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中的“鄂城三杰”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2 语音:播放
武昌首义,有大义凛然慷慨捐躯的“三烈士”。至于首义中的“鄂城三杰”,人们不一定了解。这“三杰”便是两湖师范学堂的三位同学———张肖鹄、刘复、朱峙三,他们积极投身民主革命的滚滚大潮,以笔墨作刀枪,以诗词为武器,为新生的民国摇旗呐喊,同样为辛亥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张肖鹄———书生泪尽空忧国
  张肖鹄,名祝南,1883年出生于武昌(辛亥后改名为鄂城,今鄂州)县葛店墩子塘村。1906年,考入两湖师范学堂,由同学好友牟鸿勋介绍,加入共进会。武昌首义后的第六天,即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机关报《中华民国公报》创刊,张肖鹄任副主笔兼编辑,曾作社论《论民国》、《说反清》等战斗檄文。1913年,张肖鹄与董必武、张国恩等在武汉创办江汉公校,抚育辛亥革命军烈属后裔,张肖鹄被推为校长。1916年,袁世凯称帝,张与蔡济民、熊晋槐等人组织讨袁。张勋复辟后,与牟鸿勋等组建鄂西靖国军,起兵讨伐。1935年后,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张肖鹄工诗善书,所著《峭谷诗稿》,绝大部分诗作以革命事件为题材,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张氏诸作中,涉及辛亥革命的主要是游学一集。
  1907年,张肖鹄在两湖师范学堂求学时所做的诗歌中,就有“雀巢将覆宁完卵”之句,正是晚清时局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腐败透顶的政府,危如累卵的形势,迫使爱国的热血青年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当一时还找不到革命的途径时,他也彷徨过,痛苦过,“苦无铁马驰沙碛”,“痛苦江湖一杞人”,他也发自肺腑地呐喊:“忍见铜驼委棘榛”,“三户亡秦楚有人”,公开提出要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武昌首义,诗人是直接的参与者。1912年这一年,是诗人在人生的漫漫长途积极求索的一年。诗人写了一系列诗歌,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与忧虑。比如,在《民国周年告首义诸公》中,直斥袁世凯,“三民主义弃不惜,悍然与民为公敌。革命前途正昏黑,肃清反侧诛邪僻”。
  这一时期,最能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代表诗人的艺术水准的是写于1912年的《公报周年感赋》(四首)。这组诗以纪念《中华民国公报》创刊一周年为契机,回顾一年来的战斗历程,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其二、三两首云:当代论才尽国英,几人忧患脱余生。孟尝门下原鸡狗,仲淹胸中自甲兵。敢慕祁连能象冢,怕登广武叹成名。羽书西北飞驰急,多少男儿事远征。筑室何年赋落成,庬言吾亦欲无声。汉廷罢对天人策,淝水徒惊草木兵。万劫沙虫情可悯,一群鸡鹜食相争。书生泪尽空忧国,文字安能致太平。
  好一个“书生有泪空忧国”!于是诗人便毅然投笔从戎,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反袁护法的斗争中去。
  刘复———雄心难磨碧血溅
  刘复,号菊坡,1885年出生于武昌县金牛胜桥乡岩刘村(今属大冶),为清末秀才。刘复早年在省城武昌就读中学时,参加了“科学补习所”等革命组织,为校代表之一,与宋教仁、蒋作宾等相契,后入两湖师范学堂。武昌首义后,担任《中华民国公报》编辑,筹设警察局。在此期间,刘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入则挥毫为文,出则荷枪巡哨。
  辛亥革命元老黄兴对其赞赏有加,曾书赠一联云:“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左手持螯,右手执酒杯。”民国初,刘复曾任四川青神、金堂、蒲江知事。在蒲江知事任上,曾自撰对联:“五年官比梅花瘦,一夜春随爆竹来。”为反对北洋军阀,回鄂参加驱王(占元)自治而遭迫害,遂奔广州。
  “大法原无我,其如壮别何!南船与北马,此去任风波。碧血何当溅,雄心不可磨。剧怜荆棘里,热血泣铜驼。”(《送宋教仁赴日本》)这是刘复流传较广的一首诗。辛亥革命元老宋教仁与刘复是同学。1904年,宋教仁与黄兴等人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筹备反清起义,不料事泄,被清廷通缉。事后,宋教仁辗转于长沙、武汉与鄂州等地,一边避难,一边继续寻找救国的道路。
  这年的11月,宋教仁应刘复的邀请,来到家乡金牛,途经梁子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晚泊梁子湖》。刘复慷慨解囊,资助宋教仁东渡日本,还写了上面这首诗为他送行。宋教仁在《晚泊梁子湖》中有云:“家国嗟何在?乾坤渺一身。”表现出革命党人对国难民瘼的深刻忧思。
  朱峙三———雄心应共风帆急
  朱峙三,原名鼎元,又名继昌,1886年出生于武昌县城关。1904年,废除科举后,转习新学,曾东渡日本学习法政。1906年考入两湖师范学堂,与牟鸿勋等在校传播反清思想。参加辛亥革命,供职湖北军政府内务部,先后任《汉口中西报》、《公论新报》主笔、《中华民国公报》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等。
  “烽火连江旦夕惊,樊川有客赋长征。雄心应共风帆急,万顷波摇月有声。”(《辛亥季冬扶病从军月夜渡汉江作》)这首写于武昌首义之后不久的军旅诗,描绘了“烽火连江”的战时景象,抒发了青年诗人携笔从戎的壮志豪情。诗中自称“樊川有客”的诗人便是“鄂州三杰”之一的朱峙三。
  朱峙三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体可以分为抒怀、咏史、酬赠、题画等几个方面。抒怀,是峙三诗词的主体。比如,写于辛亥革命后第七天的五言律诗《黄大元帅兴八月二十六夕在阅马场拜印誓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写道:“高才黄近午,上舍亦知兵。气欲吞胡虏,心存覆满清。今宵驱劲旅,旧事证英名。灭此方朝食,为君诵此文。”黄兴,字近午,两湖书院的高材生,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领袖,曾领导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成功,他赶赴武昌,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诗中赞颂黄兴“气欲吞胡虏,心存覆满清”,“驱劲旅”“证英名”,抒发了其对这位黄大元帅的无比崇敬之情。
  张肖鹄、刘复和朱峙三等三人既为鄂城同乡、两湖师范学堂同学、菱湖诗社同道,又为《中华民国公报》同事、辛亥革命同志,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八年两度记同堂,溪柳湖菱引兴长。吟唱诗声蜚艺苑,朱张今亦古苏黄。”(张肖鹄《奉和诗》)花谢花开,逝者如斯!
  □余国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