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国防的“工兵”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人物简历
  余治国,1941年生于旭光村,后考入武汉机械学院,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现在是广州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高级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来,取得科技成果20多项,其中有8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因科研成果突出,曾三次荣立二等功。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当选广东省人大代表,1999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人生感悟
  科研人员没有业余时间,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
  隆冬,得知广州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鄂州籍高级工程师余治国回乡的消息,笔者前往樊口街办旭光村,对这位曾在1999年获得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的科研专家进行了采访。质朴的谈吐,让人一点也感觉不到他头上耀眼的光环,只有坐在他身边不时凝望着他的妻子知道,他取得的每项成果背后都是不懈的努力和无悔的付出。
  从鄂州走出的“苦孩子”与兵结缘
  1941年10月,余治国出生在“一线连江波”的长港岸边旭光村一个贫寒家庭。4岁时父亲就患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和10岁的哥哥以乞讨为生,艰辛地把他拉扯大,窘迫的生存环境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解放后,他上了学,之后考入武汉机械学院,门门功课都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大三就光荣加入党组织。对机械科研情有独钟的他一心想当名工厂技术人员,以所学知识报答党的培养教育。可是,大学毕业后到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时,他却与“兵”结下了不解之缘。1970年,余治国因表现突出被部队留下,第二年调至广州军区工程科研所机关工作。
  1979年春,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战场上我军官兵用手抠地雷,甚至用身子滚雷的壮烈情景使时任科研参谋的余治国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既感慨战场上战友们的英雄壮举,也清醒地看到我军破障装备的落后。不久,上级下达研制“火箭扫雷车”任务,尽管此时他已近不惑之年,但他却毅然放弃机关工作,果敢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从此走上了工程科研设计第一线。对科研工作怀着炽热感情的他废寝忘食地工作,饿了,啃面包、馒头;困了,在车间睡地铺。两年后,在他的主持下,我军第一台火箭扫雷车终于问世了。在反击战和边境排雷实践中,创造了排雷数万不伤一人的奇迹,该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甘落后的求知欲结出硕果
  90年代初,余治国不觉已届天命之年。作为功成名就的老战士,他完全可以躺在成果上睡安稳觉,但余治国说,一个科研人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为国防科研作更大的贡献。余治国在大学学的是俄语,不懂英语,对电脑也是一窍不通,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他开始发愤自学英语。部队开始用电脑时,别人都上培训班学习,可他因为工作忙,只好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反复学习和实践;1998年,国家奖励他3万元,虽然家里需要添置的东西很多,但他毫不犹豫拿出1.5万元买了台电脑,如今,余治国不但懂英语,还会日语、法语等几国语言,电脑操作运用自如。
  笔者好奇地问他业余时间有什么爱好,他笑着摇摇头,“搞科研设计的人没有业余时间”,每一次的休整,就是他为下个项目“加油”的时间。为了一个项目的按时完成,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根本没有上下班之分,不是万不得已,他是不肯进医院休息的,在他的身上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急救包。有一次,他因事从宜昌坐火车到武汉,在车上突然感到心绞痛难忍,幸好有了急救包,才使他转危为安。
  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来,他取得科技成果20多项,有8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不少成果填补了我军装备空白,1994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授予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四海为家的“工兵”愧对家庭
  工兵,被军人喻为战场上的“开路先锋”,作为工兵专家的余治国,无论是他所研究设计的成果,还是他在科研道路上奋斗拼搏的精神,都无愧于这一称号。
  余治国入伍后很少有时间回家,以至耄耋的老母在弥留之际想见他一面也未能如愿。母亲去世后,他本想把对老人未尽的孝敬之心转为对妻子和孩子的关爱,但由于连年的“南征北战”,他对妻子和孩子总是感到有点内疚。
  妻子随军之前,余治国牺牲了很多探家机会,有时偶尔回来,也是来去匆匆。妻子生孩子,他没有回家一次,妻子因操劳过度,三天两头上医院,他都顾不上看一眼。妻子随军后,又上班又带孩子,里里外外一把手。一次妻子患膀胱结石住院,丈夫又不在身边,只好把幼小的孩子托付给所里通讯员照看,每当孩子上医院时,总是死死地抱着妈妈不松手。常年的野外工作,试验场地就成了余治国的“家”。为了工作需要,余治国有时到一个试验场地都不能与家里通信,天各一方,妻子根本无法知道他在何地。一次,余治国在某海上试验负伤,直到一个月后伤愈出院,妻子去机场迎接他时,才发现丈夫的右手中指已没有了,顿时泪水夺眶而出。
  作为父亲,余治国也没有尽到对孩子应尽的养育责任。1974年,3岁的女儿患肺炎住院,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妻子挨家挨户地去借钱,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10元钱后赶到医院,可孩子因为耽误了治疗时间,无法挽救。当时,余治国正在湖南某试验场地,他赶回来看了心爱的女儿最后一眼,两天后,又挥泪告别妻子回到了部队。
  “我是一名党员,还是一名军人,我有我的信仰,为大家有时只能舍小家。”面对妻子的抱怨,余治国总是这样开导她。
  对余治国这位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专家来说,要发财很容易,不少企业老板曾以5位数的高额月薪请他,都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余治国心中从来没有“钱”这个概念,他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的工资到底是多少,他只记得自己的党费是每月85元。有的亲戚朋友对此不理解,问他究竟图个啥,他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图的是我一生钟情的事业。”
  今年已经62岁的余治国,按理说该退休安享晚年了,然而,科研设计工作没有休止符。采访结束时他告诉笔者,组织上已决定延长其退休年龄,他回部队后又将奔赴新的科研设计战场。
  □徐木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