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太和雕刻老人名扬乡外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3 语音:播放
68岁的张声祥原本是一名地道的土木匠,几十年来,他把全部心思用在钻研中国传统的木雕技艺上,长期的潜心钻研,他在继承传统的木雕技艺上融入了自己饱经风霜的人生感悟,木雕风格独具匠心。
  □ 张先胜
  造访张声祥的工作室,无论是否预约,他都会热情地欢迎你的到来。首先给你烫一壶新茶,引着你欣赏他的作品,随后邀你坐下来,他边摆弄手里的活,边指着四周的作品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民间故事,什么八仙过海、桃园结义、关公赴会、九转乾坤、红鬃烈马、薛仁贵征东……
  1
  张声祥是梁子湖区太和镇上洪村张明屋塆人,小的时候,家里特别穷,在他读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决定让张声祥学一门谋生的手艺。那个时候,庄稼人相信“荒年饿不着手艺人”。这样,15岁的张声祥中途辍学,放下书包,跟着一位木匠师傅开始了学徒生涯。
  在当时农村,手艺人都被称作是“吃百家饭”的人,特别是木匠,常常是挑着一担沉重的工具走街串巷,今天在东家做,明天在西家做,大多都是做家具。张声祥从小就爱画画,别人夸他画什么像什么,脑瓜特别灵活。有一年,他在一位农民家中做活,看到主人家里有不少祖传下来的古家具,特别是家具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木雕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于是,好奇的他用笔将古家具上的图案一一描绘了下来,偷偷地进行仿做,师傅发现后,见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悟性,就教他做些简单的木雕活。
  三年后,他离开师傅开始只身闯荡“江湖”,一边谋生,一边寻求学习中国传统木雕技艺。他先后到云南、广东、浙江、福建、江西等知名木雕产地去取经,为了掌握传统的木雕技术,他还学习和模仿中国“四大名雕”,即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的雕刻技法。
  经过数年的磨练,张声祥从容地掌握了形式多样的木雕绝活,如装饰木雕中的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雕等。张声祥多年做木匠时吃的是“百家饭”,云游四海,听人讲过很多民间故事,他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但记忆力特别好,故事听一次就能记住,日积月累,用他的话说,脑子中的故事用三个箩筐也装不完。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将民间故事和自己的木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可以这样说,张声祥的艺术道路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什么像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他基本是在农村度过,有一年,纸坊的一位老板看准了他的木雕绝活,请他在家里做了两年的木雕,专门制作古仿家具和一些装饰品。这时期,到武汉古玩市场采集古木雕资料也是家常便饭。一次,一位木雕收藏家用蛇皮袋装了一个古圆桌找到他,希望张声祥帮助修复,张声祥一看是一张明代的紫檀圆桌,上面的木雕十分精美,可惜部分桌面遭到损毁。最后张声祥只用了三天就将损坏的部分修复了,修整的天衣无缝,让这位收藏家感激不已。这一切,又被一位老板看中,专门聘请他在其店里做古家具木雕的修复工作。在一年多的修复过程中,张声祥接触到了各个时代大量的木雕作品,受益匪浅。
  上世纪90年代,张声祥在大冶市保安镇开了一家木工厂,除了做家具外,还专门替人雕塑像、屏风、笔筒等工艺品,这一阶段,他的作品除了讲求外观逼真外,开始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他的木雕绝活引起了大冶保安镇的重视,将其列入保安镇民间文化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与该镇的中国石雕艺术之乡的镇尹元的石雕艺术并列。
  2007年,在保安举行的全国农民运动会上,保安镇政府用张声祥的屏风雕刻系列“春牡、夏荷、秋菊、冬梅”等数十幅木雕作品,迎接八方来客。其中,匾额作品《关公》,古朴大方,粗犷别致,传神洗练;那铠甲纹理、图案雕刻的细致入微,让人不由想到敲击之时必有铿锵之声,触碰之时必有冰凉之感。他的作品先后经过多家媒体报道后,被湖北省文化厅推荐参加澳门“内地春节习俗展”,赢得澳门市民的赞誉。
  张声祥从澳门回来后,开始了自己艺术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他将木工厂交给儿子打理,自己一心一意从事木雕创作研究,又开始了浪迹天涯般的生活,博采各家之长,吸取各地不同的风格,吸收民间故事的营养,形成自己的个性。为了让自己的水平得到提升,他在近古稀之年开始学习国画。而今,他的作品形神兼似,惟妙惟肖,充满灵气。
  68岁的张声祥老人用木刻刀讲述故事,故事丰富了他的人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