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拈”到“谋”,幸福生活次第来——黄矶村转型发展纪实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9-14 语音:播放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加快推进疫后重振、灾后重建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融媒体中心派出骨干记者,深入我市20个村进行采访,倾听小康心声,触摸小康温度,感受小康成就,让广大读者感受奔向全面小康道路上鄂州城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鄂州电厂鸟瞰图 全媒体记者 陈振亮 通讯员 熊锐 摄

  葛店开发区北部有一座因东晋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在此修行炼丹而得名的神人山(现称黄家大山),神人山下长江岸边有一块伸入江中60多米的石矶,江水拍击矶石,蔚为壮观,黄矶村因此而得名。

  夏秋之交,天朗气清,金菊初开,碧荷飘香。神人山南侧的电厂新村内生机勃勃,美景如画。1991年,鄂州电厂落户葛店开发区黄矶村。近2000名黄矶村村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搬迁至此,这里成为他们新的家园,梦的起点。黄矶村村民从这里出发,靠着自身的勤劳智慧走出了一条转型致富的成功之路。

  迎来新机遇 面临新挑战

  夕阳西下,百鸟归巢。家住黄矶村施家湾9组、现年76岁的范志家吃过晚饭,拿出相册慢慢翻看。一张张泛黄的相片记录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也记录着黄矶村的发展历程。

  “以前村里除了山就是耕地,全部种粮食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范志家对往日的困境依然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矶村人多地少,全村人种田,自产粮食还满足不了本村1700多户家庭的需求,每年仍然要吃上3个月的国家供应粮才能勉强度日。

  当年,黄矶村一个壮劳力的年收入不过240元,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黄矶村一度被列为葛店镇最为落后的贫困村。

  这顶后进的“帽子”黄矶村一戴就是20多年,直到鄂州电厂一期工程在黄矶村动工兴建,2445名村民因土地被征用而转为非农业户口,电厂征地补偿金如约发放,大家认为改变命运的时刻终于到来。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国家大工程,那时候就希望着能进电厂当个正式工人,端上铁饭碗。”20年前,范志湖作为失地农民,如愿以偿成为鄂州电厂的一名巡检工,从事码头煤炭运输皮带巡检工作。

  可是现代化的大型电厂依托自动化生产,对用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像范志湖这样被安置到鄂州电厂工作的黄矶村失地村民有100余人,因为不懂技术,大部分只能从事一线维修和卫生保洁等辅助工作,收入没有技术工种高。

  黄矶村其他在电厂建设初期被安排到市级工矿企业工作的适龄青年,受大环境影响,所在企业经营不善,大部分又失业返乡,大家期待的靠招工致富的梦想悄然破碎。

  迎难而上 不等不靠谋发展

  面对失地又失业的困境,一部分村民不知所措。另一部分人却认清形势,早早地行动起来,自谋出路。

  每天早上7点,黄矶村村民熊灯亮都会将泥瓦工具放进汽车后备厢,开着他的“福克斯”到武汉一家工地去“拈兔子”。

  葛店高中旁有一块临街区域,在30年前,是葛店至武汉的老25路公交车的始发站。因为这一块的早点摊多,人流量大,黄矶村人喜欢在这一块来寻找打零工的机会,这种打零工的行为,也被当地人称之为“拈兔子”。

  熊灯亮每天外出“拈兔子”,妻子傅喜兰在家里开小卖部兼顾家务。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泥瓦匠工资15元一天,熊灯亮靠着勤劳苦干,一个月能赚400多元。1991年,就建起了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两层红砖楼房,成为村里有名的“万元户”。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身边越来越多的村民丢掉“等靠要”思想,主动外出务工。因为活儿做得好,认识的客户多,熊灯亮渐渐成为黄矶村小有名气的“牵线人”,施工单位有用工需要,找他;村民有空闲想做事,也找他。

  到如今,每天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的农民工班子跟着熊灯亮谋生活。他们的足迹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遍布武汉城乡。

  一方面村民自力更生谋出路,另一方面村“两委”班子立足长远谋发展。在认识到搞好村级经济还得依托国企资源后,黄矶村迅速行动起来。

  “村委会认真了解了村民的实际困难,研究化解村企矛盾的方法方案,较好地化被动为主动。”现任黄矶村党总支书记佘万年介绍,在征集了鄂州电厂和相关参建企业的意见后,黄矶村组建了相应的劳力管理班子和劳务队伍,引导劳动力有序地参与国企和新村建设。根据参建企业的物资需求,组织建筑材料的供给。

  黄矶村先后创办了劳动服务、工程机械、建筑装修、环境绿化、粉煤灰运输等8家企业,常年用工达300多人。全村拥有罐装运输车、挖掘机、装载机等重型车辆45台(套),轻型运载车辆60多台(套)。村集体收入也增加到每年21万元。

  一系列举措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矶村闲置劳力的就业压力,密切了企业、地方之间的关系,在支持国企建设发展的同时,打开了村民勤劳致富的新思路。

  城乡一体 迈上康庄幸福路

  生计有了着落,钱包渐渐鼓起来,黄矶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远眺电厂新村,白墙红瓦、绿意盎然,走进新村内,道路宽敞,家家窗明几净。这里是电厂征迁时黄矶村按新社区标准,集中规划、统一建设的村民新家园。在30年前,这里是附近村民人人羡慕的“豪宅区”。

  “一部分村民在武汉和开发区买了房子,我们这些老人还是喜欢住在电厂新村,既舒服又自在。”今年65岁的退休医生王银香,家住电厂新村6组。30年前,王银香一家搬到新村,现在每天傍晚,她都会在自家前院为花草浇水。

  王银香的两个女儿,一个住在葛店,一个住在武汉,她们隔三岔五就会回家看望老人。“她们都有小车,回家很方便,日子过得也不错,我们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啦!”王银香满脸堆着幸福。

  在电厂新村中央有一所黄矶幼儿园,这里托管着附近村民的300多个孩子,40多名教职员工中一半是黄矶村村民。“村民经过培训后,有的做了保育员,有的当上了校车司机。在这里工作,他们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兼顾家庭。”幼儿园园长黄永民说,孩子就近入学、村民就近上班,大家都很满意。

  此外,电厂新村内,现代化的小学、卫生室、村级文化娱乐中心、农家书屋、篮球场等设施应有尽有,村民享受着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幸福生活。

  远处传来阵阵放学铃声,不一会儿,几名活泼可爱的儿童来到村中央广场玩耍嬉闹,在他们身上,大家看到了黄矶村的未来……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电厂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村级经济基础。结合开发区产业布局,依托政府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渠道,满足群众的就业需求,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谈起未来,村党总支书记佘万年信心满怀。

  记者感言

  为支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不少农民变身“新市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他们一开始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上普遍缺乏门路。但要看到,社会发展带来阵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机遇。只要解放思想,不等不靠,靠双手勤劳致富,再加上政府的帮扶政策,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激流勇进。

  全媒体记者 陈振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