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区战疫不松手 战贫不停步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4-14 语音:播放

  四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百花飘香。

  田野上,一垄垄油菜花黄澄澄,一厢厢菜苗绿油油,一排排机械响声隆隆;田地里,戴口罩,不唠嗑,分时下地,分散干活。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鄂城大地上的“新式春耕”不误防疫不误春。
 
  农机作业智慧种地提效率
  汀祖镇白雉山山脚下,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成片金黄的油菜花,憧憬着金色的希望。
  在不远处的杨王村,绘明家庭农场负责人杨绘明驾驶着一辆多功能拖拉机翻耕水田。
  “稻田耕整4遍后就可以播种中稻了,不误农时。”杨绘明颇有信心地说,“只要天气好,今年丰收增产不成问题。”
  2011年,在外做生意的杨绘明回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其中410亩水稻、30亩湘莲、10亩鱼塘、500余亩生态养猪场。
  “去年,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开展稻麦连作,作业服务面积5200余亩,按照每亩利润300元至400元计算,利润超过100万元。”杨绘明说,智慧种地很省心,不少农民成了他的老客户。
  种好了自家的地,不忘记别家的田。疫情防控期间,绘明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帮助周边的贫困户和缺劳力户开展机种、机插等农业生产服务。
  不负春光,不误农时。田野里,随处可见农民劳作的身影,农机轰鸣声不绝于耳,被翻耕的泥土清香扑鼻。
  “错峰下田、分散干活”,农户外出劳作前,先测量体温,戴好口罩,按照村里安排的时间,分时段下田作业。凤凰村村支书说。
  面对疫情,汀祖镇政府及早着手,全力抓好农资储备,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全力当好“农保姆”。同时引导村民分散种植,督促农户在春耕生产时做好自身防护措施,使春耕不误农时,防疫不落半步。
  “送口罩、送医用酒精、送柴油、送种子……他们缺什么,我们就帮忙补什么,千方百计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汀祖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仁舟说。
  “疫情防控要做好,农事也耽误不得,农场每天都对农机消毒,农机手都要测体温、戴口罩。”杨绘明说。
  自2月底以来,鄂城区成立3个专班,对6个乡镇、2个街办的200多家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复工复产情况进行摸底,积极组织储备种子20万斤、农膜10吨、农药10吨、肥料1500吨,指定25家农资经营户(城区13家、乡镇12家)提供农资集中采购和配送服务。与此同时,一对一帮助种植户解决资金难问题,全天候开展线上线下农业技术指导,切实做到防疫春耕“两手抓、两不误”。
  截至目前,全区有28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复工复产,其中包括3家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4家市级家庭农场和13家市级龙头企业。
  产销对接脱贫致富有盼头
  疫情之下,各个行业的生存发展都面临着考验。鄂城区如何变危为机?
  疫情期间,正值冬春鱼和莲藕上市季节。而在1月26日,全市中心城区实行机动车禁止通行,水产蔬菜流通不畅。
  鱼儿销不出去,鱼苗运不回来,怎么办?蔬菜错过农时,不及时销售就要烂在地里。这些,都让养殖户愁上心头。
  鄂城区通过走访摸排,全区逾百家水产基地压塘鲜鱼近500万斤。
  收集到情况后,鄂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协调办理了通行证,打通了快速通道,最大限度保障农产品运输。
  同时,协调解决销售难问题,会同杜山镇唐墩果园水产专业合作社、东港明天生态园专业合作社、花湖昌盛专业合作社等6家规模合作社,确定提供鲜鱼进主城区33个社区 、800个小区的配送套餐方案,尽力减轻养殖户的负担。
  3月13日,春光明媚,花湖昌盛专业合作社水产基地,鱼儿蹿跳,水花飞溅。8名身穿防水连体裤的村民,将一网网活蹦乱跳的鱼儿打捞上岸。
  抬筐、过秤、分拣……村民们按照订单进行搭配,打包装车。“为保证鱼的新鲜度,村民们每天早上6时开始下网,上午捕捞、分装,下午配送,有时订单较多,村民们要忙到晚上11时,以确保当天将鲜鱼送到居民手中。”合作社负责人梅甫良说。
  “来,帮抬下鱼筐。”看着鱼筐里活蹦乱跳的鱼儿,贫困户周先军咧着嘴笑。
  52岁的周先军,曾是八庙村贫困户,患有膀胱癌,常年吃药化疗。两个孩子在上学,家里靠妻子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
  在村“两委”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获得免息贷款5万元,加入昌盛合作社搞养殖,养鱼养虾。每天,他在合作社里割草、喂食、拉网。每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加上年底分红。“疫情期间,合作社带动养殖户一起销售,解决了鱼卖不出去的难题。”周先军说。
  自3月6日起,鄂城区先后推出40元、80元和100元等16种“鲜鱼套餐”,对主城区33个社区进行配送。同时,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组建了水产品保供产销对接群,集中统一发布供求信息,确保产销信息对接通畅。
  疫情期间,全区销售鲜鱼近4万斤,销售莲藕30万斤。同时,该区还组织每天近20吨蔬菜配送进超市,花湖镇镇村两级正在密切联系黄石和鄂州批发市场及电商,帮助销售滞销的70万斤莲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复工复产企业77家,吸呐贫困户就近就业近300人。
  “隔空”传技多方挖潜保增收
  “我们家的小麦叶子上出现了斑点,是不是‘病’了?”
  “拍张图片传来看看。”
  “我家小麦地里杂草茂盛,能用药吗?”
  “施用氯氟吡乙酸,一亩地用50毫升,多兑点水。”
  ……
  3月15日,鄂城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在开展视频直播教学时,解答了3位种植大户的问题。
  春日胜黄金,农时不等人。疫情之下,专家不能到田间指导农业生产,鄂城区建立了农民合作社微信平台群,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拿不准或诊断不出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视频求助,“坐诊”专家有针对性开出“方子”。
  线上服务、视频培训、微信平台远程指导……一系列的创新,把面对面的农技服务变为指尖上零距离指导。
  汀祖镇凤凰村,每天可见躬身而作的农民。村干部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春耕生产。他们正在齐心协力,共同精心下好春耕生产这盘必胜棋。
  鄂州市欣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1500余万元,在汀祖镇和泽林镇种植中药材,共流转2000亩土地,其中凤凰村980亩、华伍村410亩、杨岗村80亩、陈桥村410亩,主要种植连翘、白芍、白术、红丹参、蕲艾、何首乌等十几个品种。
  凤凰村村民刘春利,爹爹婆婆年数已高,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一双儿女在上学,家庭十分困难。这些年,她一直在江西打小工,今年回家过年后,因为疫情,一直没能返岗。在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她顺利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每天可以拿到80元工钱。
  “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前段时间,我还申请了一笔贷款,等批下来后我准备承包点土地,尝试种植花卉。”刘春利笑眯眯地向记者透露她的致富计划。
  “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事做,还真要感谢村里。”与刘春利一样,谢东梅等7名返乡滞留贫困群众,也顺利到欣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上班。
  “2019年,合作社共向村民发放务工工资150余万元,数百户村民受益,其中,贫困户占20%。今年我们有信心继续为百姓务工增收贡献一份力量。”合作社负责人刘兴龙坚定地说。
  杨王村村民杨敦军,妻子痛风,常年吃药。省吃俭用的他,供儿子上了大学。“这几年,政府先后安排我做过森林防护员和市级文物看护员,对我的关照实在太多,令我太感动了!”杨敦军感激地说。
  “我年纪大了,没办法从事重体力活。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从事公益性岗位,生活有保障心里也有底。”3月初,杨敦军又成为村里河湖库保洁员,负责白沙港沿港环境卫生。
  目前,鄂城区有400余名生态公益岗贫困群众上岗工作。
  “公益性岗位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目前全镇已设立调解员、巡护员、光伏电站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能有效激发大伙儿想干活、想致富的内生动力。”汀祖镇镇长吴敏说。
  除原有公益性岗位外,疫情期间,鄂城区各地还结合防疫消杀、巡查值守、宣传疏导等安排临时性岗位,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排查,统筹谋划,分类施策,抓实做细贫困户就业帮扶工作,确保贫困户今年收入不减,实现脱贫增收。”鄂城区扶贫办负责人刘文俊说。
  记者 戴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