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同游武昌西山——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西山情缘之三 (5)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5-27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苏辙五言古风诉衷曲

  元丰三年六月初二,护送兄长家眷前来黄州的苏辙,在哥哥的陪伴下,经“千摇万兀到樊口,一箭放溜先凫鹥”,平生第一次来到武昌西山。武昌县令江綖闻讯,又携带酒肴前来奉陪。苏辙乘兴以《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为题,作五言古风一首,记述了他们兄弟在“乌台诗案”后,第二次相会时的特殊情感及其所思所虑,也记述了鄂州武昌人对患难中的兄弟俩,基于尊重之上的真诚欢迎和热情款待:

  千里到齐安,三夜语不足。

  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

  西山隔江水,轻舟乱凫鹥。

  连峰多回溪,盛夏富草木。

  杖策看万松,流汗升九曲。

  苍茫大江涌,浩荡众山蹙。

  上方寄云端,中寺倚岩腹。

  清泉类牛乳,烦热须一掬。

  县令知客来,行庖映修竹。

  黄鹅时新煮,白酒亦近熟。

  山行得一饱,看尽千山绿。

  幽怀苦不遂,滞念每烦促。

  归舟浪花暝,落日金盘浴。

  妻孥寄九江,此会难再卜。

  君看孙讨虏,百战不摇目。

  犹怜江上台,高会饮千斛。

  巾冠堕台下,坐使张公哭。

  异时君再来,携被山中宿。

  在苏轼赴黄州途中的第一站陈州,苏辙就风尘仆仆从南都赶来,看望刚刚从“乌台大狱”走出来的哥哥,一起商量两家人的行程。

  原来,苏轼湖州被拘后,他的一大家人无依无靠,只能千里迢迢投奔苏辙。哥哥的案子了结后,苏辙受他的牵连被贬到比黄州更远的筠州。苏轼以贬谪戴罪之身走陆路押解去黄州,一家老少随他翻山越岭肯定不便。而苏辙是以降职贬官的身份从水路赴任,不论是旅行条件,还是行走时间安排,都好于哥哥。因此兄弟俩决定,大嫂和一家人跟苏辙走水路,溯江而上到九江。然后苏辙将自己的家人放在那里稍候,再护送大嫂去黄州(唐时曾名齐安)。

  近五个月的千里跋涉,兄弟俩再次见面,想要说的话真是“三夜语不足”。苏轼刚登临游览武昌西山不久,也知道弟弟同样向往武昌西山,于是就劝苏辙“勿重陈”“起游西山麓”,既弥补15年前的遗憾,又换个环境帮助他排解贬谪郁闷心情。

  兄弟俩通过“轻舟乱凫鹥”,来到“隔江水”的武昌西山。从“杖策看万松,流汗升九曲”,再到“上方寄云端,中寺倚岩腹”的西山古寺,“清泉类牛乳,烦热须一掬”后,苏辙兄弟一下子清凉了许多,鄂州武昌人待客的热情便一一展现出来:“县令知客来,行庖映修竹。黄鹅时新煮,白酒亦近熟。山行得一饱,看尽千山绿。”苏辙从中真切感受到鄂州武昌的山幽绝、泉醇美、人友好,这哪是两个被贬兄弟应有的接待规格呀!对哥哥这般尊重,还能常来这样的环境换个心情,苏辙感到些许安慰。但前路茫然,使苏辙仍不免替哥哥担忧。因此“幽怀苦不遂,滞念每烦促”的他,想到“妻孥寄九江”,兄弟俩很快又要分别,跟哥哥的下次相会“难再卜”,生离死别之情埋在心里却无法说出口。

  带着这样的心情回黄州,刚好路过江边武昌钓台。送行的江綖连忙跟这两位喜欢谈古论今的大文人进行介绍。武昌钓台作为天下十大钓鱼台之一,在这里可垂钓鲜美的武昌鱼,还有大量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精美诗句和佳话。更让武昌钓台千古留名的,是三国孙吴重臣张昭的“钓台罢酒”逸事。

  观钓台景观,想张昭际遇,苏辙更为哥哥鸣不平,替他未来担忧。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面对“百战不摇目”后露出得意忘形苗头的孙讨虏(孙权),张昭“犹怜江上台,高会饮千斛”,无奈 “巾冠堕台下”,坐哭而罢酒钓台。后又以“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的历史教训,对孙权直谏。虽然最后孙权纳谏罢酒,但张昭此举还是弄得孙吴上下不开心。在任用丞相的关键时刻,张昭两次分别被孙权以“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等理由弃选,落了个忠耿不讨好的下场。哥哥苏轼从自求外任杭州,到湖州被拘……

  想到这里,心里如江上阵阵凉风袭来。这些所见、所思都被苏辙一一写进诗中。

  不过苏辙最后还是以“异时君再来,携被山中宿”,表达跟哥哥首游时一样的想法:欲求深度交游武昌西山。很可惜,此后苏辙的人生命运也继续像哥哥一样曲折坎坷,再也没有机会重上武昌西山。倒是因为哥哥还在黄州的原因,武昌西山在他睡梦里、诗文中时常出现。比如两年后,因哥哥牵头扩建九曲古亭,苏辙饱含深情写出了闻名遐迩的《武昌九曲亭记》。(待续)

  主编:夏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