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弄:续薪火播种红土地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7-15 语音:播放

刘胜军在祖父墓前默立。

  忆往昔——春风化雨润心田

  刘伯垂,共产主义火种在湖北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他的故乡华容区段店镇刘弄湾,刘伯垂的后人对他又有着怎样的印记?

  “说实话,是改革开放让我有机会真正了解祖父,也解开了我们一家人多年的心事。”昨日,在刘弄湾,刘伯垂的嫡孙刘胜军对记者说。

  多年过去,今年72岁的刘胜军仍难忘当年《湖北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永留芬芳在人间》,作者是廖惠民。”对文章的标题、作者,刘胜军脱口而出。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天,刘胜军的舅舅从武汉带来一份《湖北日报》,并让刘胜军赶紧读一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读完文章,长期埋在刘胜军内心的结一下子解开了,整个人变得轻松多了,他高兴地对家人说:“原来,我爹(祖父)是搞革命的,跟共产党做事。”

  这篇文章便是《永留芬芳在人间》,作者廖惠民是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刘伯垂曾用化名刘芬,作者便用了“芬芳”一词。

  读完文章,刘胜军还是有些不踏实,马上拿着报纸赶到武汉,拜访廖惠民,“主要问下材料的来源,搞清楚到底是不是真的?”廖老对刘胜军说,是他亲自采访包括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包惠僧在内等相关人士而写的。

  1887年,刘伯垂出生于刘弄湾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刘德福,前清例授宣德郎,诰封奉政大夫。其父刘弼亟,日本政法大学毕业。刘伯垂长大后亦东渡日本,就读于明治大学法科。在日本留学期间,刘伯垂结识孙中山、陈独秀等人,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伯垂学成回国,任民国大元帅府秘书官。不久,调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任参事。袁世凯称帝后,他愤然辞职。1918年,赴广州,任广东军政府高等审判厅厅长,并在广州编辑《惟民周刊》,宣传革命思想。

  当时,广东军政府还未脱离军阀的控制。为此,刘伯垂深为不满。1920年夏秋之交,他辞官北返武汉,途经上海,拜访了在日留学时的文字学老师陈独秀。多次交谈后,经陈独秀介绍,刘伯垂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很快,刘伯垂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回武汉筹建湖北的共产党组织。

  早在数月前,陈独秀曾到武汉讲学。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已开始传播,陈独秀认为武汉有条件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在陈独秀眼中,刚刚入党的刘伯垂是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最佳人选。

  就这样,回到武汉后,刘伯垂首先与包惠僧联络。之后,刘伯垂又分别与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郑凯卿秘密联络,商讨建立党组织事宜,取得一致意见。

  1920年10月,刘伯垂、董必武、包惠僧等7人共聚董必武寓所,刘伯垂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会议,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取名为“共产党武汉支部”。会议推选了武汉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负责组织,张国恩负责财务,由刘伯垂提议,推选包惠僧任支部书记。

  然而,刘伯垂在武汉建立党组织以及后来的具体活动,家人并不十分了解。刘伯垂的夫人,也就是刘胜军的奶奶,1960年在刘弄湾去世。那时,刘胜军已有11岁,“奶奶对祖父具体做什么,并不清楚,只知道他长年在外,没怎么着家,就连他到底是哪个党派,也说不清。不过,她最确定的是祖父跟董必武在一起。”刘胜军回忆。

  原来,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刘伯垂、董必武等共产党人遭到通缉,刘伯垂便带着董必武、陈潭秋、熊晋槐连夜赶到刘弄湾的家中隐避。那一个多月时间,刘胜军的奶奶带着家人悉心照顾,没有暴露他们的行踪。

  1936年,刘伯垂在上海病逝,家人将其接回老家安葬。刘伯垂由此淡出人们的视野。同时,给家人也留下了一个心结,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

  从武汉廖惠民处回来,刘胜军又带着报纸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鉴于刘胜军家里的困难,组织上将他安排到南迹湖渔场工作。后来,刘胜军将《永留芬芳在人间》一文剪下来,镶进了相框。遗憾的是,文章被人借阅后丢失。

  刘伯垂兄弟三人,刘伯垂现有后人是其孙辈刘胜军姐弟二人。现在,刘胜军是华容区政协委员,对家乡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刘伯垂的侄子刘若曾,于1938年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到董必武。在董必武的介绍下,到了延安,并参加陕北公学分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在多个教育单位任职,后在华中师范学院院长、顾问任上离休。

华容美丽乡村路一角。

  看今朝——赓续薪火再出发

  6月15日,到刘弄村采访,恰遇华容区相关部门正在村里商量刘伯垂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村党支部书记张旺明说,刘伯垂纪念馆已纳入全国红色教育基地改扩建项目,项目设计、施工招投标当天开标。

  村委会不远处,便是刘伯垂纪念馆、刘伯垂墓,二者成为一体。张旺明说,这里一方面将建生态墓区,另一方面将红色教育基地与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融合而建。7月初已开工,计划9月30日开馆。

  刘胜军告诉记者,刘伯垂墓迁到现址、并建纪念馆,其过程颇不容易。

  资料显示,30多年前,鄂州党史研究部门已着手研究并搜集刘伯垂资料,广州、上海、武汉均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其家乡刘弄,鄂州市计划为刘伯垂建一座纪念馆,赓续薪火,传承红色文化。

  华容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推手。2003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刘伯垂墓迁到现址,占地面积170余平方米。墓冢水泥砌筑,高1.2米。墓前大理石碑,高2.45米、宽0.6米、厚0.3米,阴刻楷书“革命先驱刘伯垂墓”。

  2004年,华容区委、区政府、区老促会、刘弄村共同筹资,在刘弄湾西边刘伯垂墓旁,新建刘伯垂纪念馆。

  2014年12月,华容区老促会成立专班,将刘伯垂纪念馆进行了整体维修,并组织人员集中两个多月时间赴红安、阳新、武汉等地收集刘伯垂从事革命活动的史料。随后,按照刘伯垂生平、刘伯垂嫡孙回忆文章、刘伯垂良师益友、刘伯垂家世及遗物存放等内容进行布展,使得纪念馆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

  目前,刘伯垂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对马上要进行改扩建的刘伯垂纪念馆,刘胜军表示想将祖父留下的一些老家具捐献出来。

  祖屋早已消失,刘胜军现在的家是两层带院小楼,祖父母留下的老家具被刘胜军搬到了二楼,集中于一室。刘胜军觉得最可惜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祖父留下的大批书籍、文稿被付之一炬。

  室内一柜、一架、一床、一妆台,均是刘伯垂夫妻使用过的老物件。柜是四门立式衣柜,分上下两部分,柜门上的字依稀可辨,油漆仍见光亮;一架,是刘伯垂使用过的书架;一床,是一张铁架床,仍结实可用,只是被刘胜军重新漆过;一妆台,只剩下了底座部分,现被刘胜军当作了床头柜。

  老物件不仅寄托着刘弄人的情感,也见证着荆楚大地共产主义火种传播者刘伯垂的非凡人生。作为新时期的刘弄村党支部书记,张旺明的感受更不一样。

  到今年,张旺明已担任刘弄村党支部书记19年。19年前,接手时,刘弄村欠债100多万元,这个远离集镇的小村,似被人遗忘的角落。

  19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2019年,实现全村贫困户脱贫;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87元,村集体收入增至58000元。美丽村湾建设让刘弄村旧貌换新颜,村党支部还获评“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自来水进了家门,水泥路到了门口,路灯照亮了每一个角落。特别是,皮子径沿港路亮起了路灯,这里成了村民傍晚散步的好地方,“我每天晚饭后,都要到这里走走,舒服着呢。”张旺明说。

  眼下,推进刘弄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刘弄湾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是村里两项核心工作。每天,村党支部的6名党员都很忙,“人少事多,每个人都是‘一末带十杂’,有的就连水管维修工都兼上了。把人做好,把老百姓的事做好,我们才不会愧对先辈。”张旺明说。

  采访手记:

  采访中,有一点令人感慨,刘胜军真正了解自己的祖父,是改革开放为其打开了一扇窗。跟刘胜军一样,刘弄村村民也只知道有刘伯垂这个人,对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也说不上个一二三。

  运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养成浩然正气。刘伯垂纪念馆从无到有,应该说是各地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市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生动实践。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