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台:鄂州第一位长江抗洪烈士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1-19 语音:播放

□ 杨泽民 夏建国

前言:

  随着上月28日樊口公园大桥通车,作为湖北省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最大投资单体项目,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明于一体的鄂州樊口区域江滩综合整治工程基本竣工。这是鄂州人民持续百年根治樊湖水系最为精彩的篇章和美好结果。

  抚今追昔,不由自主让我们想起1954年7月27日,在樊口公园大桥西端芦洲大堤抢险中,英勇献身的鄂州第一位长江抗洪烈士杨先台。

 

  1.樊口闸坝初见成效后到湖边谋生

  据《鄂州市志》记载,1922年,湖北省督军萧耀南委任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督修樊口水利工程,拉开鄂州近现代历史上根治樊湖水系的序幕。筑樊口大坝、挖月河、建民生闸和民信闸后,内湖大片地域从此可开垦耕种。

  在这一大背景下,1933年夏天出生于石山杨家湾的杨先台6岁随父母亲,从原先的丘陵山地来到洋塘湖东岸塘边的路口李家墩,结庐而居。一家人靠开垦种地维持生计,农闲还熬糖做副业。刚读2年私塾的杨先台因父亲病逝不得不辍学,帮母亲打理家务,同哥嫂一道农耕。生活的无奈和艰辛,让小先台形成了朴实向善的性格。

  2.在革命烈士影响下成长

  翻开杨先台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有2位烈士对他影响巨大。

  1949年5月间鄂城解放,县政府派工作队到乡村访贫问苦。工作队副组长陈藩田进驻李家墩,不仅给杨先台带来外面世界许多闻所未闻的信息,还给他讲了不少革命道理,一颗为新中国出力流汗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不久,国民党残余势力杀害了陈藩田,在鄂南震动极大。这位烈士的牺牲,使杨先台更加爱憎分明。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积极参加政治和文化学习。18岁的杨先台就加入了农民协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土改开始,思想活跃的杨先台任路口乡第五村民兵连长。1952年成立徐刘乡,他担任乡团支部书记。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杨先台带领村民捐粮、捐钱支援前线,被评为模范宣传员。在每年的秋征中工作卓有成效,他被评为区级模范干部。这时,本乡志愿军战士杨之贵牺牲、被国防部授予革命烈士的消息传来,更加坚定了杨先台在家乡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决心。

  3.以身挡江水 青春献人民

  从1954年4月起,长江中上游普降大雨,外江洪水天天见涨,内湖日见水满,防汛保收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

  徐刘乡的东岸塘圩堤3次破口,杨先台带领群众日夜巡堤,用木制水车排涝保收。5月间一次圩堤出现险情,杨先台与青年突击队员们用门板和稻草抢堵,因雨大风疾,体力不支,他3次昏倒在水中。大家劝他休息,他全然不顾。圩堤破口后,杨先台不顾自家已进水,组织邻居转移到高处,最后才搬自己的家。党组织看到杨先台、王仙桂夫妻俩先人后己、吃苦耐劳,决定吸收他们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到了7月间,长江水位猛涨到27.62米,大大超过历史水位最高年份1931年的26.10米。鄂城县组织基干民兵抢修粑铺大堤。杨先台被任命为徐刘乡防汛第二队队长,他同新婚妻子王仙桂同上大堤,吃住在芦席棚里,住处和身上没有一处是干的。由于连天阴雨,王仙桂重病返乡,杨先台吩咐她回家后抓好排涝自救工作,并照顾好年迈的老母,自己带领青年突击队坚守在芦洲大堤上。

  时至27日,西北风大作,大堤内外白浪滔天。杨先台与突击队员夹着门板,抱着草捆,穿着单衣,匍匐在堤边挡浪。这时不知谁带头高喊“水涨一尺,堤高一丈”的口号,顿时堤上声震长空。此时,樊湖西洋畈已汪洋一片,陡然间,芦洲大堤东段出现险情,杨先台带领魏太木等人直奔豁口。大雨如注,人挡不住,门板立不牢,草袋也叠不高,于是10余名突击队员跳进水中,推着从周 屴运来的满船麦草,一步一步逼近豁口。

  昏天黑地间,风裹着巨浪砸向船身。紧急关头,眼见豁口涌进的水量越来越大,杨先台与魏太木当机立断,决定用整船麦草下沉来堵住豁口。站在船上的杨先台和魏太木侧扳船舱、脚蹬船舷,连续7次顶风破浪冲向豁口。这时风更大,一排巨浪打来,船被冲进圩堤内十多丈远,船上的杨先台、魏太木被甩入急流中。魏太木被救起来了,而21岁的杨先台为了鄂南“七县搭一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英勇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忠勇,用青春报效了国家。

  1954年7月28日,杨先台所在的鄂城县第五区召开追悼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共青团鄂城县委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荣誉称号。随后,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他“省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并号召全省团员青年向他学习。为纪念杨先台烈士,传承伟大抗洪精神,家乡父老将徐刘乡改名为先台乡。时至今日,英烈生前工作的村和读过书的学校都冠以“先台”美名。

  从1922年吴兆麟督修樊口水利工程,到1954年杨先台为保芦洲大堤献身,再到2022年樊口江滩综合整治工程全面竣工,充分见证了鄂州人民百年来在根治樊湖水患过程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也必将激励鄂州人民进一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