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吴都大地,处处涌动着咬定目标、迎难而上的攻坚热潮。站在新的起点,鄂州正高扬奋斗之帆、紧握奋斗之桨,以昂扬的姿态奋进新时代,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崭新篇章。
昨日,中共鄂州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在市会议中心召开。这是全市奋进新发展阶段的“路线图”,是创造更加美好明天的“动员令”。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鄂州市委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鄂州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市委常委会向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书面报告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一核、两极、多点支撑”……锚定“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发展定位,以武汉、鄂州同城化为突破口,建设“便捷、创新、开放、共享、绿色、活力”现代化城市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积极构建‘一廊两带’多层次创新空间。”
“培育打造1个千亿级、5个五百亿级、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争取市域铁路纳入航空货运‘双枢纽’战略规划。”
“深化与黄冈、黄石战略合作,实现竞合抱团、优势互补。”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城两地三区四带’都市农业产业布局。”
“构筑‘三干四轨六专’铁路网、‘四横三纵两联’高速公路网、‘五横六纵七联’普通干线公路网、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和四通八达的民用航空运输网,推进‘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无缝衔接。”
……
“武鄂同城、城乡融合”,是省委赋予鄂州的重大使命,对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武鄂同城化”提出了殷切期望,鄂州将深度嵌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切实担负起“突破口”的重任,就必须处理好“同”和“异”的关系,在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中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才能优势互补、相互支撑,才能整合利益、实现共赢。
《实施意见》聚焦“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鄂州将以开放的思维、前瞻的视野,努力在交通上优化提升、适度超前,产业上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民生上互通互认、率先破题,以差异化发展厚植区域比较优势,让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实至名归、名副其实。
市委全会提出,要聚力科技创新驱动,催生高质量发展动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伟志表示,全市科技部门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谋划打好科技强市持久战、武鄂科技同兴主动战、高新区创建攻坚战“三大战役”,以思想破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突围,实现科技创新工作新发展。推进建设科技企业倍增工程、创新载体培育工程、政策引领激励工程“三项工程”,以资源集聚补齐短板弱项,实现科技基础能力新提升。锚定实现走校进所、科技招商、科技金融“三个突破”,以重点工作带动整体提升,实现创新环境新格局。
市委全会提出,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严建国表示,要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产业链提升工程、技改提能工程和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数字产业布局,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工程,实施数字产业化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化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我市作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光谷科创大走廊“桥头堡”的作用,为工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市委全会提出,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市委候补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斌表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将围绕“一城两地三区四带”都市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围绕现代种业、武昌鱼、生猪等3条产业链,绘就立足临空经济区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一体化园区的蓝图。按照“研发+基地试验+专业村展示+龙头企业包装销售”模式,聚力打造华容区现代种业产业链;按照“养殖+旅游+深加工+品牌销售”模式,聚力打造鄂城区武昌鱼产业链;按照“饲料+养殖+深加工+餐桌”模式,聚力打造鄂城区生猪产业链。
市委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赋予鄂州“武鄂同城、城乡融合”的发展定位,构建“一核两极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宏发表示,全市发改部门将奋力攻坚武鄂同城“动力源”,全面加强与武汉市各类规划的对接协同,重点推进武鄂市域铁路、机场高铁等项目规划实施,畅通城市发展血脉,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做强差异化发展长板,在同城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攻坚项目建设“主战场”,按照“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要求,持续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拉练,以项目建设之进撑起高质量发展之稳。奋力攻坚营商环境“生命线”,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抓紧抓好省政府《中小微企业降成本若干措施》的贯彻落实,积极争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以更好的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记者 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