理的基础在基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要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建设贯穿全过程、各方面。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使各级基层组织、各类社会群体在党的统领下各展其才、各尽所能,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要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有了强大的组织架构,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才能高效运转。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最终都要依靠基层党员干部穿针引线、落到实处。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基层组织力量,在疫情防控战役中,我市6.8万余名党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旗飘扬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凝聚起人心,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才得以顺利落实到位,使得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党建引领这个核心必须坚持。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要把握重点,筑牢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水平。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基层治理,就是市委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政策导向的充分体现,为加快我市市域治理现代化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我市市域面积小,随着“三城一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化率更高,这给城市管理也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要把握城市治理这个重点,不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给街道放权赋能,使街道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用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协同机制,推动更多公共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少些形式主义的检查,多些为民服务的举措,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真正让居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有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要抓好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在影视剧中,街道和社区干部的典型形象以“大妈”居多,因为传统的社区服务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随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基层呼唤更多职业化、专业化的新型人才来充实,从而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方式、治理主体、治理内容的转变,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这个队伍,让他们觉得有尊严、有价值、有干头、有奔头。同时,要激活社会力量,建立互动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城市基层治理来不得一点“虚”,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