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波斯玻璃碗漂洋过海到吴都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4-12 语音:播放

  □ 刘铭

鄂州出土的磨花玻璃碗

宁夏固原出土的磨花玻璃碗

  在鄂州博物馆,收藏着一只磨花玻璃碗,侈口,折沿,颈部微收,球形腹,圜底。玻璃碗的腹部与圜底均有圆形装饰,自上而下是四圈圆形的联珠纹,其中腹部三圈由三组凹弦纹间隔。整个器物的纹饰经过抛光,留有清晰可见的磨痕,透明度低,具有典型的域外特色。

  这个有着“洋”外表的玻璃碗,是怎么出现在吴王故都鄂州的?

  1978年,鄂城钢铁厂一处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座西晋古墓,这只磨花玻璃碗就是在此墓出土。

  无独有偶。1983年,宁夏固原市南郊乡深沟村北周将领李贤夫妇合葬墓也出土了一只磨花玻璃碗。这只玻璃碗略小于鄂州那一只,平口,球形腹,腹部上下错位排列着两周凸边心的饼形装饰。

  两只碗虽然造型上有所区别,但都是钙钠玻璃材质,呈碧绿色,内含小气泡。这种玻璃碗是无模制作而成,其纹饰是成型冷却后,再经砂轮打磨出来的。结合形制来看,两只玻璃碗同属波斯萨珊王朝(公元3—7世纪)的器物。

  也就是说,鄂钢建设工地西晋古墓里的这只磨花玻璃碗已在鄂州沉睡了1700余年。它是怎样由遥远的两河流域到长江之滨?

  公元前16世纪,玻璃制作技术已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大约公元1世纪或稍早时期,玻璃磨花技术便在古罗马出现,以生产碗、高脚杯、长明灯为主。后来逐步向北和向东传播,在黑海北岸港口、莱茵河地区、波斯萨珊等地,先后出现磨花玻璃器制作中心,制品各具特色。

  与之相对应的,正是我国的魏晋时期。当时,那些来自古埃及、罗马、波斯的高级玻璃器皿比黄金还要珍贵,一些王公贵族斗富,往往会拿出玻璃器皿显示其富有。有的人死后,还会作为心爱之物陪葬。

  虽然这两只磨花玻璃碗都产自波斯萨珊王朝,但来到中国的渠道不一样。考证发现,宁夏固原的玻璃碗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西亚、中亚、新疆、甘肃等地输入。而湖北鄂州的玻璃碗是由海路输入过来,具体路线是从波斯经海路到东南亚国家,穿过马六甲海峡,向东北来到南方沿海的交州、广州,再沿着东南海岸线,进入长江水道,到达吴国的都城建业或武昌(鄂州)。

  古老的丝绸之路分为陆路和海路,陆路起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而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商周,形成于秦汉,到了三国时期,又是一个世界航海史上的高峰,早于明代郑和下西洋一千余年。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武昌(鄂州)建都。这里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南岸重要的天然良港,水运条件极为优越,为东吴的重要军事港口与造船基地。东吴初建时,拥有船舰5000余艘,最大楼船上下5层,可载3000名士兵,而孙权乘坐的“飞云”“盖海”等大船更是雄伟壮观。

  孙权是一个具有强烈海洋意识的帝王,他所统率的舰队,不仅在江河湖海纵横捭阖,而且将视线瞄向了海外,多次远涉重洋,既是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加强贸易往来,增强东吴的实力。虽然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远涉重洋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如史书所述,死伤者“十之八九”,也没有阻挡孙权迈向海洋的脚步。

  根据范文澜版《中国通史》记载,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所组织的几次大规模航海,人数都在万人以上,最多达3万人,先后到达东南沿海多地及东南亚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东吴船队出洋的盛况是前所未有的。

  东吴灭亡时,西晋接收了东吴水军战舰5000艘,延续了前人的航海事业,船队经东南亚,到达波斯,远至欧洲罗马帝国,与沿途国家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十分频繁。

  可见,魏晋时期,古武昌(鄂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从武昌(鄂州)出发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加强了我国和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与共同发展。

  透过这只波斯玻璃碗折射出的光芒,展开想象的翅膀。1700多年前,在中国的北方,大漠之上,古道西风,驼铃声声,羌笛悠悠,商队往来不绝。在中国的南方,长江水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商贾云集,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一条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宛如两条腾飞的巨龙,为中国带来了繁荣昌盛。出现在鄂州和固原的两个古波斯萨珊王朝的磨花玻璃碗,则宛如两朵盛开的莲花,至今仍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