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之缘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新闻现场
  化“朽”木为神奇
  3月15日,阳光明媚。走进武昌大道中段熊海春老人的家,就像走进了一个根雕世界。客厅的墙上,挂着用树根“写”就的“中国根艺”四个大字,还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似在游动的《武昌鱼》……呵,就连他家的挂历上印制的都是他的根雕作品。
  此时,熊海春老人正在阳台对着一个看似梅树的枝干忙活着。他说,这是朋友家的一个盆景,后来枯死了只剩下树根。他看到后,征得主人同意,把它抱回了家。经他的巧手雕成了一株梅树。
  所谓根雕,老人介绍,是以树根为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创作出人物、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旨在发掘自然美,人工修饰是很少的一部分。多年来,老人一直以“顺天然而创意”的思想来进行根雕创作。选材是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易长久保存的树种,因此,一块好材料来之不易,所以对拾回来的每个树根都很珍惜。
  顺天然而创意,化腐朽为神奇,一切随缘待之,这是在根雕创作中老人的心得。
  一生执着追求根艺的他表示,仍会坚持创作,但得遵循自然法则,不可强求,随缘而为之。
  新闻背景
  光秃斑驳的树根,在一般人看来毫无价值;然而这斑驳虬结的树根,在艺术家的手下,假以时日,能将其雕成巧夺天工、千姿百态的根雕艺术品,令人惊奇,爱不释手。
  我市根雕艺人熊海春说,与其说是树根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还不如说这是艺人与树根的缘。
  现年67岁的熊海春老人对根雕有着异样的情结。熊海春的祖父是个木匠。在他还是幼年时,祖父就会利用树根做些简单粗糙的小玩具。比起祖父,天资聪颖的父亲更专注于雕刻的多样性。用树根雕成的灯塔,他还采用竹根雕刻烟斗、拐杖,甚至胡琴、笛子。父亲精致的雕刻为幼年的熊海春打开了一个斑斓的世界。遗传也罢,熏陶也好,从小,熊海春就会用泥巴捏小人,捏成的孙悟空还会摇头晃脑呢。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启蒙吧。
  与喜爱的艺术相比,生活似乎更现实。后来,熊海春到饮食服务公司上班(已改制),并干到退休。上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全国蓬勃发展,经常能看到名师大家的根雕作品见诸报端,犹如霹雳,顿时唤醒了熊海春久埋心中的根雕梦。说做就做,研究揣摩名师的作品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以后,只要听说哪里开山修路,熊海春就会特别留意,带上蛇皮袋出门了。
  回家时,手里提着的是满满一袋树根。为此,家人没少埋怨他。熊海春总是一笑置之。
  手艺怎么样,大家的肯定很重要。
  1991年,熊海春参加了第二届湖北省根艺作品展,由于是首次参展,他有些忐忑。谁知,在此次展出中,他创作的《槐荫为媒》、《黄雀在后》等多件根雕作品获奖。首战告捷,内心的欢喜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届中国根艺展览会上,他的根雕作品《武昌鱼》获得了一等奖。由此,熊海春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多年来,他一共创作了近50件精致的根雕作品。这些作品就是他的“心肝宝贝”,因此极少售卖,熊海春说,这是靠缘分创作的,不能轻易售卖。退休后的熊海春生活非常充实,偶尔也会创作。不过他认为,与根雕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平常心待之才是道理。
  记者手记
  缘分
  根雕创作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以自然为美,再加以修饰。虽然自己多件根雕作品得过全国和省级大奖,熊海春老人却说如果不是自然界巧夺天工,又机缘巧合地让他遇到,怎会有今天的荣誉?这是缘分。(记者盛春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