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纯:人工智能范式转换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4-11 语音:播放
导语:“日常生活中,人类视觉系统受很多任务所驱动,视觉表达和计算机制等都源自于各种各样的任务。物体和场景的设计都由潜在的功能和物理所决定,人类活动由潜在的社交意图、因果、和价值取向所决定。这些潜在的、不可见的FPICU就是一种智能的暗物质,这些因素和变量在感知中是看不见的,却控制着那些看得见的物体和场景的几何和外观特征。”———朱松纯
  人物简介:朱松纯,男,1968年出生于湖北省鄂州市,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系与计算机系教授。在计算机视觉、统计建模与推理、认知机器人等方面发表论文260余篇。
  “读不懂AI的历史,就无法预测未来”
  朱松纯曾多次强调:要搞清楚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首先得回顾历史,正本清源。
  朱松纯将人工智能发展的60年总结为三个阶段,经过三次兴起的热潮,每次兴盛期都有不同的技术在起作用。
  第一次热潮在1956—1974年,以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知识的表达、启发式搜索为代表。
  第二次热潮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教授、专家做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医疗诊断等研究。到了8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神经网络研究热潮。
  在此之后,人工智能这个词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将近30年。但是,研究者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像朱松纯所说的,这30年人工智能处于一个分治时期,相当于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分治时期形成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认知科学、机器学习、机器人学这五大学科,被他称为“春秋五霸”。
  第三次热潮是由2012年兴起的深度学习推动的。被称为“春秋五霸”的这五个领域不断扩展,领域之间出现融合,类似于中国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总结起来一共有6个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与交流、认知与推理、机器人学、博弈与伦理、机器学习。朱松纯教授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研究,试图寻找它们之间统一的目标,解决当下人工智能发展各自称雄的局面。
  “小数据,大任务”范式是人工智能统一的目标
  朱松纯认为人工智能这一学科涵盖非常广泛,包含的六大领域正在交叉发展,最终目标都是希望它们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朱松纯表示,这六大领域像是处在“战国时期”的“战国六雄”,是否将其统一起来,它们的研究方向究竟在哪里?这一问题是朱松纯教授一直思考的内容。
  朱松纯认为,基于统计概率模型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任务,例如人脸识别,设计一个简单的价值函数,用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这一特定的模型,这一模式的应用可称为“大数据,小任务”范式,但并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这种方法对某些具体的问题上很有效果,但是这个模型不能适用于更广泛的任务,更不能适用复杂的任务执行,这一思路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能起到跨越式的前进。朱教授认为,“小数据,大任务”范式才是人工智能统一的目标。(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