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昕
引语
鄂州早期历史沿革,邑中先贤熊桴在明嘉靖《武昌县志序》中有过明确概述,“武昌国于周,都于吴,镇于六朝,宋元间亦尝郡之矣。民风士迹甲于他郡。”
历史文献记载,西汉“徙址”于樊山东麓筑建鄂县城之前,东周鄂国治所与樊山樊水有着密切的联系。
A、
唐《括地志》载:“武昌县,鄂王旧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宋《舆地纪胜》云:“鄂王城,即楚封中子红处,在县西南二里,东西九十步,南北百步。”明《一统志》载:“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城。”清《一统志》载:“古鄂城,今武昌县治。《史记·楚世家》云,熊渠伐庸至于鄂,立其中子红为鄂王。九州记曰,鄂,今武昌。水经曰,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也。世本称,熊渠封中子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清人辑明代部分文献所编《寿昌乘》亦云:“鄂王城,楚子红封古城也。鄂人祀鄂王神即其遗像,今俚俗伪为乐王。马迹乡又有鄂王故城,《土俗编》以为故鄂之都邑。”康熙、乾隆《武昌县志》均详细记载:“鄂王城,县西南二里,楚子红封国城。今马迹乡有鄂王故城,《土俗编》以为故鄂城是也。”
以上种种文献记载,里面有着统一且清晰的内容:其一,武昌县西南二里有鄂王城。按照隋唐以来武昌县治所的方位,西南二里,应该在今天鄂钢厂区的东北一角。鄂城钢铁厂及过境的武大铁路处在樊山南坡的一大片开阔地上,前望樊湖,后依樊山,始建于1957年。建设后,这片土地周围确实有过多次战国前后墓葬考古发现。如1956年12月12日,在南边七里界发现楚墓葬,出土青铜剑、陶鼎、漆套等文物11件。1976年4月,在鄂钢内部基建施工过程中,如今的桂花园社区附近发现并发掘过2座战国时期墓葬。其二,县治西南二里的鄂王城,东西九十步,南北百步,为楚子熊红的封国之城。其三,同属武昌县的马迹乡有鄂王故城,宋薛季宣主编的《武昌土俗编》里,认为是晋鄂县城。
《武昌土俗编》早已亡佚不传,但主编该书的薛季宣南宋初为武昌县令,所著并流传下来的《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里,有多篇与鄂王城相关的记述。其中《鄂墟赋》开篇即云:“按籍披图,乃窥鄂墟。有邑无民,荒城已芜。鄂渚潦乎其前,樊山峙乎其北。有峰有峦,有陂有泽。林麓苍苍,环流碧漾。万顷涟漪,际天一色。”后面的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抒发其对鄂国兴衰的满腔感慨,以及对楚国与西周之争的大段述评。
文中鄂墟明显是指鄂王城废墟,“鄂渚潦乎其前,樊山峙乎其北”的描述,清晰指出了鄂王城废墟所在的樊山南坡这片土地,与武昌县西南二里的描述高度吻合。
B、
《土俗篇》以为的晋鄂城,为晋以后分武昌县所置鄂县,历史上称为晋鄂县。这个期间武昌县和鄂县并存,有300年时间,到隋初再撤鄂县并入武昌县。晋鄂县县域及县治在哪里,文献记载不详,至今众说不一。《土俗篇》成书于南宋初期,与晋鄂县相隔的时间相对较近,可以参考的历史记载,包括唐以后兴起的大量史志典籍,远比现在要多。所认定的晋鄂县治所在马迹乡,应该有较大的可信度。
然而,光绪《武昌县志》关于马迹乡鄂王故城遗址的描述,给出了与前志及其他历史文献不同的判断。编撰于1885年的《武昌县志》,不仅肯定了县内马迹乡发现的古城遗址为鄂王城,同时还强调“城址尚在不可强为之词也”,其依据一个是马迹乡“城址尚在”“关门石尚存”“当地土人呼鄂王城”。另一方面则是对前志及其他历史文献有关表述的普遍质疑,将前志及其他历史文献关于樊山脚下为鄂王故城的有关记载,统统说成“沿当时之误”。
“当地土人呼鄂王城”的古城址,位于今大冶市金牛镇胡彦贵湾。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处于高出周围地表8—15米的台地上,东西长420米,南北宽36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2001年城址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在围垦以前的梁子湖上游、高桥河边,考古发现附近有密集的古代铜铁冶炼遗址。此地过去长期属武昌县马迹乡,1955年底从鄂城县划分去大冶。
C、
大冶方面编撰有《鄂王城》一书,系统介绍了该城址发现过程和最新研究意见。我们从城址现场和《鄂王城》书中了解到,经过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多次国家文物普查调查,结合有关考古发现,大冶市2017年组织过“鄂王城遗址学术讨论会”,关于鄂王城的年代和性质,学术界有4种观点:1.西周时期熊渠所至之鄂。2.鄂君启之封邑。3.一度的楚之别都。4.楚国的一个军事城堡。
上级政府文物部门认定的意见是,该遗址为“东周古城址,距今近2800年。但目前还没有足以判定其为鄂王城、为西周遗址的实物支撑,结论有待对古城址的进一步考古发掘”。也就是说,前两种学术观点目前没有实证支撑,后两种可能性不排除,但目前也不能下结论。
“马迹乡鄂王故城”位于樊水上游。这里究竟是一座什么年代和性质的古城址?这座古城后来因何故而荒废?这些都有待新的考古发现和权威部门组织研究论证。
但站在鄂州城市发展历史角度,值得特别关注和研究的是,“武昌县治西南二里鄂王城”“马迹乡鄂王故城”,一个广泛见诸文献记载,一个“城址尚在”“关门石尚存”“当地土人呼鄂王城”;一个在樊水下游,一个在樊水上游;一个更接近鄂国地理中心和山中矿藏资源,一个紧邻长江水道和樊山锁樊口之险要处;从樊水上游马迹乡到樊水下游樊山下,从内湖到外江,这段东周鄂国治内客观存在的古老双城记,让我们依稀感受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重要一步。或许,这也是古代鄂国走向长江、走向开放、走向更大历史舞台的关键性一步。