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阁——观音阁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12-17 语音:播放

  □ 张瑜

  在鄂州城区北面的长江之中,有一座坚强且神秘的古建筑,它在长江汛期湍急的洪水中挺立的身姿,更使它成为视频传播的“网红”,它就是被人们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

  观音阁始建于元代,它建在长江中一块巨大的礁石上——龙蟠矶,坐东朝西,逆水而立,是典型的江南亭阁式砖木建筑。阁内由观澜亭、纯阳楼、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等建筑物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整座楼体与阁下的龙蟠矶融为一体,有巧夺天工之妙。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观音阁为什么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呢?因为在它身上有着三个“一”,即“一石建国”“一江建阁”和“一宇同堂”。

  所谓“一石建国”,就是观音阁下方的这一块龙蟠矶石,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称帝建都,传说跟这块礁石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相传公元221年,孙权定都鄂州之前,城东虎头山上有凤凰飞临,而这龙蟠矶上则有黄龙盘绕。龙凤同时惊现鄂州,此乃龙蟠凤集之地,有帝王之祥兆。孙权大喜过望,便决定在武昌(今鄂州)建都称帝,改年号为黄龙。这就是东吴“黄龙”年号的来历。

  第二个“一”就是“一江建阁”,指的是从元代到今天的700余年间,在浩荡的长江之中,只有这么一座阁一直屹立着。本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观音阁,观音阁,随水涨,随水落。原来,在观音阁下压着一只神鳌,它背负着观音阁随潮涨落,永不沉没。在迎浪石背上有两个凹凼,传说这两个凹凼便是神鳌的双眼,早先一个出油、一个出盐,每日所出的油盐恰好够阁上的道人和香客食用,有多少香客就会出多少油盐。后来,有一位贪心的道人,偷偷凿大了凹凼,岂知却戳瞎了神鳌的双眼,从此凹凼里再也不出油盐了,观音阁也不能再随潮涨落了。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观音阁之所以能屹立百年,主要原因是楼阁地基坚实牢固,与龙蟠矶礁石浑然一体;西边的弧形防水墙不仅能减缓水势,而且能顺势泄洪,大大减弱了江水对阁体冲击;还因观音阁内有着较完善的排水系统,镂空的墙面、窗面和阁内的多处排水口,能让观音阁在江水退潮后迅速排出积水,从而不会对观音阁的墙体造成过大压力。由此,可看出古代建筑师们早就考虑到阁体会被洪水淹没和冲击,在建造之初就有完备的设计预案。

  最后一个“一”,就是“一宇同堂”。大家一定见过无数佛家的寺庙,也看过不少道家的道观,可是有多少人见过集儒教、佛教和道教于一体的建筑?而观音阁就是一个著名的集释、道、儒于一体的古建筑,可谓三教“一宇同堂”。

  观音阁因地理位置特殊,环境独特,历年经受长江梅雨季节及汛期影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今年长江进入主汛期之后,连日暴雨,水位持续上涨,截至7月13日7时,长江水位达到26.78米,已超过2016年7月7日最高水位26.09米,与1998年8月10日最高水位27.23米相近,逼近1954年8月19日最高水位27.65米。整个阁内洪水漫灌,基础浸泡,对观音阁的安全造成威胁。

  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国家和鄂州政府多次拨款逾千万元,用于观音阁的维修、维护及文化展览陈列工作,并不断配置文物保护必须的设施和设备。

  市博物馆高度重视观音阁汛期的文物安全工作。每年在汛期来临之际,组织人员将观音阁一楼物品转移至二楼,并固定好阁上设施和设备,关闭观音阁过江电缆通电开关。为确保观音阁安全度汛,还特派4人对观音阁实行24小时监控,开展不间断巡查,及时了解观音阁和工作用船的安全情况,发现和排查安全隐患,一旦发生险情及时上报;市博物馆还组织防洪抢险预备队筹备抢险物资,准备了应急预案,随时待命应对突发情况。

  汛期过后,市博物馆对观音阁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并组织开展清淤、灭虫、门窗更换、内外墙面粉刷、破损文物修复等方面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