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书法宗师和学者张裕钊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张裕钊(1823——1894),字方侯、廉聊,号濂亭,东沟镇龙塘张村人。我国晚清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贴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宇”,成为一代书法宗师,流誉海内外。
  张裕钊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心得。这就使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治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后来自辟蹊径,突破藩篱的书学独创精神。
  道光18年(公元1838年),张裕钊时年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道光26年,于湖北乡试中举。30年,张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既而中选,官授内阁中书。这次考选的主试官为曾国藩,因张文似曾子固而奇之。张氏后趋游于曾门,与黎庶昌、薜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官职不显。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1852年,张裕钊受聘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落。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闻裕钊在鄂,遂召入戎幕参办文案。此后相从十余年,同僚各有升达,唯张氏“独以治文为事”,并不热心于政治,故始终未得一官兰职。最后终于绝意仁途,转而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
  自1871年起,张氏先后主讲于江宁(今南京)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直到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张氏已70高龄,始由其子后沆、后浍从襄阳鹿门迎养至西安。1894年正月14日,于西安寓所逝世。
  张氏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范当世、张謇、朱铭盘,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许多门生后来成为学者、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实业家,在政界文坛各负盛名,卓有成就。其中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追随裕钊先生8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犹多。张辞世后,宫岛咏士回国创办“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至今不衷。
  张裕钊书法艺术造诣极深,其源于魏晋,突越唐人。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书法。具有劲拔雄奇、气骨兼备的特色。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
  据近代书法家研究,张氏在运笔、转指、用墨、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独到而突出的方法,其书法愈到老年愈为精妙。以中锋运笔,饱墨沉光,精气内敛。“笔画以斜为正,结体似圆实方,匆匆落笔的手稿,更无意为方为圆而方圆自得”。(陈方既《张裕钊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故章太炎曾为之赞叹不已:“先生书世传宝,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尢与他人相绝”。近百年来,除康、章等名人外,刘熙载、马宗霍、于佑任、沈君默及当代许多知名书法家,皆对张氏的书法有着较高的评价和深入的探讨。
  张裕钊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多,较有影响的有《重修金山江天寺记》、《屈子祠堂后碑》、《黄孺人墓志铭》、《重修南宫县学记》、《论学手扎》、《滕王阁记》、《蒯氏墓碑》、《赵充国颂》、《古诗贴》等,皆为精心结撰之作。
  张裕钊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书法外,在经史上曾考订《国语》、《国策》,著有《左氏贾服注考证》、《古今尚书考证》。其诗文著作有《濂亭文集》八卷,《濂亭遗文》五卷,《濂亭遗诗》二卷,《张廉卿诗文稿》一册。张氏文集中,有反对以八股制艺取士和论述中国变革为历史必然趋势,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等论文;有山水纪游的散文;有为亲属朋撰写的传记、序跋;有读书笔记;有教育策问;有史志地理考察的通信等等。其文风质朴高古,既有“桐城”风骨,又继承了庄、骚、史迁、贾谊之恢弘迭荡、雄奇变幻之气势。张裕钊的诗风也独具特色,语言清淡冷隽,境界孤旷萧远。不少伤口品抨击时政尖锐沉郁,痛快淋漓,继承了我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
  张裕钊先生是近百年来独步书坛的一代硕儒。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日益增多。1984年夏,日本宫岛咏士的后裔棗“善邻书院”院长宫岛吉亮,率众渡海来华,与中国书协在北京首次联合兴办“张裕钊、宫岛咏士师弟书展”。这次展出规模较大,日本书法代表团还专程到张裕钊先生的故乡鄂州访问。1986年,中日书法界在河北保定合建了“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1990年,湖北省成立了“张裕钊研究会”,张氏的书法、诗文和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