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南国山山水水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肖辉家
  人物简历:1942年生于樊口街办旭光村,1963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福建分社当记者,历任农村组组长、采编主任、副社长等职。1991年,调任新华社海南分社社长、党组书记,海南省政协委员。1998年,调任福建分社社长、党组书记。著作有新闻作品集《快意雄风海上来》、《中国土特产大全》(福建卷)、《福建游》、《海峡西岸行》。通讯《绿色风碑前的沉思》在“农村改革十年征文”中荣获唯一的一等奖;通讯《请首长不要批条子了》经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后,成为风行一时的口号。
  人生感悟:以赤子之心回报时代的知遇之恩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是怎样成为新华社分社社长的?他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接到采访任务后,我心里有点忐忑不安,毕竟他是我们的新闻前辈,而且是中央一级新闻媒体的领导。我用电话与肖老取得联系,并建议在QQ上聊一聊,没想到已60多岁的肖老竟爽快地答应了,心里便暗暗窃喜:一个会用QQ的长者一定是个开明的、随和的老头。
  当我来到厦门肖老的家,肖老拿出茶具,泡了一杯福建特有的铁观音请我品尝,浓浓的茶香里我品尝到的是肖老浓浓的乡情,喝完三道茶,肖老把儿子叫回来开车陪我们去看海,晚上,被海风吹得格外兴奋的我忘记了疲劳,在灯下听肖老讲述他从扬子江畔到东海之滨的人生故事。
  九十里长港边升起的梦想
  因为父亲过世得早,在家是老大的肖辉家很小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拾柴、捡粪、放牛,尽管生活很艰苦,但他总能找到乐趣,美丽的九十里长港、历史文化丰富的西山都留下了他快乐的身影,也滋润了肖辉家儿时的文学梦。
  他至今仍记得小学班主任周老师说的一句话,“想成为作家或者记者就老老实实地写日记吧!”在老师的鼓励和倡导下,肖辉家从小学五级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大学,他的文字功底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惜的是,在“文革”中,当他看到教授的日记被抄出来并据以治罪时,他将多年写的十五六本日记也全部付之一炬。日记虽然烧了,但日记为他打下的基础是无法磨灭的。
  可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高考时,他的作文发挥失常,幸好历史考得好,得了98分,结果他被武汉大学历史系录取,品学兼优的他还被选为系学生会主席,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仍坚持写文章投到校报上。1967年10月,新华社到武大去挑记者,看了他在校报上的两篇文章后就相中了他。几个月后,他接到通知:到新华社福建分社报到。
  从此,肖辉家离开了九十里长港,做起了新闻记者,一干就是一辈子。
  东海之滨与农民交心的记者
  “为什么你能从人才济济的新华社记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分社社长?” 当我死死纠缠这个问题时,肖老的答案很简单:勤奋,一切靠勤奋。
  刚到新华社,他分到农村组当记者,肖辉家没有怨言,一头扎进了福建的山区,与农民交起了朋友。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84年,他参加新华社召开的农村记者座谈会,讨论主题是“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怎样搞好商品生产社会化服务”。他刚好才做了一个调查,反映养猪大户在节假日买饲料难的问题,当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时,引起了当时新华社社长穆青的注意,后来他把会上的发言整理出来以《猪能不能放假》为题发到《半月谈》,《半月谈》刊登时还配发了短评,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天道酬勤,肖辉家很快脱颖而出,升任采编副主任、主任,3年后升福建分社副社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肖辉家从来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是一名新华社记者,除了陪省级以上领导干部视察外,他经常下乡调查,十天半月是常事,最长的一次呆了52天。 “记者就是要交朋友,广交朋友才有新闻源。我当了十几年的农村记者,交了很多农民朋友,每一个朋友就是一个新闻‘根据地’,我每年至少要到‘根据地’去一次。”谈起他的农民朋友,肖老更是眉飞色舞,他写了茶农、果农、花农,后来他与这些采访对象都成了朋友,以致后来他调任海南任新华分社长的时期间,福建漳州的一个农民朋友连续7年给他寄水仙花,每次都是两大箱;给他寄茶叶的更多,喝都喝不完。每次他都骄傲地把这些珍贵的礼物分送给身边的朋友。而他跟踪十年采访写就的通讯《绿色丰碑前的沉思——追记包山大户李金耀》在人民日报、农业部联合主办的《农村改革十年》征文中独占鳌头,在3700多篇应征文章中荣获唯一的一等奖。“请首长不要再批条子了”,这是他在上海经济区进行旅游业调查时听到的群众的呼声,职业责任感使他拿起手中的笔抨击“首长工程”、“条子工程”,全国各大报争相刊载,文章标题成了风行一时的口号,对刹住“条子工程”起了积极的作用。
  温馨城市里温馨的思念
  厦门被人认为是中国最温馨的城市,从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退下来的肖老就定居在厦门一个幽静的小山旁,他经常到海边去散步,海风吹起的时候他想起的却是家乡的山水,想起在长江边、在长港里嬉戏的情景。
  与人介绍家乡时,肖老总是总是不厌其烦地说:“鄂州知道吗?是武昌鱼的原产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儿的武昌就是指鄂州。”听的人忙点头:“哦,哦。”如果有时间,他还会接着跟人家介绍刘备、苏轼……儿时的记忆是美好的,但他每次返乡都有些感慨,外面的世界已经是日新月异,相比而言,家乡的变化不够大。 他感叹西山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感叹九十里长港与外界联系太少,感叹家乡礼品包装的落后……
  他总想家乡办点事,1993年,在海南分社任社长期间,经他的牵线,鄂州终于与南方比较开放的城市三亚结为友好城市,原想来自南方的风能给鄂州带来一些变化,但后来证明友好城市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他也多次给当时的市领导建议友好城市间多办点实事,但后来都不了了之。
  今年“五一”,肖老的儿子结婚,全家人从厦门回到鄂州,在家乡为儿子举办了婚礼,他要让儿子记住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鄂州。(记者 刘磊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