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礼物漫忆鄂州侨务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5-27 语音:播放

  □ 张伟

  在我的书柜陈列架上,有一件小礼物,就是它勾起了我对鄂州侨联的侨务工作回忆(如图)。

  这块木制板里嵌着金属片的小礼物,是当年美国俄亥俄州玛瑞塔市市长南希·霍利斯特送的,礼物的形状像俄亥俄州版图,金属片上刻着“Marietta Ohio USA”的字样。

  1988年10月21日,美国俄亥俄州玛瑞塔市应我市政府邀请,市长南希·霍利斯特率政府代表团访问鄂州市,参观了重型机器厂、粮食局养殖场、鄂钢弹簧分厂、市博物馆、新民街小学等单位和部门。

  这次外事活动中,市侨联的几位同志全力配合。在两市之间的有关签字仪式上,我与玛瑞塔市商会会长分别担任协签人,并协助鄂州市长与南希市长签订建立友好城市的意向书。签字仪式完成后,南希市长便送了这个小礼物。

  小礼物看起来很普通,也是透视鄂州改革开放的小小窗口之一。

  这事要从1986年说起。

  那一年,鄂州市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处理日益增多的归侨侨眷事务。由于母亲的许多亲戚在海外,我被市委批准,担任了市侨联的首届常委、秘书长一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鄂州有近20位从印尼和东南亚归国的华侨。后来,还有经过华侨补习学校学习后分配到鄂城县工作的归国华侨,也有许多华侨子弟和亲属分布在各乡镇。改革开放后,陆续有一些人员出国,新的侨眷、侨属不断出现。

  市侨联成立之前,由于人手少,所了解的侨情仅限于侨眷、侨属有事上门才给予登记,资料很不齐全。侨联成立后,首先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全市侨情的调查了解上。

  1987年,侨联的几位同志走遍了全市每个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甚至是每一个村民小组,对于已知的侨眷、侨属也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并登记造册。针对新出现的侨情,我们一户一户上门,面对面了解他们海外亲人的情况及在乡眷属的真实状况,同样是逐人登记,努力做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用了近一年时间,我们建立了较为翔实的侨情档案,按乡镇登记造册。经过调查统计,当年全市有海外华侨华人192户1010余人,分布在世界19个国家。香港、澳门同胞48户226人。华侨华人在鄂州的眷属有368户1648人。港澳同胞在鄂州的眷属有123户563人。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中有知名人士42名,专家、学者28人,企业家9人。

  精准的摸底推动了侨联服务工作。对重点侨眷、侨属,我们每年或是中秋,或是春节,都要召开一次座谈会,听他们对侨联工作的意见,谈谈工作或生活中的想法。对于大量的普通侨眷、侨属,我们每年春节前,都要给他们寄去一封特别印制的贺年片,让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

  记得当时汀祖镇有一户重点侨眷,他的孙子只有7岁,因顽皮被高压电击伤双臂,高位截肢虽保住了性命,但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帮助他们,我们找相关部门多次协商,还代理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历时5年,终于使孩子的权益得到了保护。

  通过归侨侨眷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宣传全市经济建设的成就,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建设,也是我们的工作之一。

  1988年7月,我市在深圳召开首届鄂州——香港联谊会。为了开好这次会议,我们提前来到深圳,通过联系关系较好的侨胞或港澳同胞,争取更多人员参加。经过我们的努力,这次联谊会共邀请到了数十位香港工商企业界人士参加,会后还陆续有侨胞,或是带熟识的客户来鄂州考察,寻求投资和经贸合作。

  记得那时的经费有限,尽管有一定的出差补贴和会议费,我们在深圳的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每天早上买一些油条,自己在宾馆里冲杯牛奶就解决了一餐。中午泡一碗快餐面也算饱了一餐。只有晚上,我们才能上街在大排档里点些菜,如炒田螺、空心菜、蚝油生菜等小菜,再要上一瓶啤酒,算是一顿正餐了。

  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我们就是这样打发一天三顿的公务餐。一日三餐是简单的,能参与打开鄂州改革开放大门的心却是十分满足的。

  令我高兴的是,1992年3月26日,虽然我已离开了侨联,但仍被指定参加接待日本三条市市长内山裕一率领的三条市政府访问鄂州市代表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