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台山上的红房子往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5-26 语音:播放

  □樊小庆

作者摄于2010年

  雨台山其实是西山的延伸,一个高出大西门广场约10米的山包,位置大致从十字街与江碧路交叉口起往北,与濒江的小山包连在一起。60年前,那里曾新建起一片红墙、红瓦的红房子,成为当时鄂州城里最早、最好的建筑之一。

  其实,处在原生态时期的雨台山很美,茂密的树林中常有飞禽出没,山上还有很多的柑橘树、枇杷树等果树,算得上是本地一个时期的“花果山”。

  1949年10月,大冶地委、大冶专署和大冶军分区成立后驻鄂城,若大个地区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办公场地和一定的生活设施。遗憾的是,那时寻遍城区,没有现存的地方可用,城里比较适合办公的建筑就两处:一是杜公馆(即后来的跃进旅社),二是天主教堂。

  再三权衡,只好决定觅地新建。

  一番勘察后,决策者们相中了长江边还很荒凉的雨台山,即现在的建设街西与江碧路交叉处以北,就在这里建办公楼和干部住房及医院、礼堂等。同时,鄂城县政府办公大院也动工兴建,地址紧挨着地区建房的地块,即现在的建设街西与江碧路交叉处南(现八一钢铁厂职工宿舍区)。

  工程是在1951年春动工,不到1年时间,30多栋青砖墙(后来刷为红色)、红瓦盖顶的平房修建完成,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大冶地委和专署办公房群。

  这个建筑群的风格偏于西式,红瓦斜拱 劵顶,窗户上下的墙体有突出的“墙线”,并建有悬空六七十厘米的架空层。这些建筑或为一大间,或为两大间、三间为一个组合单元,这类结构式样就是到现在也不落后。为了节省建筑材料,将县城古城墙拆掉,利用城墙上拆下来的石头作为房屋的基脚和大院围墙用料。室内吊顶天花板,架空层地面上铺有坚实的木板,人在上面行走时发出“笃笃”声,甚为悦耳。每个建筑东西两端的墙面正上方屋檐下,均有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圆形通风口。下面的架空层与上面通风口的设计搭配甚为科学,这一利用建筑本身的设计,使山上潮湿的空气能够上下流动,有效带走了湿气,起到了防潮作用。

  不过,大冶地区行署机构在这里办公的时间不长。1952年,大冶军分区、大冶地委和专署撤销迁走,这里便给了同年成立的黄冈地区卫生学校。该校在燕矶成立,1958年搬迁到黄州老城区,1960年才正式迁入雨台山。从此,这里便成了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

  1972年,因形势需要,黄冈卫校全部迁往罗田三里畈,这里留给了鄂钢建设职工宿舍和医院。而鄂城县的办公大院则留给八一钢铁厂建设职工宿舍和宾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