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井为何不姓杨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9-25 语音:播放

  □张光明

  沼山镇杨井村,原本是张家大屋,为何改姓“杨”名“井”?这里有一段历史传说。

  元末天下大乱,人们四处求生。有一张姓人家,由江西辗转来到梁子湖畔,依山朝南而居。到了明朝中期,张姓人家已繁衍成一个丰衣足食、屋宇成片、一百多号人口的大家庭,时称“张家大屋”。

  明朝崇祯末年,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旱持续了五六年。张家尽管家道殷实,但也架不住这持久的天灾,日子渐渐有些捉襟见肘。特别是饮水,村西南的那口吃水塘日渐干涸,张家人挖了又挖,可那一点水确实不够这一大家子人饮用。

  一天中午,张家太老夫人指挥儿媳、孙媳们做好午饭,并将余下的一点水放进几个碗里,准备给干活的人回来解渴。

  这时,村口来了一个老道,只见这道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唇口皲裂、面色蜡黄。张家太老夫人一见这人定是饥渴所致,连忙招呼几位年纪稍长的曾孙将道人扶进屋内,并亲手端上一碗水,道人一见到水,夺过便喝,一口见底。

  见太老夫人要开口询问,道人抢先说道:“可否再来一碗?”太老夫人本想拒绝,见道人如此可怜,于心不忍,又端上一碗,这碗水道人喝得很慢,似在品尝佳茗。道人喝完起身,向太老夫人深深一揖,说道:“贫道自四川青城山而来,往龙虎山求道访友,一路艰辛困顿,又遭如此千年大旱饥渴难耐,命悬一线,幸得您仁慈救助,功德无量!功德无量!”说完又向太老夫人行了一揖。

  时值午饭当口,张家人便盛情邀请道人入席用餐,酒足饭饱之后,道人面对端坐堂中的张家太老夫人又是深深一揖,礼毕说道:“良善人家必有后福,老太太及膝下子孙如此仁善,不该受这干涸之苦,贫道得太老夫人两碗活命之水,当还张家两处万世不绝之甘泉。”

  众人听闻满脸疑惑,道人转身指着门外向大家解释:“张家大门正南五十丈处有一眼甘泉,凿开后可供万余人饮用,万世不绝。贫道进村时见干涸的河边有几棵柳树,请速派人去取些树枝回来。”

  见道人说得如此认真,大家不得不信。有腿脚勤快的后生前往河边去取树枝,其余人各自拿着工具跟随道人向门外走去。

  不一会儿,树枝取回来了,道人手持柳枝,口中念念有词。礼毕,道人将手中柳枝一一插在地上说:“请众位多出力气,在今晚启明星升起之前,挖到一丈开外,便有甘泉涌出。”

  20多位身强力壮的后生,一字排开,几个时辰下来,当掘进一丈余深时,便见岩石,清扫干净后,才见泉水涌出。过了一会儿,泉水漫过了脚背,道人对张家当家长子说:“垒石为井,吃洗两用,恒温恒福,涓涓不绝,请尽快安排人沿两坑四壁垒石筑埂以保万年。”

  又过2个时辰,井壁堤埂已垒好,泉水也很快涨至井沿,大家纷纷捧水品尝,甘甜无比,令人神清气爽。

  此刻,家家老小恳请道人为此井赐名,道人说:“虽言柳枝播甘露,若叫‘柳井’太直太白,不好!自隋朝以来,官家赐柳为‘杨’姓,此井称为‘杨井’可好?”众人一听,无不拍手称好。

  这天,张家盛宴款待道人,并得知道人俗家姓雷,少小出家,潜心问道。宴毕,道人起身告辞,张家人举家欢送,行至井边,道人说:“我言送张家两眼甘泉,此为一眼,还有一眼泉尚在离此井一里地处。”

  离井一里地处,正是张家自家田地。按道人所指,井很快挖好,泉水涌出来了。人们正要请道人为此井命名时,道人已不见踪影。张家长子说道:“道长一日之内赐我张家两眼甘泉,此恩不可不记,此井就叫‘雷公井’吧。”

  后来,“杨井”之名慢慢取代了“张家大屋”。时至今日,“杨井”不仅是自然村的名字,还是如今行政村的村名,而“张家大屋”只是在族内相称。 (主编 夏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