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扩建九曲古亭——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西山情缘之七(15)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8-05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挂念废置的西山古亭

  苏轼首次登临武昌西山就对一事皱了眉头,这件事就是孙权建的九曲亭因年久失修而成了废亭。第一次跟鄂州武昌官员见面,怎好开口说这事。但他还是在《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中,以“西上九曲亭,塿众山皆培

  ”,来点明九曲亭在武昌西山诸多景物中的重要地位。

  六月初,苏东坡陪弟弟来武昌游览西山,苏辙诗里的“仗策看万松,流汗升九曲”诗句似乎提醒着他。那时上武昌西山,一般人都是出武昌城大西门,下坡来到西山东麓前的寒溪,然后再通过九曲回肠般的步行小道上山。爬到半山腰的九曲亭前,没有人不汗流浃背。这说明,九曲亭不光是值得鄂州武昌人珍爱的孙权遗迹,而且还是所有登临武昌西山的游人和礼佛还愿香客们的重要休憩地。弟弟的诗句刚好说明了人们登临武昌西山,是多么需要在这座古亭好好歇息呀!心中想管管这件事的冲动油然而生。

  但当时一大家人的到来,衣食住行的重负压得苏东坡抬不起头,使他无暇顾及此事。关注哥哥一举一动的苏辙,知道哥哥一定放不下此事。两年后,他在《武昌九曲亭记》中透露:“子瞻每至其(九曲亭)下,辄睥睨终日。”由此可见,苏东坡为这件事是多么上心用情。

  苏轼的亭台楼阁情结

  此前为了写好《记樊山》,苏东坡对该山诸多胜景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探究,因而对西山九曲亭格外看重。这是因为,苏东坡素来有很深的亭台楼阁文化情结。一路走来,深知亭台楼阁文化中的无穷魅力。兴建亭台楼阁,或纪事歌功,或观景览胜,或供百姓休憩,或助名流雅聚,这里面衍生出长长的文化链和多姿多彩的乐趣。除了亭台楼阁修建本身就有相当多的逸事滋润其间外,从亭台楼阁建起来后的命名、题名、写记、作铭、赋诗、楹联、碑刻等,再到亭台楼阁建起后生发的无数风流雅事,形成蔚为壮观、极富特色的亭台楼阁文化大观园。苏轼来黄州前写的那些亭台楼阁诗文,大多成为名篇,这使他的亭台楼阁文化情结日益加深。

  到过鄂州武昌后,苏东坡对这里的亭台楼阁文化有了比较具体了解,它们也处处流光溢彩。李阳冰题篆的怡亭,以唐代“三绝”成为“国宝”。三国孙吴武昌城南楼,引来王羲之、李白等众多名士贤达登楼吟咏,形成盛名远扬的“南楼赏月”雅事。孙权称帝前筑的凤凰台,历代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因此,对维修扩建九曲亭这件雅事,苏公始终萦怀在胸。

  到了元丰五年,苏东坡一家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他便开始琢磨如何修复扩建此亭。正好当年二月,他在武昌主簿吴亮的陪同下,带着蕲水县令李婴上武昌西山。途经已废置的九曲亭,苏东坡提议共襄盛举维修扩建此亭,得到了大家赞同。只是当时亭址窄狭,周边又是古树名木,还没想好既扩建九曲亭,又能保护亭周围环境的万全之策。

  这时一个老天爷送来的机遇不期而至。当年五月的一天,狂风暴雨袭击武昌西山,九曲亭旁好些大树被刮倒,苏东坡带着友人赶上山,发现坏事变成了好事。被刮倒的大树,不仅可以直接作为修亭材料,而且清除倒树后的空地,又为扩建古亭提供了场地。

  天赐良机,于是“相与营之”。很快,一座崭新的九曲亭重新屹立在“孙氏遗迹”之上。苏东坡当即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两年前那个“流汗升九曲”的苏辙。

  (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