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放弃过对创新和进步的追求——记清华大学“身边榜样”、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3-07 语音:播放
编者按:
  范维澄,1943年1月出生于贵州福泉,原籍湖北鄂州,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工程物理系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技术、公共安全科技中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人员疏散、应急救援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综合集成等方面的研究。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范维澄便投身到高等教育工作中。从教50余年来,他孜孜不倦、开拓创新,从计算燃烧到火灾科学,再到公共安全,范维澄从未放弃过对创新和进步的追求。
  燃烧学里探规律 烈焰之中炼真金
  为了揭示火的奥妙,让人类社会能够在人与火的和谐共处中持续发展,范维澄年少求学时便开始钻研燃烧科学。1965年,范维澄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留校,1982年,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出色地完成“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留学归来。回国后的他,以传统的燃烧科学作为科研和教学的切入点,从燃烧机理的理论研究拓展至可燃物的燃烧及其防治,把关乎国计民生的火灾作为研究对象,寻找火的规律。当时,国内很少有人意识到火灾可以成为一门科学,而范维澄却选择去填补领域空白,去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公众安全高于一切,火灾安全科技的研究,说到底是为了服务群众。”多年后,范维澄回顾自己当初的选择时说。1987年,大兴安岭爆发了森林火灾,火舌熊熊。针对我国火灾形势严峻和火灾研究薄弱的现状,范维澄提笔上书,倡导工程热物理与安全工程的交叉,提议建立研究火灾共性机理和火灾防治共性技术的国家级研究机构。让科研与国计民生紧密一些,再紧密一些,正是范维澄从事科研的初心。
  1995年,在范维澄的主持建设下,我国第一个重点研究建筑、森林和工业火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验室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将原创性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的国家级优秀研究基地。2001年,范维澄当选为我国火灾科学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逢花甲又从头 但将吾道付神州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范维澄一路走来,见证了我国火灾科学领域从国内空白到世界领先。年少起步时,为梦想去奋斗是很多人共同的选择,但当功成名就之时,还有多少人会敢于开拓新领域,开启新征程?
  2003年的非典事件,公共安全问题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年,范维澄恰逢花甲,他离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到北京,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将目光聚焦到公共安全这一综合性科学,致力于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融合。
  从2003年到2005年,范维澄带领团队,在全新的领域,为我国公共安全的科技规划和发展呕心沥血。2006年初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中,首次将公共安全作为一个重要领域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科技规划。“从火灾研究到公共安全研究,对我而言是把研究的领域拓展了。”范维澄说。
  从事公共安全研究,范维澄认为“既要做智库,也要做实践者”。他经常告诫团队,要不满足于出想法、出主意,而是率先进行实践。为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范维澄带领团队测数据,搭模型,入山区,赴灾区,出差和加班成了家常便饭。终于,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核心成果“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从学校实验室进入了政府指挥室。
  范维澄创立的“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数据库和应急软件系统,提出了“应急一张图”多方实时协同会商技术,研制出成套化现场应急监测预警与指挥装备,在技术上实现了我国应急平台体系的大系统集成创新。该项目成果提升了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在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应对中效果突出,社会效益显著。2010年,范维澄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立德树人为根本 师道传承育英才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主旋律,也是范维澄丝毫不敢懈怠的本职。范维澄的研究领域———火灾科学和公共安全,都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它们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范维澄作为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坚持带领团队走多学科交叉融合之路,重点培养研究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营造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学术氛围。从中国科技大学到清华大学,从火灾科学到公共安全,他换了岗位和领域,却不改师者风范。
  在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期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他带头创建了“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点与博士点,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建成了火灾安全领域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条件和氛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出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全面素质的首批火灾科学博士;摸索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及拓展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功能的新途径,并总结出规律。
  创立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后,范维澄坚持国际视野,秉承人才为先,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形成了重视人才、关心队伍建设的良好传统。他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培养并重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成长保驾护航。多年来,先后从美国、日本等世界知名大学以及国内知名院校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同时,自身团队也培养出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青”。服务社会担重任安全应急把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乃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范维澄和他的团队继续以公共安全为己任,毅然投身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这一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使命中。
  范维澄敏锐地意识到,城市安全主要是两大类问题:第一类,自然灾害对于城市的影响,即自然灾害和城市原有的脆弱性相互作用,导致灾难发生;第二类,由于城市内在的系统超越自身安全极限所发生的重大事故。因此,他带领团队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实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的“强韧工程”,从技术和管理的双轮驱动到科技、管理和文化的三足鼎立支撑,着力编制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为智慧城市提供强大的公共安全保障。
  范维澄领导下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团队在城市安全理论、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装备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北京等26个省级政府、167个地市县政府,以及公安、安监、环保、消防等十多个部门得到应用。2017年11月至今,建立国家标准5项,技术成果正在合肥、杭州、大连、佛山、徐州、无锡等地积极推广落地。2018年9月17日,在第二届全球公共安全会议中,范维澄获埃蒙斯奖,是获得该奖的首位中国学者。
  从燃烧科学到火灾科学再到公共安全,范维澄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维护的却是始终不变的公共安全利益。范维澄说,自己和团队会始终聚焦核心问题,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