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店湖泊名称初考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3-10 语音:播放

□ 黄汉昌

  段店境域得天独厚,万里长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将段店拥入怀中,这里慢慢形成了天然湖泊。特别是碛矶湖,历史上与长江互通,《武昌县志》载,碛矶在县西四十五里。

  因湖的影响较大,各种史书上对碛矶湖均有记载。不过,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版本,使碛矶湖的湖名出现误差,难以统一。

  据《武昌县志》载:“《于役志》作漆矶。《入蜀志》作戚碛。《王梅溪集》作七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湖习惯称“七矶湖”,一来写起来简单,二来通俗,易于使用。

  那么,正确的湖名叫什么?首先,碛矶湖周边的王姓、张姓、李姓等姓氏家谱上,均记载湖名为碛矶湖。

  《武昌县志》载:“(熊志)案,碛矶在县西四十五里。”史志上注明湖的位置的同时,明确将湖称为碛矶湖。志载,碛矶湖名字的出处来自《一统志》:在碛矶湖口,以石矶横截湍流,故名。

  《一统志》对此湖名的来历,作出了简要阐述:一是碛矶湖位于长江边,与长江共于一水,可直通长江。二是与长江相接的湖口,因入江水流湍急,便横铺石矶以截流,便以石取名“碛矶湖”。

  明《寿昌乘》记载,上碛矶在郡西。上碛矶湖口旧经以石碛横截湍流,名之江流险绝处也。可见,明《寿昌乘》对碛矶湖名字的出处,与《武昌县志》相同。

碛矶湖全景 何景星摄

  据《新华字典》释义,碛,为沙石积成的浅滩。由此可推断为,碛矶湖口有沙石横截故而得名。可是,后来湖名为何又有出入呢?

  查史料发现,的确事出有因。宋代宰相王十朋赴任时,经三峡到碛矶湖入江,因此,《武昌县志》记载——“宋王十朋《七矶》诗:江上风波恶,江中洲渚多。回头三峡远,转盼七矶过。”

  王十朋,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曾任秘书郎等要职。一代重臣经过碛矶湖时写下这首名诗,其诗中的“七矶”,当然对碛矶湖的湖名有着很大影响。

  清代诗人顾景星《七矶雨通夜》诗:“病自连三月,风霜复见侵。孤舟一夜雨,惨淡百年心。戍火江村黑,山钟落叶声。神交宁料我,袱被此哀吟。”

  顾景星是清代大文学家、明末贡生,因清入关,一直称病不就。可巧,这位文学大师经过碛矶湖北写诗时,其诗名中也用了“七矶”。

  又巧的是,《于役志》作“漆矶”。《入蜀志》作“戚碛”。在这样著名的史书中,所记载有湖名,也许是受到“七矶”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在大集体时期,碛矶湖周边的生产大队和小队,不论是报告、表格,只要涉及湖的,多称之为“七矶湖”。可见,“七矶湖”名字的影响有多深远。

  但是,如果对以上三个湖名进行比较,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即湖名中的“漆”“七”“戚”,与真正的湖名中的“碛”,均为近音字。王十朋是浙江温州人,顾景星是湖北蕲春人,或许是他们念“碛”字时发音有误。所以,《王梅溪集》一书对有些史志上的湖名,作出了“均误”的判断。

  那么,段店湖泊的名称之源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碛湖矶”当是源头。

  现在,段店绝大多数村分布在碛矶湖等湖的周围,如湖东岸有中咀村,南岸是庄屋村、百席村,西岸是刘弄村,北边是四份村和罗湖村。可以说,沿湖四周居住的村民横跨两镇。

  碛矶湖自然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左右,年平均水温,有7个月高于15.5摄氏度,全湖很少出现封冻。据调查,上世纪50年代以前,冬天的湖面上会出现封冻,往后,年均气温上升,其湖面冰冻逐渐减少。但总体分析,湖水水温变化上基本与陆地相适应。因湖周边全部是山冈冲田,均为自然形态,湖水清澈,无污染,为国家二级水质,可直接饮用。

  碛矶湖的物产十分丰富。一是水生植物有藕等品种。二是有水蛇等爬行类。三是有野兔等兽类。四是有喜鹊等飞禽类。五是水产品繁多。六是昆虫类。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边的村民只要有空闲时间,便在腰间系个鱼篓,下湖捞鱼摸虾,再将捕到的鱼虾送到段店街上卖,也有的人家将捕获的鱼虾,美滋滋饱尝一顿。

  碛矶湖周边的许多湖湾,种植的藕又粗又长,十分可口。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中,是碛矶湖的藕,帮助了湖区人渡过了饥荒!

  可以说,碛矶湖滋养着湖周边的村民,周边村民也非常热爱碛矶湖。虽然每到汛期,湖水上涨,湖边农田变成一片泽国,但这并不影响村民对湖的深厚感情。只要湖边有溃口,他们会及时填好。

  多年来,湖养人,人爱湖,实现人湖共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