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西山“三贤”逸事——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西山情缘之五(10)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7-01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从无数大德名流中推出“三贤”

  武昌西山这座不高不大的山,历史上曾携来百代千载无数大德名流同游,多么有魅力!正因为武昌西山如此胜绝,才引来苏东坡时常扁舟前往,乐此不疲,流连于武昌西山峰峦松泉间,便意适忘返。告别武昌多年,还时时铭记“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明嘉靖初年,武昌西山曾立起一座“三贤亭”,在历史上游历武昌西山的众多大德名流中,推出对此山影响最突出的三位前贤:晋·陶侃、唐·元结、宋·苏轼。

  苏东坡来到武昌西山后,也对这两位前贤在鄂州武昌和寒溪西山留下的逸事情有独钟。作为“三贤”中的后来者,不论是其人生功业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在武昌西山留下的影响,苏东坡都因善于从前贤身上汲取丰富营养而后来居上。

  陶侃逸事叩击苏公困顿心扉

  据《记樊山》记载,15年前苏轼落帆歇脚时,就对陶公鞠躬尽瘁,死于樊口表达“凄然”之意。深入探究陶侃镇守武昌的所作所为给予苏东坡的影响,可以说是明暗交织、耐人寻味。

  陶侃先于晋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后于东晋咸和五年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被封长沙郡公,镇守武昌,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辉煌、也是最后的五年,期间留下非常多的佳话。游武昌西山后,苏东坡对陶侃“武昌官柳”“禹寸陶分”两件逸事印象最深。

  “武昌官柳”又称陶公柳和侃柳。《武昌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陶侃为武昌太守,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见后,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官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此事过后,“武昌官柳”之名逐渐传开,不仅带来古鄂州沿袭至今的在水旁、路边植柳习惯,历代文人墨客还不断赋予其丰富内涵。

  “空有孙郎石,无复陶公柳”。苏轼首游武昌西山便写入《游武昌寒溪西山寺》里的这两句诗,一边呼应了孙权试剑石、比剑石,一边点出了东晋大将军陶侃的“武昌官柳”故事。告别武昌几年后,他还在著名的《武昌西山并叙》里,开篇就发出“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的感叹。这两段诗,既包括苏公对陶侃在武昌治军纪律严明的褒奖,也包括他对陶侃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仰慕。可见,刚到黄州的苏轼,虽然是“不得签书公文”的被贬戴罪之人,但也会从前贤陶侃“武昌官柳”故事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禹寸陶分”成语中的“禹”指大禹,“陶”指的是陶侃。晋咸和年间干戈稍息,其手下将领以为天下从此太平,就纵酒聚赌。陶侃发现后,命人将酒器赌具掷入江中,并训诫:“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这跟《淮南子》所载大禹之语“大圣大责尺璧,而重寸之阴”如出一辙。后来,清代文人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这副对联以最精练的语句,透出极为深邃的道理,激励人们珍惜时光、积极进取。

  陶侃的惜时重分、只争朝夕、居安思危,对此时正陷于贬谪戴罪之困的苏东坡来说,肯定会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苏东坡仕途最后一站的“定州整军”,就有受陶侃“武昌整军”的明显影响。

  剖析陶侃镇守武昌逸事对于苏东坡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影响,其突出的一点,就是陶渊明曾祖父的身份。因苏东坡一生非常追慕晋代归隐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正好跟苏东坡的“震霆凛霜我不迁”的正直秉性合拍。苏公贬谪戴罪黄州的闲人、散人、“幽人”身份,又跟陶渊明辞官归隐生活相似。在鄂州武昌了解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逸事佳话,自然更拉近了跟陶侃这位曾孙的情感。所以从黄州开始,一直到惠州、儋州,苏东坡以步韵、次韵、从韵等方式,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将喜怒哀乐、甜酸苦辣尽情宣泄,便忘却了贬谪戴罪、苦闷困顿之身,还可防好事小人“惦记”。这不仅极大丰富了苏东坡的创作空间,还开创了中国诗坛独树一帜的诗体。因此,史学界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自苏轼始。

  (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