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湖治水:百年夙愿终成真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4-10 语音:播放
编者按
  40年前,兴修樊口大闸和樊口泵站的时候,不论是开挖和回填,均是通过人员施工,并投入数千万人工历时数年才兴建起来。
  那时候的场景,对老一辈人来说,至今叫人难忘。
  如何让梁子湖之水由“忧”变“优”,是鄂州百万人民的百年夙愿。2018年12月8日,随着民信二闸和樊口二站的同时动工兴建,这百年夙愿终于要实现了。这2项工程建设,没有曾经千军万马的火热场面,静悄悄的背后却有着不平静的经历,可以说,这是我市特有的水文化。
  一道闸,驯服肆虐洪水
  梁子湖流域涵盖鄂州市、武汉市江夏区、咸宁市咸安区和大冶市,流域面积达3265公里。历史上,梁子湖与长江自然相通,湖周边居民占据的是高埠,那时人与水的矛盾还不是十分突出。
  清代以来,从黄柏山到粑铺沿江,居民们为了生存,均筑成围堤以保护家园,但遇长江发生较大洪水时,长港与长江仍自然相通,江水、湖水同时上涨,虽然沿江筑有堤防,田园、庐舍仍不保。
  1923年至1926年,辛亥革命元勋、鄂城籍人吴兆麟奉湖北省督军肖耀南之命督理樊口堤闸,同期建成民信闸和民生闸,并培修加固沿江干堤(即粑铺大堤),至此,才将梁子湖与长江完全阻隔,使内湖垦殖线大大降低,从而增加保收面积和新垦面积各30万亩。
  由于新开垦的湖田头几年均免征公粮,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如江夏的山坡、土地堂一带,不但吸引本省的农民,还吸引了河南的农民来此开荒种田。鄂州的长港两岸、蒲团一片,不仅吸引境内的葛店、华容、燕矶的农民,而且还接纳了大批的黄冈人。
  1949年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人们安居乐业,人口也成几何级数上升,原有耕地生产的粮食,除了完成额定的国家公粮和余粮外,剩下来的粮食填饱肚子尚有困难。
  一条运河,中途夭折停工
  由于江夏、大冶(咸宁县没有湖水面)均处在梁子湖的上游,鄂城县(今鄂州市)处在梁子湖的下游,故历史上鄂城县有“水袋子”之称。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年的省地县都在动脑筋,后来由时任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张体学亲自决策:在樊口先建闸(以自排为主),后建站(以电排为辅),同时开挖一条从咸宁高河至樊口的人工运河,设想使梁子湖高河流域880平方公里的汛期洪水不入梁子湖,通过运河实现高水排放,直达长江。
  据此决策,鄂城县倾全县之力,于1972年建成樊口大闸;于1980年建成樊口泵站;人工运河开挖到三山湖边,因为规划不成熟,遂中途停工。
  就在樊口劈山建闸、建站和开挖运河的同时,内湖也掀起了围湖垦殖的高潮:在鸭儿湖流域有垱网湖、下大湖、扇子湖、曹家湖、上下汤家湖、上下鱼湖、四海湖、瓜圻塘等垦区;在三山湖流域有碧石湖、火烧坝、愚公湖、范家坝等垦区;在梁子湖本湖有东井大围、前海、鲁家湖、涂镇湖等垦区。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鄂城县在梁子湖流域围湖垦殖面积约30万亩,其中不含前期被长港农场围垦的峒山湖、天井畈、小南湖等2万多亩。
  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其中以鸭儿湖最突出:当18米水位时,1953年湖水面积达156平方公里,相应湖容2.77亿立方米;历经围垦后,1980年湖面仅存54.5平方公里,相应湖容1.027亿立方米。湖面锐减65.1%,湖容锐减63%。
  因此,凡遇丰水年份,虽有樊口泵站提排出江,但仍有围垸漫堤和溃口的记载。
  一声起爆,退圩续写治水新故事
  2014年11月25日,一声起爆,涂镇湖退圩还湖工程正式启动。大堤两端各开挖390米,堤脚一直挖到湖底,开挖土方全部运至大堤中段,大堤中段建成人工岛,此处将逐步建成景观带。
  其实,涂镇湖围垸自建成之日起,便有了退田还湖的动议。当初,鄂城县14个公社的劳动力进行会战,历时2年多才将涂镇湖围堤建成。没想到,建成后,围堤切断了沙咀、土桥、下阳等9座泵站的抗旱水源,造成1.98万亩农田缺水抗旱,围垸内的农田若遇丰水年景,收获的作物还不够排涝电费。
  随着梁子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继涂镇湖退圩还湖工程之后,鸭儿湖流域的曹家湖和垱网湖、三山湖流域的愚公湖、梁子湖本湖的前海和汪家湖等多处退圩还湖。
  这些围垸,少则数千亩,多则万余亩,人们在围垸内种植、养殖,还有居民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不论退田、退塘,都是难以割舍的事情,还有部分居民需要永远迁移,其工作量可想而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将这么多的围垸实现永久性退圩还湖,足见市委、市政府的胆识和担当。
  人水和谐共处,长治久安,仅有内湖退圩还湖是不够的。经过我市多年争取,在樊口兴建民信二闸和樊口二站终于获准建设,前者取代民信闸(老民信闸因年久失修,仅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留),担负起鸭儿湖的排灌功能,樊口二站则配合樊口泵站统一运用,将汛期内湖的水提排出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