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品味樊山历史——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西山情缘之四(8)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6-17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探究鄂州武昌历史文脉

  雷山脚下、樊口西北边大江之中,就是《记樊山》所载的“其上为芦洲”。这段记述,又牵出古鄂州跟楚国的关联,还涉及古鄂州第二、第三次立国历史。

  古鄂州第二次立国为鄂国。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记载,古鄂国起源历史十分久远。殷商末年,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地位显赫。春秋中后期,古鄂国由黄河流域的山西乡宁,逐渐迁移到汉水流域的河南南阳、湖北随州,史称西鄂。后来又迁移至长江中游的古鄂州区域,并迅速发展壮大,史称东鄂,后被周灭。但古鄂国也将其基因深深植入日后留存的鄂王、鄂王城、鄂邑、鄂渚、鄂县、鄂城、鄂州等一个个名字之中。湖北简称鄂,由此而来。

  古鄂州的第三次立国也与此紧密相关。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君熊渠乘机占领古鄂国之地,在此首次称王,将其第二个儿子熊红立为鄂王。楚国的这段历史被称为樊楚。苏轼在《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中,也以“莽莽真楚薮”诗句,来确认武昌为楚国的真正渊薮之一。不仅如此,古鄂州大地还发生了许多跟楚国有关联的事。《记樊山》提到的芦洲上,《史记》还记述了春秋末年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吴国途中,与一个古鄂州渔夫的凄美悲壮故事。这个故事即为芦洲之名源头。

  《记樊山》还记载了芦洲跟孙权相关联的“大江试航”之事。此事与《记樊山》里写的“樊口猎豹”“吴王岘”“曲山”“即位坛”“九曲亭”一起,都牵涉到古鄂州与孙权相关联的第四次立国历史。

  赤壁大战后,孙权逐步控制长江中下游。后来曹丕、刘备相继称帝。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将东吴的政治军事中心转移到此时的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将这里改名为武昌。孙权文臣武将大造劝进舆论,拥其称帝。苏东坡《记樊山》叙述了其中的孙权“樊口猎豹”传说。“豹尾”是古代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借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竖豹尾”,就是暗喻孙权可当天子。与孙权“樊口猎豹”一起风传的,还有武昌江中有黄龙,蟠在江中石矶上“积日方去”,城东虎头山上有“凤凰云集”。因此,武昌成为孙吴人心中的“龙蟠凤集”祥瑞之地。然而,孙权冷眼看曹、刘,觉得孙吴羽毛尚未丰满,他一边筑武昌城备战,一边向曹魏讨封吴王。在此大背景下,发生了《记樊山》所记载的孙权芦洲江上试航之事。这实际上是其秣马厉兵的具体表现。此后陆续打赢夷陵之战、石亭之战后,孙权才于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在《记樊山》提到的武昌西山曲山顶上,设即位坛,上演了告天称帝大戏。非常有意思的是,其告天文因孙权死后谥号吴太祖大皇帝,就被称为《吴大帝告天文》。也就是说,跟汉刘彻、清玄烨是后人为赞扬其功业而被称为汉武大帝、康熙大帝不同,孙权是死后被正史认可的吴大帝。

  还有一件十分巧合的事情,苏东坡首游武昌西山的四月十三日,正是孙权在武昌西山即位坛告天称帝的时日,两个历史时刻相隔整整851年。这可以看成是苏东坡跟武昌西山、跟孙权武昌称帝因缘际会的历史巧合。

  鄂州人应该感谢苏东坡。从他探究武昌西山的三篇诗文中,不难发现古鄂州因四次立国而形成的两度历史辉煌。第一度辉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鄂楚,标志着古鄂州从云梦泽东南端的蛮荒江畔,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中游称雄一方的诸侯国都重邑。第二度辉煌为三国时期的吴都,标志着古鄂州逐步成为鼎立一方、影响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古都重镇。 (待续)

  主编:夏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