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让他有一双慧眼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人物简历
  1930年出生于庙岭镇脉岭村方家大湾,1949年6月至1956年8月,先后在鄂南人民革命干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冶军分区政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冶休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等单位,任学员、宣传员、膳养员、土改工作组组长、干事等职,1956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76年调入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历任经济学教研室教员、副教授、主任、教授,1990年12月离休。在《红旗》(内部文稿)、《新华文摘》、《文汇报》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100多篇,其中有的文章获国家级入选论文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出版专著、教材20余册,本人任主编的专著、教材有2部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人生感悟
  永远做一个负载着时代使命的勤劳耕作者。
  在省委党校幽静的家属院里,我们找到了久闻其名的方涛老人,74岁的方老满头白发,说话声音轻轻的,很难相信他曾是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他把枯燥的经济原理讲得深入浅出;更难以相信这个瘦小的老人,在刚进20岁这年就已经是葛店土改工作组的组长。虽已逾古稀之年,但方老的记忆是年轻的,说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清晰得就像发生在昨天。
  在鄂城庙岭穿上了军装
  1930年 9月,方涛出生于庙岭镇脉岭村方家大湾,兄弟3人,他是家里的老二。在他的童年时期,家里十分贫穷,打柴、捡野菜、每天早上和哥哥一起卖油饼就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他到了11岁家庭情况好转才开始上学,读了一年学后因为家里房子被日寇烧掉,又停学了。他在参加革命前的全部学历就是私塾3年,初中两年半。他现今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全靠个人勤奋使然。
  方涛的军旅生涯与鄂城有着不解之缘。1949年3月,鄂城解放前夕,在鄂城二中初中毕业班读书的方涛,和同学们公开出墙报,敲锣打鼓迎解放军。5月份武汉解放,方涛和同学跑到汉口军政大学报名参军,当时招兵的干部看到方涛特别瘦小,没同意他参军,方涛只得又返回乡里。这时正逢鄂南人民革命干部学校招生,方涛又和一些热心投奔革命的同学到干校报名,成了干校第一期学员。在干校里,由于表现特别积极,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冶军分区政治部挑选到军分区宣传队任宣传员,终于在鄂城庙岭这块土地上穿上自己向往已久的军装。
  1950年,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当时已从宣传队调到政治部秘书科工作的方涛被抽调到大冶地委参加土改,并分配鄂城县葛店区任土改工作组组长,负责葛店镇和沐鹅、彭家大湾、邓平等“一镇三乡”的土改工作。直到1951年春夏之交返回部队。就在这一年,抗美援朝开始了。动员大会之后,方涛向组织交了申请书,并在四野《战士报》头版刊登。
  在鄂州出生、读书、参军和工作的方涛,对家乡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在采访方老时,他从书柜里拿出了一份泛黄的报纸,那是1993年《长江日报》上红莲湖开发区做的形象宣传。他说,只要是家乡的见报文章,他都精心收藏。
  从家乡走出来的那一天起,他就想着为家乡办点事。离休后,他经常以省民营经济研究会顾问的身份,除了邀请一些相关领导、专家及私营业主来庙岭参观、考察外,还以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庙岭镇党委、镇政府联合调查组名义,为成立庙岭省级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建议成立鄂州市庙岭镇省级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 此建议被市政府同意,正式下文批准挂牌成立该试验区。同时,他还极力动员早年到广东发展的儿子到庙岭投资办企业。回报虽然甚微,但方涛从不后悔为家乡所作的努力。
  对政治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一首歌唱到:“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其实很少有人会这么幸运,但方老却拥有一双洞察世事纷扰,把复杂变简单的慧眼。而为他带来这种乐趣的就是他一生钟爱的政治经济学。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已光荣加入共产党的方涛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希望能够上大学学习,更好地报效国家。
  大学,是方涛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省人民医院担任共青团总支书记工作时,要宣讲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但那时他只能从感情上坚信要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而从理论上就是讲不清楚。上大学后,大学政治经济学课使他豁然开朗了,方涛就这样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终身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正在这时系经济学教研室内缺一位党分支书记,还有一年才毕业的方涛被提前调去,当了一名边教边学的经济学教员。由于他是做思想政治工作转行当理论教员,因而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枯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的欢迎。
  《红旗》(内部文稿)为他的文章出专辑
  在我们的印象中,政治理论文章和新闻一样都是易碎的,然而翻看方老的著作与文章,尽管有些书面已经发黄,但其中仍能找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一些论断,这些言论能流传到今天还具有理论价值是很不容易的。比如,他在1980年下半年,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我国生产力发展问题的探讨》的近一万字的长文,由于文章能够把握时代的脉博,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对问题的研究又极其深邃且具前瞻性,而被《红旗》(内部文稿)作为一期专辑刊载,该刊仅限省军级领导参阅,连方涛本人都无权看到。
  方涛还有一篇《私营经济的研究要有新的理论突破》长达13000字的文章,此文是他1988年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的征文。全国有九百多篇论文参加评选,最后确定181篇论文入选。方涛此文被光荣入选,并参加了党中央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还获一千元入选论文奖,并和中央领导同志合影留念。这篇文章是他长期深入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调查写出来的,该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敢冒风险,敢抒心中之思,敢发肺腑之言,极具现实性和理论深度。文中提出需要突破的旧观念、需要树立的新思想,现在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
  1987年,方涛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作为省党校经济学教材也取得了很大成功。本教材由于未沿袭过去教科书的框架结构,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反经验,被学员称赞为是一部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理想”到“现实”的好教材,经华中师大出版社推荐,被国家教委教材司审定为大专院校文科教材。《光明日报》当年刊登的教材预订广告中,经济学教材有2部,其中有一部就是方老编的这部教材。
  方涛教授每年至少有2个月深入农村作社会调查,其成果深得社会同行赞颂,以致用方涛名义申请到多达4项国家课题,其中有2项是国家重点课题。他作为申请到的国家课题组组长和主编调查撰写的国情丛书《兴山卷》五十多万字,调查时间达3年,已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薄一波、费孝通分别为本书题词,著名教授陶大庸为本书写了3000字评审意见:“本书是极为珍贵的资料性学术专著,为研究中国山区经济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该书获省首届社科成果三等奖,全国社科优秀成果奖。
  为了推广兴山摘掉贫困县帽子的经验,方涛还撰写脚本,联系电视台拍了一部《兴山之路》电视片。他还为了保存汉口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历史资料,同武汉市电视台合作拟定脚本,拍制了一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电视资料片《天下第一街》(上下集),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和省电视台播放后均获好评。
  采访结束,方老将记者送出党校大门口,并告诉我们怎么乘车。当我们跟他说再见时,他说:“下次再见时,如果我没有认出你们,千万别见怪,我记事可以,记人不行。”听了这样的话,我们更感到方老的可敬,正因为他忽略了生活中不需要的记忆,保持了他天性中的单纯,才有他在理论上的全心追求。(记者 琼敏 磊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