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真意写人生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人物简介
  朱国良,1938年出生于三江口,1958年以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录取,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原子能和平利用研究所从事放射性剂量探测研究工作,1973年进入北京重型电机厂工作,2000年12月从该厂副厂长位置退休并出任全三维副总经理至今。朱国良任“鄂州籍在京乡谊联络会”会长十几年,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生感悟
  科研工作者不能满足于把研究成果发表在杂志上,而要致力于把它变成产品,推向社会,造福人类。
  建市二十周年庆典期间,一批在外工作的鄂州籍老乡回到鄂州,我们《天南地北鄂州人》栏目组抓紧时机进行采访。朱国良是我们最早联系采访的一位,却也是最后采访到的一位。短短三天的行程,他参加了市里的庆典晚会、招商引资签约会等活动,还抽空对自己为家乡引进的几个大项目进行了前期调研,所以预约的时间一变再变,直到临行前,他才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谈起家乡,六十五岁的朱国良有说不完的话,原定半个小时的采访延长了两个多小时。
  妻子眼中“外行领导内行”的典型
  朱国良的妻子张媛珍也是鄂州三江口人,两家是世交,两人小学时还是同学。小学毕业后,朱国良随父到武汉求学,并考入了武汉大学物理系,在三江口的张媛珍也考入华中工学院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后,两人又同时入京工作。太多的巧合,使这对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文革期间,朱国良所在的北京原子能和平利用研究所迁至内地,而此时,张媛珍已成为北京电机行业的核心技术人员,组织上为了照顾他们的家庭,将朱国良调入北京重型电机厂工作。为了成全妻子的事业,朱国良服从了安排。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了整整十年,一旦转行,就得从头做起,妻子都为朱国良感到可惜,朱国良说:“哪有什么事情是天生就会的,只要肯钻,我一样可以成为电机行业的专家。”
  北京重型电机厂是一个拥有万人的国家骨干生产企业,是我国电轮机、汽轮发电机和大电机研究、开发、生产和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朱国良调到电机厂工作后,主要从事行政工作,照理说他可以不画图,但他却自加压力,找人学画图。一个厂级行政人员如此露怯,这在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厂里必然要遭到别人的耻笑,但是朱国良毫不在意:“别人的耻笑怕什么,无非是笑我不会,会了别人不就不笑了吗,总怕别人笑而不去学,那就总不会。”就这样,他逐渐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内行。2000年,因其在开发应用上的特殊贡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就在这届评选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获特等奖,一等奖欠缺。他的妻子不再说他“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了。
  工作之余,朱国良喜欢思索,只要是感兴趣的,他就喜欢琢磨,所以他有不少自己的专利。如他的“油水分离器”,自动净化率达到了99.99%,解决了传统油净化装置分离低的难题。难怪,在法国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一个学者看到朱国良对不同学科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还有科研成果,便惊异地问他:“你到底是学什么专业的?”
  员工流泪挽留的改革先锋
  在北京重型电机厂领导的眼中,朱国良是一个既埋头苦干又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干部。1983年,市场刚刚开始搞活,北重厂的用户服务处受到客户的投诉较多,换了几轮负责人状况都无法改观,朱国良主动请缨到该部门任职。去的时候正值年底,别的部门在欢欢喜喜庆元旦,可这儿账上连一分钱都没有,14个员工冷冷清清地围着几张破桌子,看着都让人心酸。为了调动职工积极性,朱国良到总厂去借钱发给职工过元旦,但是却受到了财务部门的冷遇,朱国良发誓,一定要把用户服务处搞出个模样来。
  用户服务处原来只是接待客户,再向总厂作信息反馈,由于环节过多,无法及时满足客户需要,而总厂也不能就一些小批量配件进行生产线调整。朱国良找到厂内的一些闲置车间,专门生产小订单,久而久之,客户服务处成为全国有名的配件生产基地。到1985年,用户服务处成为全厂最大的“富户”,员工扩增到60多人,每年上交总厂上千万元利润。
  1982年,原北重厂厂长黄毅诚调到国家计委当副主任,后又调至能源部当部长,1985年想把朱国良调到能源部去。厂长含泪相留,坚决不放他走,不少中层干部也舍不得他走。为了北重厂的兴旺,他毅然放弃了这次当司级干部的机遇。
  进入九十年代,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境地,大多数企业选择了裁员增效或是引进高新项目,但北重厂的领导却没有这么做。已是副厂长的朱国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场调研上,根据市场需求寻找需求点,在需求点内决定生产品种。在一次北京市召开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朱国良说:“厂领导的本事不是裁员,而是发展生产力,拓宽产品出路,满足用户需求,到市场中去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直到现在,北重厂的员工工资在同行业中都是最高的。
  1995年,全三维动力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一直致力于企业改革的朱国良仿佛找到了用武之地,因为这个公司是进行电机行业顶尖技术的研究设计,朱国良又抛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我们现在缺的不是科研成果,更不能满足于把科研成果发表在杂志上,而要致力于把科研成果推向社会。他把自己的改革思想带到了“全三维”。
  故乡人眼中不遗余力的架桥者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退休后,朱国良每年春节总要抽时间回家乡三江口看一看,他常教导儿孙们:“鄂州三江口是我们的老家,那里有我们的根,不论你们将来走到哪里,都要记住,我们是鄂州的子孙,要为鄂州的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当鄂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鄂州籍在京乡谊联络会”时,朱国良欣然接受委托,出任联络会会长,并十余年坚持不懈致力于为家乡引资引智。从长江干堤整险加固资金争取到鄂钢运输问题的解决,无一不凝聚着联络会成员对家乡鄂州的关注。这次来鄂州,在谈到家乡的经济建设时,他说,家乡目前的项目大多是粗放型的,应多争取高科技含量的项目进来。他也一直在为此努力,已促成了市内几家单位与一家美国公司进行了初步洽谈,这家美国公司准备落户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次回家乡参加鄂州建市二十周年庆典,他同时肩负着为这家公司进行前期考察的重任。
  故乡三江口的大事小事他都挂在心上。村里的老人们打电话告诉他,“十一”期间从鄂州到三江口的水泥路通车了。朱国良无限感叹地说:“鄂州这几年变化很大,每回来一次,这种感觉就加深一次。能在这些变化中加入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父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一生也就值了。”
  采访结束,朱国良再三要求通过我们向鄂州市的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家乡的美丽和辉煌是在京工作的鄂州人最大的盼望、最大的欣慰和最大的自豪。”( 记者 罗琼敏 三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