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德克萨斯中国风的鄂州人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人物简介
  金鸣峰,1956年出生于鄂州,1973年以优异成绩从樊口高中毕业,下乡插队2年后,1976年推荐至武汉地质学院物探系学习。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物探系专业深造。1982年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历任校宣传部副部长、 部长、校党委常委。1993年到美国,1995年考取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博士,1999年毕业后参与创立德克萨斯州华人报纸《美中晚报》,现为该报副社长、总编辑。
  人生感悟
  只有奋斗才能成功,
  抓住机遇决不放松。
  说起金鸣峰,出生于60年代的鄂州人都知道,他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金氏三兄妹”中的老大,从恢复高考起,他们兄妹三人全都考入名牌大学,一时成为众多家庭教育孩子的典范。 而说起他的笔名“劳荆”,许多热爱体育的朋友也不陌生,2001年以来,他几乎每周都要在新浪等网站上发表体育文章或者评论一到两篇,中国篮球明星姚明到休斯顿火箭队打球的许多消息都是由他首先向国内提供。
  “十一”期间,因回国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大会,金鸣峰特意抽出时间回到鄂州看望已年迈的父亲,我们得以与这位海外同行见面,短短的会面时间里,他谈的最多的是希望能对家乡有所贡献。作为一个在海外创办中文报纸的报业老总,他谈到了关于鄂州媒体超前发展的若干细节;作为一个曾在国内高校工作过十余年的教学和行政管理人员,他谈到了鄂州大学应该如何增强师资力量的具体措施。
  短暂的接触,让人感觉到金鸣峰是一个重情感、务实而又有进取心的人,这一点不难从他的人生经历中看出。
  直面磨难
  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1973年,金鸣峰以优异成绩从樊口高中毕业,按照政策,他和另外30名青年一起下放到蒲团的郭土当。刚去的时候,由于没有生活经验,没有菜吃,他们就顿顿炒油饭,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把一个月的油全吃完了,最后不得不找老队长求援。老队长王昌文千方百计帮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并教会了他们开荒种菜,解除了后顾之忧。 又有,每次他挑草头的时候,一两里路后,稚嫩的肩膀就如同针扎一般难受,一歇下来草头就会全散了,只有一路硬撑着走,想哭都哭不出声来。每逢这时,当地农民总是加快脚步,到达后再来接应他们这些学生伢。
  金鸣峰是个要强的人,在农民的帮助下,他很快干起了各种农活,努力地使自己改造得更坚强一些。当时当地农民一个壮劳力的工分是12分,他可以拿到10分,虽然每年有好多知青都要倒贴钱进去,而他3年下来年终分红竟达到了190余元。
  金鸣峰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学梦。插队期间有两次招工的机会,表现良好的他完全有可能借此机会跳出“农”门,但他都放弃了。直到1975年秋,他如愿以偿地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尽管当时所有的志愿他都填的是自己从小就钟爱的汉语言文学、新闻,但最终他还是别无选择地进入了武汉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
  1976年暑假,金鸣峰所在班级到唐山实习,正好赶上了唐山大地震。地震是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发生的,因为头一天要刻油印小报的钢板,金鸣峰和宿舍的同学一直忙到凌晨两点才回寝室。 地震一发生,学地质的他们就很快反应过来了,撒脚就往野外跑。后来回去一看,一面墙正好倒在他们平常睡的地方,如果不跑,那晚必死无疑。 传闻第二天还有大地震,所有的师生都呆在野外,大家手拉手地围成一个个圆圈,以防止大地震后发生大地陷,好互相帮扶着拉出来。那种等待灾难的时刻,让人觉得时间格外的漫长,那种恐惧的煎熬,让金鸣峰至今难忘。 这些经历,让金鸣峰学会了吃苦,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当身处逆境的时候,他都会充满信心地对自己说:“再苦也苦不过插队的时候,再险也险不过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一切苦难都会过去。”
  教科行政双肩挑
  北京高校最年轻的宣传部长
  1982年春, 金鸣峰获得中国的首批硕士学位之后,当即被学校组织人事部门看中留校了。 毕业留校后, 金鸣峰以他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了新的岗位上。1984年他与两位导师进行的一项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地下电磁波方法的研究,获得了全国地质科技成果三等奖。因此, 金鸣峰很快在系里获得了讲师的学术职称。
  1984年7月,已经担任校团委书记的金鸣峰又被学校党委正式任命为宣传部副部长。随后,他又主持恢复了该校停办了15年的原《北京地质学院校刊》,成为该刊在“文革”之后的第一任主编。1988年是金鸣峰”双发”的一年。3月,经过多名著名科学家的审定,他主持的科研课题——地下电磁波方法探查石油天然气的研究获得新设立的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的首批资助,这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数百名青年教师中的第一人,同时也是他三年后晋升为副教授的主要依据。同年5月,由于他在学校宣传工作方面的能力和贡献,他又被学校党委正式任命为宣传部长。此时他还未满32岁,是当时北京市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
  谈起这段经历时, 金鸣峰记忆最深的是与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现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校友(比金鸣峰早毕业10年)的几次接触。一次是1984年,金鸣峰参加了地质矿产部组织的全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查小组,3个月后,温家宝当面听取了他们的汇报, 温家宝惊人的记忆力和富有条理与哲理的讲话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另一次是1990年,在该校60年代的老院长高元贵的追悼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将金鸣峰再次介绍给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时,温家宝居然记起了6年前见过面的金鸣峰,并客气地从沙发上起身来与金鸣峰热情握手。
  努力弘扬中华文化
  掀起德克萨斯中国风
  1994年,因妻子赴美求学,金鸣峰带着孩子赴美与妻子团聚。刚开始,他在中餐馆送过外卖,在华人超市当过收银员,1995年他终于考取了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1997年转入德克萨斯州学习。1999年毕业时,本来他已经找好了两份美国公司的工作,当时有位美籍华人想创办一份能够客观报道中国大陆、台湾及世界各地新闻信息的中文报纸,以适应越来越多来到达拉斯求职谋生或定居的华人的需求,并公开寻求合作者。
  这则广告让金鸣峰感觉到这是一个圆梦的机会。一方面圆少年时的记者梦,另一方面圆中国人在外为祖国扬名立威的梦。于是他很快放弃了已联系好的两份工作,前去应聘。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大庆前夕,在金鸣峰的主持下,《美中晚报》面世了,他也成为了《美中晚报》的总编辑。 这4年是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4年,从澳门回归、申奥成功、飞船上天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新老交替,件件彪炳青史,华夏子孙弹冠相庆。金鸣峰以新闻工作者独具的灵感与敏锐的目光,把一腔激情注于笔端。他采访了王光复先生、二胡艺术大师闵惠芬、老舍之子舒乙先生等一批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大师和德克萨斯州的一些业界骄子,着力挖掘他们的心路历程,使人受益匪浅。姚明到火箭队后,他与姚明成为好朋友,成为专门报道姚明的中国记者,他的生动报道,令国内读者如闻其声,如随其影。2002年,江泽民同志访美期间,他直接促成了江泽民同志对姚明的接见。
  4年中,金鸣峰既是总编又当记者,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带领一群热爱祖国的新闻工作者勤奋工作,使《美中晚报》仅仅花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受到了当地华人读者的喜爱。
  □罗琼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