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战的两位鄂州才子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9-22 语音:播放

  在抗击日寇热潮中,既有持枪上阵搏杀的男女老幼,也有宣传动员民众抗战的文化战士。

  万籁天:创作抗日戏剧

  万籁天(1899年—1977年),曾用名万群,出生于葛店镇牌坊街。1919年在东京日本大学学习,1921年2月回国,同年8月进入北京人艺戏剧学校学习,这期间,他利用在日了解的日本侵华情况和心中积聚的怒火,创作编导独幕话剧《东道主》,揭露日本侵占旅顺、大连的罪行。这是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最早用戏剧进行抗日斗争的作品之一,他也成为中国最早以文艺作品投入抗日斗争的戏剧家之一。

  1924年至1933年,万籁天在上海曾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导兼明星影戏学校教务主任、南国社导演和演员。1935年加入南京中国舞台协会并任首席理事。1938年8月应田汉邀请,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直接从事文化抗战的组织领导工作。1944年9月任私立成都南虹戏剧学校戏剧科主任、重庆陪都剧艺社社长、中华剧专教授,先后创作独幕剧《童养媳》、电影和话剧《热血男儿》《十字街头》等抗战革命文艺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大后方军民的抗战热情和士气。

  新中国成立后,万籁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兵团文工团任戏剧指导,同年8月,调到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戏剧部任教授。1954年8月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兼艺术委员会主任。还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政协常委。

  刘尊棋:延安采访毛泽东

  1937年7月7日北平爆发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拉开全面抗战大幕。消息传到日本后,被派驻到东京的记者刘尊棋(1911年—1993年)再也坐不住了。这位亲身见证日本军国主义份子一步步策划吞噬祖国大地的鄂州籍热血男儿,当即回国投身抗战宣传。

  刘尊棋祖籍东沟镇刘河村,出生于宁波,在北京读中小学。1930年9月便参与组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并任理事。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在开展地下工作时遭逮捕,被关押在草岚子胡同监狱。1933年经中国人权保障同盟营救出狱后,被苏联塔斯社聘为翻译和记者,与党领导下从事文化统战的张友渔、徐冰等同志一起,组织“世界论坛”社,在华北进行抗日战争宣传。1934年秋被聘为《北平晨报》评论员,发表了不少抗日言论。1936年该报被国民党政府接管,他被派往东京。

  七七事变后,刘尊棋一踏上祖国大地,就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胡愈之的带领下,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上海沦陷时,他自告奋勇当上中央社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江南和华北前线,采写了大量抗战通讯报道。

  1939年9月刘尊棋来到延安,报道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积极开展抗战的情况和战果。指挥敌后千军万马抗战的毛泽东接受了他的采访。接着,他转战长江一线,报道新四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刘尊棋因正面报道新四军的抗战活动而被迫“疏散”到新加坡。在这里,他又在胡愈之主笔的《南洋商报》任主任编辑,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抗战情况和太平洋战争进程。1942年刘尊棋经缅甸回国,任美国驻华新闻处中文部主任,大力宣传中美联手抗战和国际抗战合作动态。

  抗战胜利后,刘尊棋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来到上海工作,先后创办《联合日报》和《联合晚报》。1947年3月,他到香港主编英文刊物《远东公报》。1949年3月到北京,以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任国家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副局长、外文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8年11月4日,刘尊棋回到鄂州,对家乡的新闻事业发展寄予厚望。

  (夏建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