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的“桃花源”——樊山和西山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10-30 语音:播放

  □王照魁

  “桃花源”一词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历尽坎坷人生、看遍世俗虚伪黑暗,迟至暮年以后,对自己人生感悟的升华。

  “桃花源”情结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唐代的王维、韩愈、刘禹锡,到宋代的王安石、苏轼、汪藻,再到元代的赵孟頫等后世文人,均对“桃花源”进行效仿和咏叹。其中,苏轼在《烟江叠嶂图》的题诗中,将鄂州的樊山和西山比作生命中寄情忘形、触目而歌之“桃花源”。

  公元1088年,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在东京受好友王定国邀请,为其所藏王洗的《烟江叠嶂图》题诗(如图)。苏轼见知己大作,心有灵犀,遂提笔赋诗一首: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现,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米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地,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整首诗共十四韵二十八句。前十四句为第一部分,摹画中之景,后十四句为第二部分,抒胸中之情。第一部分的前十二句是对《烟江叠嶂图》画中美景的文字刻画,使人仿佛置身画中,第十三句、第十四句是对这幅画的赞叹和评价:使君从何处得到这样一幅好画,构图如此主次得体,色彩如此清新妍丽。第二部分,由写画转入抒情。苏轼感叹“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说明苏轼也想寻找一个像《烟江叠嶂图》中的栖身环境,以图远离官场纷争,超脱世俗生活,情至深处,苏轼不自觉就想到自己曾去过的武昌樊山(今鄂州樊山),风景幽美,自己曾留居五年。暮日,春风吹拂,江天空阔;夏暮,云卷雨住,山峦更为秀美;秋夜,丹枫和翻鸦伴人水宿;冬昼,雪压长松,惊断昼眠。

  公元1088年,王洗见到苏轼题诗以后,可谓惺惺相惜,便提笔与苏轼唱和:

  帝子相从玉斗边,洞箫忽断散非烟。

  平生未省山水窟,一朝身到心茫然。

  长安日远哪复见,掘地宁知能及泉。

  几年漂泊汉江上,东流不舍悲长川。

  山重水远景无尽,翠幙金屏开目前。

  晴云幕幕晓笼岫,碧嶂溶溶春接天。

  四时为我供画本,巧自增损媸与妍。

  心匠构尽远江意,笔锋耕偏西山田。

  苍颜华发何所遣,聊将戏墨忘余年。

  将军色山自金碧,萧郎翠竹夸婵娟。

  风流千载无虎头,于今妙绝推龙眠。

  乞图俗笔挂高咏,从此得名应谪仙。

  爱诗好画本天性,辋川先生疑宿缘。

  会当别写一匹烟霞境,更应消得玉堂醉笔挥长篇。

  在这首诗中,王洗将自己与苏轼雷同的悲惨境遇,淋漓尽致写了出来,并对苏轼在诗中发问的“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米分清妍”进行了回复。紧接着一句“心匠构尽远江意,笔锋耕偏西山田”,再次诠释了樊山和西山的美景对苏轼的影响,由此可知,苏轼将樊山和西山对比《烟江叠嶂图》中的山水风物,并看成是自己的世外仙境一点也不为过。

  通过《烟江叠嶂图》中苏轼与王洗的唱和诗,我们可以读出鄂州(古武昌)樊山、西山曾是苏轼人生中现实存在的“桃花源”。

  苏轼之所以对鄂州(古武昌)樊山、西山有“桃花源”情结,根源为苏轼被贬黄州的痛苦经历。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公元1080年出狱,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平生第一次遭受沉重的政治打击。苏轼在黄州有五个年头,用他自己的诗来形容——“我谪黄州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可见,这几年苏轼的心情有多苦闷,生活有多潦倒。然而作为一个文人,“穷则独善其身”始终是其奉行的观念,那么在黄州的几年里,苏轼是如何“独善其身”呢?避世隐逸的“桃花源”生活,或许是其排解苦闷的最好方法。

  黄州境内无名山,而与之隔江相望的武昌山水绝佳,还有孙权建都留下的遗迹,并且还是中国净土宗的发源地;如此山水旖旎、文化深厚之地,当然也受落魄时期苏轼的垂青。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时常泛舟武昌,遍览盛景,食尽琼浆美味,贬谪虽怅惘,但在此获得了宽心。

  据苏轼等人的诗文书信记载,苏轼时常泊樊口饮潘生酒、食武昌鱼,饱饮一醉后,策杖载酒,登西山揽胜,留宿于山上,放浪山水间……

  在西山上,苏轼在灵泉寺品菩萨泉,尝油酥饼(后称东坡饼),探访孙权、陶侃等先贤遗迹,考究樊山、灵泉等名称由来。樊山、西山带给苏轼的是落魄之际的适意,正如其弟苏辙在《九曲亭记》中所言: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这种超脱,也是诸如陶渊明等古代读书人躲过政治“刀光剑影”后的坦然与释怀。陶渊明的“武陵源”成了历代官场失意之文人的心灵港湾,而樊山、西山正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桃花源”。

  如今的鄂州经济繁盛,潜在的文化资源急需得到挖掘和开发。樊山、西山作为苏轼生命中“现实版”的桃花源,值得鄂州学者进行探究,需要政府部门打出旗号,进行相关景点配套设施的完善,使鄂州的苏轼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实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