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叶家渎码头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9-15 语音:播放

  □ 程国胜

  樊口境内有一个地名叫“叶渎路”,此处历史上曾是一座古码头,称为叶家渎码头,伴码头而形成的集市“合面街”现已变成住宅小区。

  叶家渎码头位于杜山村与旭光村临界的旭光大道和四海湖大道交汇处,东邻吉祥寺,南滨青天湖,北接薛家沟,西依殷家富铁铺岭。

  叶家渎原为青天湖天然湖汊,海拔为17米,是青天湖水域最低处。因常年积水,盛产荷花莲藕,俗称“荷叶兜”,后异化为叶家渎,叶家渎建湾历史至少有300年以上。

  过去,青天湖为樊湖水系,水满时平均3~5米深,湖岸湖汊众多,下坡乘船,靠岸系缆绳是湖区司空见惯的事。

  在青天湖周边随便下湖,扬帆往南可直达三山、保安、金牛;往西经峒山,可到鸭儿湖、梁子湖区、江夏;往西北水路,可直抵脉岭、豹澥 、武昌城。

  据长年行船的老人讲,从樊湖水道往返于汉口,要比从长江上往返最少可缩短两天的路程。因此,历代官府商客都将樊湖视为沟通东西长江的首选要道,也是往返洞庭、鄱阳等地渔民,进入樊湖捕鱼作业的最佳途径。

  早在三国孙权驻军樊口期间,青天湖就是孙吴水军操练西进樊湖的起埠地。至南北朝时,叶家渎水埠街市已初具雏形,官方民间过往船只都在此停泊。为了方便过往商客祈祷“一帆风顺”,一些善良的信女便在码头附近建了一座草庵,常年有高僧在此主持,也留下了“吉祥梦”的传说。

  青天湖水道四通八达,极大方便了樊口与樊湖“三畈”(即牛山湖、鸭儿湖、红莲湖一带)的人员流动和货物进出。西洋畈上百个村湾的农副产品、水产品都是经叶家渎转运到樊口行销至各地,一些日用百货也是由樊口经叶家渎转运到湖区销至百姓手中。人们上街下县、走亲串友,同样是乘船经由叶家渎往返于城乡之间。

  明清时期,叶家渎码头集市已初具规模,南来北往的商机,让一些相关行业应运而生。茅舍竹寮、茶馆酒肆、匠铺作坊、牌铺典当、百货糕点、油炸熟食、鱼市肉店、旅店、药店、轿铺、理发、修补、娱乐等行业应有尽有。

  那时,官绅富庶、贩夫走卒、商贾名流等混杂于码头。据老人讲,那时,每天停靠码头的船最少百余条,最多时有200多条,成天帆船穿梭,人员往来不断,特别是逢年过节,集市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到民国初年,叶家渎集市已形成100多米长的“合面街”,长街人头攒动,昼夜不息。故,叶家渎曾一时有“小汉口”的美称。

  自1926年吴兆麟在樊口筑堤建闸后,江湖隔断,湖区货物只能通过樊口大堤转运,才能往返于外江内河。故,樊口坝上便成为新的商品转运集散地。

  即便如此,这时的叶家渎码头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每天货物进出,主要靠人力挑夫从叶家渎码头转运到樊口。

  新中国成立后,叶家渎码头集市一直延续到1954年,因码头遭洪水损毁,后又重建集市。1955年后,因内湖水位降低,湖区滩涂陆路逐渐贯通,人们可以步行到达樊口,船运逐年减少。故,码头集市每况愈下。

  1957年后,薛家沟拓宽疏浚,原西洋畈蒲团等地船只可直达樊口,加之樊蒲公路开通运营。故,叶家渎码头随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街面集市因人少生意清淡逐渐消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