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作家沈汉涛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鄂州市公安局干部沈汉涛日前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首义英雄》,这部30万字的作品几乎占尽了他三年的所有业余时间。”这一消息,最近刊发在湖北日报头版《我省警察作家群强势崛起》一文中。
  此前,记者曾拜读过沈汉涛先生的长篇小说《政界春秋》和2008年刊登在《啄木鸟》杂志第五、六期上的长篇连载《非常事故》。短短几年,沈汉涛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近100万字的三部长篇小说,就是专业作家也不多见,怀着令人惊叹和折服的敬意,也怀着几分好奇,几经周折,记者慕名采访了沈汉涛先生。
  一
  我的职业是警察,写作是业余爱好。沈汉涛先生谈到写作第一句话就这样谦逊。
  他的老家在浠水县河口镇,那里地处长江之滨,大别山麓,村后有一条河,河水日夜不知疲倦地流向长江。沈汉涛先生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与村民一起体味过春的冷暖、夏的水火、秋的萎缩、冬的寒涩。在寂静的夜晚,他常常独自一人跑到村后的大堤上,躺在茸茸的草丛中,望着满天星辰,听着河水哗哗流淌。故乡田园的河流山川、风物人情,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1976年,沈汉涛先生应征入伍,来到当时的鄂城县公安局消防队服役。他的文学和艺术才华很快崭露头角,不到一个月,他被任为文书,局里、中队办墙报和宣传栏,写写画画都有他。那时消防队隶属公安局,他经常跟着公安干警一起外出办案,随身背着的黄挎包里总装有一本书,有空闲就拿出来看看。部队每月7元的津贴,他都要拿出一部分买书,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深厚的写作基础。
  工作之余,他拿起笔尝试着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一个指导员的带兵生活片断》,写的是他任指导员期间发生在警营中的三个真实小故事:一个爱好画画的战士,将维纳斯带到寝室里画素描,引起当时思想还不够解放的班长非议,作为指导员的我,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件事呢;还有一位见义勇为抓小偷的战士,被我误认为与人打架而进行批评,原来干部也有错的时候;最后一个是用“和稀泥”的方法,解决战士之间的矛盾。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发表在当时的《人民消防报》上,因语言生动活泼,故事妙趣横生,思想观点新颖,一举夺得该报建国40周年带兵之道有奖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这是沈汉涛先生获得的第一次奖。
  此后,沈汉涛先生先后在各类报刊上发表50余万字的作品。体裁包括通讯报道、诗歌、散文、微型小说、纪实文学等。沈汉涛先生为人低调,不愿意向记者谈及个人的荣誉。这一时期,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文学的准备时期。
  二
  一直以来,沈汉涛先生想写一部长篇作品,这个欲望纠缠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熟悉农村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耳闻目睹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为了尽快将创作欲望变成文学作品,他有意识地接触了一些县级、乡镇干部和村民,留意他们的语言动作习惯,琢磨他们的内心世界,依据这些众多的生活原型,他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于2002年年底开始动笔。
  每天除上班之外,业余时间他不间断地写,有时一晚上写几千字,有时一坐半天一字也未写成,但不论酷暑寒冬,还是风霜雨雪,他都坚持着写,慢慢地、慢慢地积少成多,写成了20多万字的小说。2005年8月,沈汉涛先生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政界春秋》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发表。北京图书报还专门撰文向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推荐,这部小说写的是他熟悉的小县城的“官场”人物,沈汉涛先生试想用手中的笔,描绘他“理想”中的农村,塑造“理想”中的人物,讴歌“理想”中的农村新事物。2008年3月这部小说又再版发行。
  人们关注成功的果实,而往往忽视种籽飞翔的轨迹。沈汉涛先生不属于才华横溢的那类写作者,能够写出长篇,除了他心灵的一种需求,更在于他的坚守和执著。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在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的情况下写成的,小说的人物、结构,靠他自己去领悟和把握。这部小说他先用笔写出后再打印出来,反复修改了四次,“写到最后都不想写了”,个中甘苦,唯有自知。
  在部队,沈汉涛先生从战士、文书、指导员、科长,一直干到支队参谋长的位置,1998年,他转业到鄂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任副支队长,一干就是9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非常事故》,正是他9年交警生涯的一次文学总结。这是一部国内鲜见的以交警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也是湖北省公安系统作者唯一在《啄木鸟》杂志上描写交警生活的长篇连载。交通警察工作场所在路面,姿势永远是站立的,整天面对人流车流,吸的是灰尘,嗅的是尾气,听的是嘈杂声,在这样恶劣的岗位上工作,有的民警衰老得与年龄不相称,有的在执勤岗位上倒下再也没有起来……这是他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他出于对交警这份职业的挚爱和理解,也企图让世人理解。
  如果说沈汉涛先生写的《政界春秋》和《非常事故》,是以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感受,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写成的,那么,他写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则更多的是对历史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沈汉涛先生在鄂州生活了几十年,对鄂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总想以鄂州市为背景,写一部好看的长篇小说。
  2006年2月的一个周末下午,他和妻子到凤凰广场散步。从南边登上凤凰台,只见两边石阶之间嵌着的花岗岩石板上,刻着鄂州市历史年代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沈汉涛先生饶有兴致地观看着,突然发现其中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首义的记载,仅鄂州有名有姓的就有90多人,他不禁怦然心动,想写写辛亥首义。
  鄂州市曾经有人想写这个题材,可因种种原因没有写成。这个题材需要大量的历史事实,涉及地名、人物众多,有相当的难度。想写是容易的,但真正提起笔他不知从何处切入,沈汉涛先生迟迟不敢贸然动笔。一次到武汉出差,从车窗外看到武汉首义广场,他触动很大。辛亥首义是继往开来的伟大壮举,给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敲响了丧钟,同时又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进程的新起点、出发点,其历史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有数百名鄂州籍志士仁人为此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人物的名字和事迹,不用说在全国全省的较大范围内,就是在家乡鄂州,多数人对他们都不甚了解。在历史书籍上,即使对辛亥首义领袖吴兆麟,记载也不多,往往三言两语匆匆带过,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沈汉涛先生下定决心写这部书。
  他查看了大量的史料,有的资料还委托自己同事的小孩在武大读书的大学生帮助寻找。同时找到吴兆麟之孙吴德立了解素材,在这个过程中他做笔记就记了两大本,经过精心准备,创作已水到渠成。2006年7月他开始动笔,到2007年3月完成初稿,后又经一年多的打磨,2008年9月,《首义英雄》正式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辛亥首义为背景,以艺术形式成功地塑造了鄂州籍在辛亥革命中领军人物形象,如辛亥革命三烈士之一的彭楚藩,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程正瀛,辛亥革命临时总指挥吴兆麟等,全书以吴兆麟沉浮的一生为主线,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历史上那场血火风云的突变,同时还对鄂州风土人情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可以说《首义英雄》为宣传鄂州、推介鄂州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也填补了鄂州辛亥革命那段历史文化的空白,难怪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罗福惠老先生(鄂州籍)闻讯后欣然命笔无偿作序,更给该书增添了亮丽色彩。鄂州大学副教授、湖北省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袁巍先生读完该书,不顾年事已高,迅速对该书作出较高的评论。
  当前,沈汉涛先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期,也是创作的高峰期。我问他现在写什么?他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说,近段工作有些忙,还没有打算写什么。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心里话,他会写下去的,我们期待着他的新书早日与读者见面。 记者  熊光艳
  人物档案:沈汉涛,男,1956年生,浠水县人。1976年入伍,历任文书、分队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参谋、科长(工程师)、支队参谋长。1998年转业任鄂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现任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一级警督。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政界春秋》、《非常事故》、《首义英雄》等作品,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