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和他的巨型运动健身象棋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不久前,巨型象棋的专利申请批文发下来了,申请者赵文为此乐了好几天。1968年出生在西山脚下的赵文,父母都是普通的企业职工。1999年,他从市内一家银行下岗了,10多年来,他先后经营过餐馆、网吧,也做过铁砂、木料、五金建材等生意。谁能想到,这样忙得脚不离地的一个人,却是一个象棋迷。“象棋陪了我大半辈子,我离不开它。”接受采访时,赵文这样告诉记者。正因为对象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他才会萌生推行巨型象棋的创意,并最终获得专利。
  幼时,瓶盖当做棋子
  “第一次看象棋,是小学二年级,邻居哥哥用汽水瓶盖做棋子玩,我趴在地上看。”回忆起初次接触象棋时,赵文显得有些陶醉。
  他说,有天下午,放学快走到家门口时,他看到几个邻居大哥哥围坐在一棵大树下面,中间摆着一堆汽水瓶盖。当时很好奇,也围了上去。走近一看,发现那些瓶盖分蓝、红两种颜色,且每一个的上面都贴着一张小字条,写着“兵”、“炮”、“车”、“马”以及一些当时他还不认识的字。哥哥们坐在地上,聚精会神地将瓶盖挪来挪去,他就把书包往地上一搁,然后趴在书包上观起战来。后来,他知道了,那些瓶盖叫“象棋”,他们玩的游戏叫下棋。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可以玩,即使有也是买不起的,比如真正的象棋。自那天以后,一放学,赵文就会去看大哥哥们下棋,还让他们教他下。后来,赵文也照着样子,用汽水瓶盖做了一副“象棋”。再后来,赵文不看他们下棋了,而是到集市上找棋摊子。因为他听哥哥们说,集市上的棋摊子下的是真正的象棋。
  上高中时,赵文攒下生活费,如愿地买了一副真象棋,木质的,很小巧。每天下课回寝室,必然会找人杀上几局。因为喜爱,赵文的棋技越来越好。到高三时,他能闭着眼睛与人对弈,每走一步都能准确记住棋子落子的位置。
  慢慢地,赵文的名字在学校的象棋圈里传开了,“只要是参加象棋比赛,他几乎每次都能拿到冠军。”一个和赵文同过学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在学校,他就是象棋的代名词。
  工作,用下棋来减压
  11年前,赵文离开了工作10多年的岗位,头脑灵活的他准备白手创业,好好干一场。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压力大得不得了。”赵文说,起早贪黑地干活,累得喘不过气不说,还要四处托人找关系,想办法多开辟门路。虽说来回做过很多种尝试,但由于经验不足,大多数的时候,赵文的生意是有赚有赔。“这些年是象棋陪我捱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赵文说,生意做不好,或是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就到外面的象棋摊子下棋。
  最近几年,赵文发现,街上的象棋摊越来越少,偶尔会有一些退休的老年人,搬出一副象棋玩一玩,身边那些曾经和自己一样喜欢下棋的人,也渐渐稀少了。这个变化,让赵文感到十分无奈。技痒难忍时,赵文只好上网下象棋。“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下棋,或者到象棋论坛上留言。”赵文的妻子告诉记者,赵文注册了好几个象棋论坛,留言比吃饭还勤。
  用赵文自己的话说,下棋是最有效的解压方法。因此,即使工作再忙、回家再晚、身体再累,也要在网上杀几盘,每次一坐上去,至少是两个小时以上,有时下到凌晨两三点,坐得腰酸背痛了,才肯上床睡觉。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加上睡眠不足,有一年,赵文病倒了,一连在家休养了三个月。
  启发,来自一副石棋
  2008年的一天,赵文在某象棋网上的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说在泰山附近的一个景区,旅游方为吸引游客,在山腰空地上布置了一副用石头制成的象棋。赵文一下子来了兴趣,联系到发帖的网友详细了解石头象棋情况。
  趁着生意淡季,手头活计不多,赵文简单收拾了背囊,照着网友的指引路线,来到该景区,亲眼目睹了帖子上的石头象棋。石头象棋个头很大,摆起来煞是好看,赵文一伸手,发现石头象棋是实心的,根本搬不动,也不能玩。
  接下来一个多星期,赵文没有外出做生意,而是坐在家里琢磨起石头象棋来。“能不能让石头象棋实用一点,用到生活中,既能益智又能强身健体?”
  对于赵文的想法,家里人包括妻子在内十分不理解:放下好好的铁饭碗不要,硬是出来瞎折腾,现在倒好,生意没做成生意,又钻进象棋里头去了。几位要好的网友却十分支持赵文,鼓励他坚持下去。象棋是中华民族的精粹,如果能模仿石头象棋那样,把象棋放大、变重,玩的时候,要用手搬起来来回回走动,这样一来,玩的人光动脑筋远远不够,还要消耗掉一定的体力。看棋的人,也不用“观棋不语”当“真君子”,反而可以站在棋盘边,大声地为棋手助威加油。再加上改造后的象棋,玩起来十分安全,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一旦想法实现,传统的象棋就能变成一种动脑动手的体育运动。
  就这样,一番思量后,赵文下定了决心,要投入自己的这个想法,并为它取好了名字,叫做“巨型运动健身象棋”。
  申专,信心越来越足
  “不管能不能成功,我都把它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赵文说。
  2008年初,赵文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他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纸上画图,测算尺寸、重量、适用质材,并且上网搜集信息,对着自己喜爱的象棋,赵文忙得不亦乐乎。
  “巨型象棋的重量不能固定,必须是因人而异,可加可减,因此,我不准备把象棋做成实心体,而是中空,中间可以随意加减重量,就像砝码一样。”赵文说。
  赵文开始测试巨型象棋的最佳负重值,他想出一条妙计,找来一个铁桶,往桶里不断装水,从3公斤开始,一直往上加,然后提着水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看多久会累,一般人能不能坚持下完一局棋。
  “第一天试验的时候,因为不断地加水倒水,很快房间里就湿成一片。下午,妻子下班回家,推门发现家里变成水帘洞,又看到我拎着两桶水在房子里转来转去,吓得不行,还以为我中邪了。后来给她讲了实情,她才破涕为笑。”赵文自顾地讲起来。
  大约一个星期后,赵文得出了结论,巨型象棋的最佳重量是5公斤至20公斤之间。
  “最让人头疼的是巨型象棋的填充用料。”回忆起研究时的最大难题,赵文告诉记者,铁、铜一类材料太重,放在室外又容易被偷,所以巨型象棋的外层,就只能是塑胶的。但是,巨型象棋里层的填充材料,却一直确定不下来。“铁砂、铁弹子、石头都试过了,不合适。”
  有一次,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一个关于沙石的报道,赵文一下子想到了用沙子填充巨型象棋。他当即找来一些沙子,又让妻子缝了几只沙袋,每5斤一装。赵文把这些沙袋放在一只塑胶桶里,又开始在屋子里走来走起去试重量。“这才敲定,用沙袋填巨型象棋内层,以加减重量,想法还是有些偶然的。”赵文说。
  至此,赵文的巨型象棋构想已经基本完成。
  努力,实现一个理想
  “单凭构想没有用,不如试一试申请专利,那时候,全社会都会关注。”朋友向赵文出点子。
  赵文觉得有道理,他上网百度了一下,还在国家专利局网站进行了专利检索,发现网上并没有相关的信息,这说明还没人涉足这个领域,于是他想试一试。
  第二天,在朋友的帮助下,赵文坐车到武汉,联系到一个专利代理公司。经理王健也酷爱下棋,因此对他的想法十分感兴趣,表示愿意帮助他申请专利。
  2009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赵文的巨型运动健身象棋专利。赵文趁热打铁,针对巨型运动健身象棋缺乏隔板仓,不便放置饮料瓶等易碎物品的不足,又研究出了“饮料箱式巨型象棋”,2010年7月,该项专利再次申请成功。
  对下一步的打算,赵文说,中国象棋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初形成“巨型象棋”这个概念并最终申专成功,也是希望变换一种方式,让更多人来关注中国象棋。“巨型象棋不仅是棋手之间的智力对抗,还是体力对抗。棋子是塑料制成的,安全有保障,这点还适合在学生中推广。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专利,赵文的想法还有很多呢,他满怀期待地说:“据我分析,中国象棋之所以受冷落,发展已近停滞,这与没有企业赞助是有关系的。你看篮球NBA,商业运作与体育运动相融合,这种模式已趋成熟。巨型象棋这种新型的运动项目本身就能吸引媒体关注,有亮点自然也能吸引广告商的眼球,有了商业效益,最终还不是推动了中国象棋的发展么?”(记者柯明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