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往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2-11 语音:播放

  

  每逢春节,看到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红红的对联,就会想起儿时爷爷写对联的往事。

  爷爷是个乡村教师,古文功底深厚,喜爱诗词楹联,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自我记事时起,本村乃至方圆数十里的村民,谁家里有红白喜事,都会请爷爷写对联,过春节时,请他写春联的就更多了。

  爷爷写对联,总是先把老方桌收拾干净,抬到宽敞平坦的地方放稳,然后磨好墨,折好纸,稍事休息便开始写。

  我和两个哥哥便兴致勃勃地站在一旁,帮他牵纸,爷爷每写好一个字,我们便把对联纸沿桌面向前移一格。牵纸的活儿看起来轻松,责任却重大,如果思想不集中,纸没托平,字迹上的余墨便会流到空白纸上,有碍观瞻,严重时还得买纸重写,所以牵纸时必须全神贯注。

  尽管如此,我们小孩还是很愿意帮爷爷牵纸,看他写字,一则是淡淡的墨香味特别好闻,二则爷爷每写一个字,要考考我们这些读书的孩子语文学得怎么样,让我们读音解义。如果有的字没学过,他就会告诉我们,有时顺便还会讲一些对联常识。

  爷爷写春联时,总会吸引很多人观赏,男女老幼都有,场面很是壮观。爷爷写的对联大部分是自拟联语,如果别人不是急着要,他往往要提前斟酌好几天。一副对联写完,爷爷会很惬意地连读一两遍,并摇头晃脑地吟唱起来,其神情完全沉醉在联语的意境中。然后他又会向对联主人讲解联语的意义,上联和下联的区别,并反复交代不要把对联贴反了。

  字如其人,爷爷性格温和,他的书法柔中有刚,龙飞凤舞,在红纸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连在一旁牵纸的我们小孩如我等也似乎颇有成就感。乡里人重情意,来写联的人家有的会给孩子们带点糖果、饼子之类的小零食以示感谢,除此以外爷爷从未收过其他报酬。

  给别人写对联要花时间精力,要贴笔墨茶水钱,奶奶从不埋怨。爷爷写字时,奶奶也会站在一旁看着,听着别人的赞叹,脸上不时露出微微的笑容。

  为激励我们孙子辈读书上进,爷爷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副老对联挂在中堂上,而大门春联却是年年新拟,有文化的拜年客一般都要先细细品读我家大门上的春联,不懂的还要向爷爷请教。

  1978年冬,我的堂伯父建新屋,爷爷送他一副中堂,写的是“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当时的我看不懂,现在才知道是用张维屏的这首诗来形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地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可谓至当至恰。

  1990年春节前夕,爷爷突然中风去世,我们永远失去了帮他牵纸写联的机会。最可惜的是,那时候家里没有照相机,也没想到把爷爷的书法存留下来,这是我们全家人最大的遗憾。

  我的父亲以前是一名高中教师,由于家学渊源,从小就酷爱唐诗宋词、古文楹联。退休后,每年春节,他提前买好红纸、墨汁,让母亲打个下手,给几位叔父,堂兄弟家和我们兄妹写春联,过小年时送与各家。

  同爷爷一样,父亲也是自拟联语。我家搬新房时,父亲送我一副对联:“修业在心立业在志,爱人以德救人以医”。为此,我特地配了一幅画,把它挂在书房里,以便对照自省。每当我下班后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第一眼看到父亲写的对联,心里就仿佛有一股热流涌动,感到非常温暖。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真正坐下来读古书、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父亲已年逾古稀,他希望我们这一代能有个会写对联的人。我有一个堂弟是中学语文老师,父亲常常教他读古文,写对联,给他讲平仄,讲诗词,希望他将来能接班。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堂弟这几年大有进步,也能写一般对联了。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精粹的艺术形式,其联语意蕴,更是人们对高尚的精神生活和美好的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追求和寄托。

  毫无疑问,中国人写对联的传统习俗应该发扬光大,我也相信中华民族子孙会把楹联文脉代代相传,直至永远。

    □金晓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