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矶嵩山百节龙“醒”了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7-11-08 语音:播放
燕矶嵩山百节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月15日上午,燕矶镇嵩山寺门前人头攒动,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奠基暨第24届嵩山百节龙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如今,沉睡了近10年的嵩山百节龙“醒”了。这条百节龙灯有着500人的阵容、425.58米的长度,曾成功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1.给百节龙安个“家”
  “嵩山百节龙首创于明天启二年,距今近400年的历史了。”省级非遗传承人严基树说,“现在,我们将建成博物馆,给嵩山百节龙安个‘家’。”当日10点28分,嵩山百节龙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
  嵩山百节龙,是嵩山村严家畈湾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传统特大型龙灯巡游民俗活动。
  相传,宋朝末期,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湾先祖从江西迁至燕矶,被黄家招为次婿。当时江河泛滥,每年水患不断,相传有一黄龙长百余丈,从天而降潜入该地黄湖(现叫龙塘),是为吉祥。严家先祖率众拜祭,并立下承诺,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必扎百节龙灯祭谢神龙。后来,当地连年丰多欠少,扎百节龙巡游祭祀的风俗便流传下来。改革开放以来,每隔5至10年举行一次。
  “从1986年至2008年,嵩山百节龙连续举办了5届,每届都受到村民的积极拥护。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征集了许多与百节龙有关的民俗文物,如龙头、土织布机、木制犁等,至今已征集200多件。”严基树介绍,“博物馆建成后,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嵩山百节龙,百节龙的文化也会进一步传播出去。”
  据了解,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预计一个月内建成。
  2.家农户出力扎龙灯
  “嵩山百节龙共101节、总长425.58米,每届游玩,需组成500人的玩灯队伍。”严基树说,“如此庞大的队伍,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整村人的心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将这个活动办好。”本届嵩山百节龙理事会还专门制作同意书,家家户户上门走访,征求严家畈湾村民们的意见,最后严家畈湾4个组280户全部通过。
  众人拾柴火焰高。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办好这个活动,群众自筹资金20余万元,其中,仅严春喜一家就出资5万元。
  “就是想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让嵩山百节龙越办越好,创建出我们的文化品牌。”严春喜说道。此外,嵩山百节龙在制作过程中所需的电工、缝纫工等都由村民担任。
  整条龙扎制时间是100天,数十人参与,将于腊月廿四之前完工。今年80岁高龄的严培明,是嵩山百节龙的老艺人,主要负责百节龙的扎制工作,他已连续扎了5届龙灯。
  “扎制过程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扎龙头和龙尾,村里的几位老艺人一直是分工合作,每届都做得很好。”严老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3.老手艺有了新传人
  “师傅,请喝茶。”屋内,5名年轻弟子正给面前的老师傅敬茶,举行非遗传承人授徒仪式。
  5名徒弟中,最小的严彪年仅21岁,还是在校大学生,是嵩山村严家畈湾的在册贫困户。在学习传承技艺中,他将享受鄂城区文化扶贫政策,每月可获得一定补贴。
  “为传承技艺,我们将嵩山村热爱扎制龙灯的小青年组织起来,通过拜师的方式,让嵩山百节龙的民俗文化得到传承。”此次活动负责人说。
  当即,百节龙传承人严斌手把手教起徒弟,“首先是扎龙头,在选材上应选老竹子或母竹。”严斌指着地上的竹子说道,随后他又拿起砍刀,对着竹子顶端,用力一点点砍下去,将一根长竹子慢慢劈成2截,然后用刀在半边竹子的顶端砍出一个小缺口。“左脚踩住,双手握住缺口,轻轻一掰。”严斌一边说,一边演示给徒弟们看。做完一遍后,又让徒弟们试手,当看到他们方法不对路时,便耐心重复几遍。“百节龙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质量要求极高,因此每一步都要用心做好。”严斌补充道。
  “从1986年至今,百节龙老艺人陆续流失了5位,如今健在的艺人寥寥无几,且都是70岁以上的,最高龄达83岁。而百节龙文化保护迫在眉睫,急需找到传承人。”严基树说,“过去因多种原因,百节龙沉寂了多年。现在,好政策把它唤醒了。明年,我们还要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嵩山百节龙不断发扬光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